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竟住9平米出租屋,刚离婚就另娶,2婚美娇妻让余华人生开挂

陈虹是一个诗人,同时还是一个编剧,在部队里写剧本。在男多女少的研究生班,留着一头乌黑长发,皮肤白皙的陈虹有一种成熟的性感美,很难不引人注意。余华第一次见她,心里好像一下就被打中了,但他还记得,他在海盐老家,还有个妻子在等他,因此,他只能将陈虹当成自己的红颜知己。
1.余华初见就被陈虹秒杀,但是因为已经是有妇之夫,余华心如止水

然而当时的余华心里很清楚,老家还有个妻子在等待自己,无论有多么喜欢,自己必须心如止水,所以一开始她只是把陈虹当做自己的红颜知己。那时候的余华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可是并没有什么名气,还是一个穷酸作家。在老家,他根本就没有钱买房子,他一直都和妻子挤在一间狭小的集体宿舍里面生活。

妻子陪着余华一起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虽然那时的他们没有房子,可是他们有青春。到北京追求梦想的余华贫穷时能够住在一个九平米的出租屋里,陈虹则经常帮余华做饭收拾屋子。两次北上的经历让余华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当自己的眼界得到了增长之后,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潘银春并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野心。

2.和结发妻子分道扬镳,仅仅半年和陈虹结婚,二婚矫情太性感!

妻子想要的是安稳,而余华想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两个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了,在1991年8月的时候,余华和潘银春分道扬镳。离婚不到半年,余华就和陈虹顺理成章的在一起,结婚之后为了能够实现自己更加远大的抱负,余华干脆搬到了北京定居,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写作生涯。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的收入只有《收获》杂志的400元稿费,和陈虹一起挤在9平米的出租房里面,生活非常的清贫,但是对于追梦的余华来说,那时的他是非常充实的。当时余华已经在构思一部新的小说,但是在新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并不顺利,他一直都很苦恼,遇到了瓶颈。每每当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陈虹就会过来安抚余华,并且给出他很好的建议。

3.陈虹给了余华很好的灵感,思绪如泉涌,《活着》问世

陈虹曾建议余华,既然第三人称写不好,那为什么不尝试下第一人称呢?也是这一句话,彻底打开了余华的思维。之后《活着》这部作品问世了,如果没有陈虹的话,余华就不会有《活着》这部作品。因为《活着》,余华一战成名,当时这本小说一年的版税高达1550万。这样的一笔巨款,把他从贫困的生活当中解救了出来。

虽然这几年经典文学遭遇了网络文学的冲击,可是余华的《活着》销量仍然非常靠前,截止到目前已经突破了2000万册,这本书是余华的巅峰之作,让他斩获了很多的奖项。在2018年9月的时候,这本书还被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活着》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之下。

在《活着》出版不久后,张艺谋找到余华想要把他的另一本书拍成电影。这时,余华拿出了《活着》,他想让张艺谋先看看这本刚出版的新书,然后再决定拍哪一本。

第二天,张艺谋一大早顶着黑眼圈找到了余华,坚定的说道,他要拍《活着》。张艺谋一夜未眠的将这本书看完,他说,这本书仿佛有魔力一般,一看就停不下来,必须得一次性看完才觉得过瘾。

余华的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呢?能让这么多人都对它称赞不已,赞不绝口。

余华曾说过:我一直同意的观点就是:人生就是来受苦的。人其实和蚂蚁没有什么区别,为活着忙碌,却不知何时命运的大脚会踩在自己的头上,也不知自己的脚何时会踩中何种命运。

书中的主人公算是比较苦的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生离死别都被他踩中了,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一起流泪,却也相信:要活着。

如今这灯红酒绿的生活美得让人挪不开眼,被这美丽掩盖着的是黑夜中的暗潮涌动。

有时候也会问问自己,明明很艰难的生存着,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的活着?是为了什么在活着?

这时候不妨来看看这本书,书中所有人都是在负重前行,即使很累也在坚持,就是因为感受到了炙热的生命,它在诉说着:活着

而且余华也在最后告诉了你活着的意义,看看这本书或许会获得更多活下去的勇气。

莫言“妒才”称:

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大我一半。以后我要好好对待我的作品,不要写些可发不可发的东西。

余华成名之作是《在细雨中呼喊》,《兄弟》花了余华最痛苦的两年时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