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三十八首《欸乃曲五首(其二)》(元结)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欸乃曲五首(其二)

     【中唐·元结·七言古诗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拼音版:

xiāng jiāng èr yuè chūn shuǐ píng,mǎn yuè hé fēng yí yè xíng。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chàng ráo yù guò píng yáng shù,shǒu lì xiāng hū wèn xìng míng。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作品介绍]

《欸乃曲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结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是作者出差长沙后乘舟返回道州途中所写的记实诗,都是即兴之作,自然天成。其作为鼓舞船夫士气的船歌,字里行间洋溢着藐视一切困难和迎难而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其中第二首诗渲染出一幅美丽怡人的湘江春夜图,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历来广为传诵。

[注释]

⑴欸(ǎi)乃曲:即“山歌”或“船歌”的别称。欸乃,与“霭乃”、“嗳乃”同音同义,拔船的声音。一说是湖南、广西以及贵州三省交界广大地方山歌末尾时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的一声号子。元结自注:“欸乃:棹舡之声。”
⑵桡(ráo):船桨。唱桡:高唱行船曲。平阳,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时写的《寒泉铭》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从诗中意,平阳应是在浯溪附近,诗中有平阳“守吏相呼问姓名”句,这是否是指祁阳,还有待考证。戍:戍卫的地方。

  [译文]

二月的湘江水哟,湘江春水平!伴着满江的月光哟,顺风正好夜航行!

桨声伴着歌声飞哟,船儿正要驶过平阳城,守关的城吏哟,大声呼喝问姓名。

  [作者介绍]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元子、猗雊子、浪士、漫郎、漫叟、聱叟。世居太原,迁居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十七岁从宗兄元德秀学。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安史乱起,举家避难猗雊洞。乾元二年(759),为右金吾兵曹参军,以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为荆南节度判官,一度代摄节度使事。宝应元年(762),拜著作郎。后历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容州(今广西北流)刺史,加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大历七年(772)奉召入朝,卒于途中旅舍。其论诗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要求“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说”(《二风诗论》)。其诗风格质朴简古,淡泊自然。今人孙望有《元次山年谱》,其校订之《元次山集》最为详备。
赏析

壹/

这组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作者任道州刺史。大历元年(766年)冬因军事问题从道州到长沙都督府办事,次年二月,返回道州(今湖南道县西)途中,恰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从长沙到道州为逆水,又遇水涨,所以诗人为了鼓励人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于是即兴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道路云”(诗序)。

文学赏析

这五首诗是一组有联系的组诗。从诗前序文中可知,元结创作这五首诗是叫船夫唱的,因而具有湖南永州民歌的特征,也可说是乐府诗。林大椿把它收入所辑的《唐五代词》中,因为唐五代早期的词有不少是文句整齐划一的。

第一首写他任官差不自由,“来谒大官兼问政”,此时扁舟回道州。第二首写他二月返道州的夜行中,平阳守吏盘问姓名的事。第三首写行舟途中除有朝暮猿声外,还听到如韶如濩的大好歌声。第四首写看到浯溪大好形胜,引起想当渔翁的隐退思想。第五首写到泷水地段时,船难行,但一过泷水就到了州,舟行也就到此为止。其中以第二首最为有名,李白研究学会理事、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周啸天教授对此诗的赏析如下:

诗的前两句渲染出了一幅美丽怡人的湘江春夜图。从长沙还道州,本属逆水,又遇江水上涨,作者却说“宜夜行”。这样写,是正因为实际情况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乐观的缘故。这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写出了江面的开阔,“和风”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后两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半路“杀”出一个“守吏”,大煞风景。本来应该听到月下惊鸟的啼鸣,远村的犬吠,那才有诗意。前人也一直是这样写的,但此诗一反前人老套,另辟新境。“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在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间,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其次,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并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忧如喜的感受。可见后两句不但意味丰富,而且新鲜。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这样的诗句是即兴式的,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敢于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诗,却非有创新的勇气不可。和任何创造一样,诗永远需要新意。

名家点评

程大昌《演繁露》:元次山《欸乃曲》五章,全是绝句,如《竹枝》之类,其谓“欸乃”者,殆舟人于歌声之外,别出一声,以互相其歌也。

其二

周咏棠《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轻轻浅浅,悠然在目,味正在逼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桡歌与竹枝词相似,就眼前景物,随意写之。此诗赋夜行船,后二句言榜人摇舻作歌,将过平阳之戍,津吏以宵行宜诘,呼问姓名,乃启关放客。此水程恒有之事,作者独能写出之。

其三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自注:“水乐,次山事。又其《欸乃曲》云:‘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解云:“元次山诗,自在方圆之外。末句即以其所作《欸乃曲》拟之。”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云:有幽渺无穷之趣。周珽云:烟雨晦暝,猿吟朝暮,此际“欸乃”时发,静而听之,自有无穷幽思,谁谓山讴野唱,非清庙、明堂之响,不足以娱耳也。

范大士《历代诗发》:微变《竹枝》。

其五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此境非目击不信(“上泷船似”句下)。又云:语带嘲笑,妙甚可思。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语类风谣,《欸乃》本色。

佚名

赏析

贰/

大历二年(767),担任道州(今湖南道县一带)刺史的诗人,乘船赴长沙都督府请示军情事务,归途中,恰逢春水泛滥,舟行困难,于是他便“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云”(诗序)。诗歌的题旨如此,无怪乎篇篇都充溢着乐观开朗的一派气象。

前一首写乘舟夜行的情况。江河泛涌,逆水行舟,这本来是极费力的苦事,诗人却在首句和第二句中尽量发掘航行的有利因素,借以鼓舞士气。春水暴涨,横溢江岸,诗人以“平”字写之,便不仅排除了触礁搁浅的危险,而且透露出一种大道坦途般的意味。月明如昼,舟楫稀少;春风和煦,拂面不寒,这对于奋力划桨荡橹的船夫来说,不也是很相宜的吗!尽管是逆水行舟,但明月清风江水平,却也不失为一件快事,况且途中还发生过有趣的误会呢!第三、四句写的正是这一插曲:当船夫们打着桨唱着歌驶近江边的一处哨卡——平阳戍时,这艘夜行船引起了戍守官吏的怀疑。他们大声呵喝着,质问是何人的船夤夜到此。这件事的结果诗中未写,但读者不难想象到,当戍守官吏得知是本地刺史大人的船时,少不得又喏喏连声,直陪不是。这无疑又是一件让船夫们很开心的事。固然,这一细节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战乱未息的形势,但它被赫然写入这首船歌,其作用却首先是相当于一剂足量的兴奋剂。

后一首写听船歌的感受。诗人采用了以哀景和豪情的反衬手法,首、二句先勾勒出一幅悲凄的背景:枫林烟雨,冥冥漠漠,千里绵延;猿吟哀哀,朝朝暮暮,不绝于耳。这不禁使人想到古代的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排解旅途的愁苦呢?诗人在第三、四句中,引入了船夫桡歌的高亢歌声,将周围凝滞愁闷的气氛一扫而空。诗中着意安排了一个别致的听觉感受:在桡橹声偶尔停息下来以后,船歌清晰地回荡在江峡之间。诗人凝神细聆,觉得它真像虞舜、商汤时的古代乐曲一样好听。这美妙神奇的歌声盖过了枫林猿吟,显示出人在大自然面前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诗人在这首诗中展示了自己不为物动、不因景移的高迈开阔的胸襟,同时也流露出对民歌的由衷喜爱,这与他关心和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也是不无关系的。

这两首诗同另外三首都是即兴挥就的,全无斧凿之痕,诗人遇事随感而发,篇篇都显得轻松自然、开朗豪放,颇得民歌风韵。

佚名

赏析

叁/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欸乃”,拟摇橹声,“欸乃曲”即为船歌。

大历二年(767),担任道州(今湖南道县一带)刺史的诗人,乘船赴长沙都督府请示军情事务,归途中,恰逢春水泛滥,舟行困难,于是他便“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云”(诗序)。诗歌的题旨如此,无怪乎篇篇都充溢着乐观开朗的一派气象。

前一首写乘舟夜行的情况。江河泛涌,逆水行舟,这本来是极费力的苦事,诗人却在首句和第二句中尽量发掘航行的有利因素,借以鼓舞士气。春水暴涨,横溢江岸,诗人以“平”字写之,便不仅排除了触礁搁浅的危险,而且透露出一种大道坦途般的意味。月明如昼,舟楫稀少;春风和煦,拂面不寒,这对于奋力划桨荡橹的船夫来说,不也是很相宜的吗!尽管是逆水行舟,但明月清风江水平,却也不失为一件快事,况且途中还发生过有趣的误会呢!第三、四句写的正是这一插曲:当船夫们打着桨唱着歌驶近江边的一处哨卡——平阳戍时,这艘夜行船引起了戍守官吏的怀疑。他们大声呵喝着,质问是何人的船夤夜到此。这件事的结果诗中未写,但读者不难想象到,当戍守官吏得知是本地刺史大人的船时,少不得又喏喏连声,直陪不是。这无疑又是一件让船夫们很开心的事。固然,这一细节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战乱未息的形势,但它被赫然写入这首船歌,其作用却首先是相当于一剂足量的兴奋剂。

后一首写听船歌的感受。诗人采用了以哀景和豪情的反衬手法,首、二句先勾勒出一幅悲凄的背景:枫林烟雨,冥冥漠漠,千里绵延;猿吟哀哀,朝朝暮暮,不绝于耳。这不禁使人想到古代的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排解旅途的愁苦呢?诗人在第三、四句中,引入了船夫桡歌的高亢歌声,将周围凝滞愁闷的气氛一扫而空。诗中着意安排了一个别致的听觉感受:在桡橹声偶尔停息下来以后,船歌清晰地回荡在江峡之间。诗人凝神细聆,觉得它真像虞舜、商汤时的古代乐曲一样好听。这美妙神奇的歌声盖过了枫林猿吟,显示出人在大自然面前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诗人在这首诗中展示了自己不为物动、不因景移的高迈开阔的胸襟,同时也流露出对民歌的由衷喜爱,这与他关心和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也是不无关系的。

这两首诗同另外三首都是即兴挥就的,全无斧凿之痕,诗人遇事随感而发,篇篇都显得轻松自然、开朗豪放,颇得民歌风韵。

佚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