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与敬己:要想人敬己,就得先敬人;要想真敬人,就得先敬己
我们常听到,待人要尊敬、敬重,也就是敬人,但很少听到敬己。实则,敬己乃是敬人的前提和基础。
不敬己者,不能真敬于人。不敬于人,则人不敬己。
敬人与敬己,皆是品德的生命力
敬于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
时常,人们常以“敬爱的”一词,用于对伟大领袖、功德卓著之人和尊敬长辈的称呼。
特别是在书信传情的过往年代,信纸的开头语,就或是“敬爱的”,或是“尊敬的”,或是“崇敬的”。敬者,就是热爱的真诚,尊崇的真心。
人生之德行,莫大于孝敬。敬以孝顺父母,就要以父母之心为心,一心一意替父母着想,想在前做在前;就要尊重父母的意愿,而不得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就要不计辛苦和委屈,不图功名,而全心投入。
敬作为人伦交际的优良品德,意味着待人如亲,视人若己。俗话说:你真把人当人看,就说的是要敬重于人。
敬于人,既是对他人人格独立的尊重之情,又是待人视若待己的平等之心。
敬于人,要有一个成熟的红色之心
敬于己,是内心的修养自得。
敬人者,先要敬己。自敬者,方能敬于人。未有不敬于己而能敬于人者,也未有能敬于人而先不敬于己者。
敬于人,不能不有爱心。“敬爱”的组合词,意味着敬与爱的内涵相通,意义相关。无爱,则弗敬。有爱,方有敬。敬,不过是爱的合理、合礼而已。
己有仁爱之心,方能敬于人。而仁爱之心的修养,就在于自爱,爱己的仁爱之人性,爱己的自尊人格,亦即是自敬。
“敬以直内”,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修养观念。以敬直内,就是先要自敬,使内心尊德乐义而真诚。
自敬者,必重视自身的修养,敬以修身,敬以养心,为仁成人,弘道做人。内心诚敬,方能以恭敬示人,以礼节待人。
敬于己,则修身而高贵
自敬者,自能做到敬重于人。
敬己者,自尊自重,则珍重自己的人性,看重自己的人格,珍视自己的人品,慎重自己的志趣,重视自己的操守。
自敬,就是自尊自重。自尊者,耻于为不义,则不损害于人;自重者,羞于不若人,则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敬者,敬以修身,敬以养心,而必以齐家、治国为旨归,这皆得以敬人为基础和桥梁。
不敬于人,对人缺乏起码的尊敬,何以交人、得人?不敬于人,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何以干事、立业?
尽己性命,实践仁道之己任,就在于先自敬于己。自敬者真诚尽性,就要在立人中立己,在达人中达己。立人、达人,就得先要敬重于人。
自敬者,自贵、自尊于人。
敬于人,则人必然恒敬于己。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是中国人的一个人生信仰,也是基于人性、人情而总结出的一个真理。
真自敬者,必然居敬而持敬。居敬,则待人而恭;持敬,则待人若亲。恭则不侮人,亲则视若己。
敬于人,彬彬有礼,就是与人以恭,待人若客。有礼者敬人,而礼尚往来。敬以爱人,则人恒爱之。得人之敬,谁能于己不亲?
敬于人而得人之敬于己,就能同心同德,把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大家一条心,齐心协力干事业。如此,则何事业能不成功?
推及自己爱敬其亲之德行,就是敬爱我们的党,敬爱我们的祖国,敬爱我们的同志和同事以及同胞兄弟姐妹。
敬人而人敬之,就是绿色之美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