刘立夫 |《吕氏春秋》:养生四法

《吕氏春秋》:养生四法

《吕氏春秋》中的《尽数》、《重己》篇专门谈到养生的方法,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应该趋利避害。人的寿命是有“数”的,这个数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通过后天得当的保养,尽可能活到自然赋予的寿命。

为此,《吕氏春秋》总结提炼出前人丰富的养生方法,认为最重要且简单易行的延寿之法有四条,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

1、顺应四季的变化

自然界存在阴阳、寒暑、四季的变化,人类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所谓“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动吃根”,就是由此总结出来。另外,不同季节作息时间是有区别的。《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秋三月,则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2 节制饮食

春天由寒转暖,吃一些芽类食物可以缓解春天气候干燥导致的“燥热”,还可以健脾胃,比如黄豆芽、香椿苗等。夏天闷热潮湿,易中暑,而瓜类可以解渴、解暑,在夏天吃再好不过,如果你非要违背自然规律,在冬天吃瓜,那寒气过重,自然会伤害身体。

“凡食,无强厚,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口味不要太重,不喝烈酒。饮食以适度为宜,无饥无饱最好,不给五脏六腑添麻烦。在进食的过程中,还要精神放松,仪容端正;坐姿端正,小口吞咽。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辈,早上不吃,中午不饿,晚上暴饮暴食;或靠零食、外卖充饥,不按时间吃饭,更不用说吃饭时讲究姿态神情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是动物,不是植物,所以适当的生命是维持生命运行的基本保证,否则人与植物有何区别?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眵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蹙。”

流动的水不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生虫腐烂,人也一样。人体长时间不运动,会导致机体的退化,精气神萎靡,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各种疾病就会趁虚而入。所谓“生命在于静止”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4、高台华室未必美

人生而有欲,但对欲望放任自流,不加节制,终会伤神伤身,疾病丛生。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

房屋太大,阴气过盛,会带来蹶病;台高了,阳气过盛,会带来痿病。这都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危害。古代的圣王不住大房子,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富珍奇,衣服不求过暖。他们不是因为节俭,而是深知过度的欲望对生命没有好处,才有所为,有所不为。

(0)

相关推荐

  • 天宝经

    2016-10-10  壹风水网 <天宝经>又称<玉元子天宝经>,旧题宋谢和卿撰.内容简扼,共有十二段.以阴阳学说论述葬法,提出"不识阴阳莫乱埋葬",&qu ...

  • 《道德经》如何论述“道”与“德”?真意你了解吗?(上篇)

    <老子>又称<道德经>或<德道经>,在<老子>一书中,"道"与"德"是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因而,老子这一部书称为& ...

  • 刘立夫 | 朱熹对湖南有三大贡献,值得湖南人为他立一块碑

    朱熹对湖南有三大贡献,值得湖南人为他立一块碑 朱熹虽然是福建人,但他对湖南的贡献超乎你我的想象.他两次到湖南,第一次是37岁的时候来湖南讲学,第二次是63岁的时候来湖南做官.另外,他49岁在江西任职的 ...

  • 刘立夫|孔子的人生三乐

    孔子的人生三乐 究竟什么才算快乐?有人说,快乐是有房有车有存款,心理踏实不慌张:也有人说,快乐是四处游玩看山水,阅尽人间好风景:还有人说,快乐就是尝遍天下好美食,蝙蝠刺猬也要吃一吃.甚至还有人总结出生 ...

  • 刘立夫|柳下惠:坐怀不乱,孟子给他评为“和气的圣人”

    柳下惠:坐怀不乱,孟子给他评为"和气的圣人"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佳话一直被视为好男人的楷模.据说在他过世几百年后,连不讲武德的秦国也对他心存敬重,秦军攻打齐国,要经过鲁国,下令不得在 ...

  • 刘立夫 |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与中国历史周期律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与中国历史周期律 中国"历史周期律"是黄炎培在延安时期第一次提出来的.中国历史上朝代不断更替,过多少年就会出现一次新的轮回,犹如魔咒, ...

  • 刘立夫|仁是什么?

    仁是什么? "仁"作为儒家重要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发轫于春秋时期.据清人考证,夏商以前无"仁"字,西周以后开始重视人,"仁"的观念应运而生.& ...

  • 刘立夫|《信心铭》今译

    <信心铭>今译 <信心铭>采用的是每四字一句的诗歌体.偈语体,语言高度凝炼.加上本篇还沾有六朝骈体和玄学的风格,在不落形迹中贯通佛法的义理与用典,这就加大了文本思想的跳跃性. ...

  • 刘立夫 | 谭嗣同:中国二千年文化的堕落,荀子是罪魁祸首

    谭嗣同:中国二千年文化的堕落,荀子是罪魁祸首 谭嗣同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正值甲午战争失败,堂堂中华帝国竟败于蕞尔小邦日本之手,年仅三十的谭嗣同痛心疾首,写下洋洋五万字<仁学>一文,反思 ...

  • 刘立夫 |《天论》:荀子与阴阳家的较量

    <天论>:荀子与阴阳家的较量 阴阳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也许会颠覆现代人的三观.司马迁曾描写过邹衍出行的盛大场景: "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

  • 刘立夫|荀子:后人很难超越的礼学大师

    荀子:后人很难超越的礼学大师 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更贴切的表达应该是"礼义之邦".礼仪就是礼数而已,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礼数?东瀛国的礼数最繁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