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移民李丹花的“爱情生活”(后记)
李丹花是《清江北流去》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与她相恋已经20余年了。20余年来,我看着她的笑靥,抚着她的泪水,伴着她的苦难与成功,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我与她的“爱情”,充满了温馨、浪漫,还有凄凉与悲伤。
我的故乡在湖北与河南交界的一个地方,父亲犁地,调个犁头,就要出省。门前的小河,曲曲折折,流进丹江河里,不见了。上学在河南。师范毕业后,工作也在河南。我在河南淅川老城工作了15年。老城就是淅川的老县城,是一个移民大镇。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喝着老城的水,吃着老城的米,娶了老城的女……。现在想想,除了这些,我在老城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李丹花这个红颜知己。
李丹花是一位特殊的移民,是一位返迁户。返迁户在整个淅川移民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这些人很特殊,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更能代表移民的形象。在老城,我亲眼目睹了返迁移民的生活。有一户移民,女的叫兰子(化名),7个孩子,没有土地,没有房子,住在街边的一个山洞里。她曾经为了插队,把自己16岁的闺女嫁给当地一名40余岁的单身汉。后来,这位单身汉的哥哥不当队长,一家人又被赶出这个生产队。兰子带着孩子,主要靠每季收庄稼时复收粮食为生。这就是我小说中李丹花与白雪莲的最初原型。还有一户移民,叫赵兴子(化名),靠补鞋谋生。他的鞋摊上写着一副对联:“有钱人天天过年,没钱人年年过天。”他是我小说中铁拐李的原型。还有,2004年涨大水,丹江水库超水位蓄水,老城库区10000余名库区移民转移到山上,夜里不敢回家……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激励着我,我觉得不把移民为南水北调所做的贡献写出来,就睡不着觉,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在外人看来,李丹花的苦难和奋斗有些过分夸张,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你如果到丹江、汉江流域走一走,听一听,你就会知道我的笔写得不是太虚,也不是太实,而是太笨。在写《清江北流去》的20余年里,我一直在现实与虚构中煎熬。我在努力寻找一个人,寻找一个村庄,寻找一个家,寻找一个能让移民的灵魂休憩的乌托邦。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追求,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女人,她就是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李丹花。
2000年春天,我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当时,小说写的并不是写李丹花一个女人,而是分别写了李爱花、李丹花、李江花三姐妹。中间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爱丹江”三个字。这三姐妹分别是三个中篇,后又改写为三个长篇,命名为《丹江河畔的女人们》。也许是一个男人只能钟情于一个女人,也许是我天生不是那种花心男人的料,也许是我的笨拙的笔不能同时把爱的温柔分与这三姐妹共享,因此,当我仔细玩味之后,我便决定抛弃大小,取其中间,倾三千宠爱于丹花。
于是,小说就有了这个令人爱怜、令人牵挂而又令人心酸的移民李丹花。三次外迁,六次创业,李丹花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搬迁中度过。她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奔波,为丹江而迁徙。她是一个于逆境中的苦行者和向往幸福的开拓者。在经历了50余年的风雨之后,李丹花守望了一辈子的丹江水终于要向北流了,李丹花漂泊的灵魂渴望有一个栖息的地方。然而,李丹花的家在哪里?在木瓜?在古井?在白家庄?在老县城?在南家湾?在外国村?在丹江河上?在循化撒拉?还是在新的移民村中?哪里都是,哪里都不是,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是移民的家。
《清江北流去》选取了许多生活中的原型,不是我有意去采访,而是我就生活在他们中间,已经熟悉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眼神,甚至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汗味。提起笔,他们便不请自来。他们一来到我的书房,就开始吵。他们的争吵,决定了我的取舍。小说中,有名字的人物将近80个,其中,主要人物有10余个。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都喜欢,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当然,这些人物完全是虚构的,因为,这部作品毕竟是小说,是一个虚构的乌托邦!
我是一个业余作者,创作完全靠8小时之外。《清江北流去》写了20余年,修改了20余次。20余年来,我最怕的是领导让我加班。写作计划安排得好好的,遇到加班,就只好挤占自己那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了。几次,我早晨5点起床,写到8点,将要去上班,头却晕得站不起来。我强忍着来到单位,领导见了我,便给我安排工作。我只见他的嘴动,听不见他说的话。我心里道:“完了,完了,田野呀田野,你这一生怕是再也写不完这部小说了,你有愧于对你期望对你爱怜的丹花,你有愧于库区几十万移民的期盼呀!”谢天谢地,我最终没有倒下!我咬着呀,继续写!
淅川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我本来想把淅川这个地名换下,以免有人对号入座。但是,考虑再三,我还是保留了这个地名。不是因为淅川真的有李丹花、王一东、白幸福等等这些人、这些事,而是淅川是丹江、汉江库区中的重要移民县之一,这些小说的大背景取于淅川,这些人和事是库区移民的缩影。如果生活中真有与小说中雷同的人与事,请千万别对号入座,因为,我写的是小说,是一张渠首移民的肖像画,谁都是,谁都不是!
纯净的丹江水从渠首出发,一路北上,流经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主的华北平原,滋润着亿万生命。当华北的朋友们端起茶杯,喝上这甘甜的丹江水的时候,我要提醒朋友们,别忘了50余年来为丹江水库建设而背井离乡的几十万渠首移民,别忘了这水库下曾经有一个白家庄,白家庄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的名字叫李丹花!
最后,感谢河南省作协原主席李佩甫、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刘先琴、河南省诗歌协会副主席吴元成、河南图书馆馆长陶善耕、南阳市作协刘正义、宋云奇等为本书的创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感谢文心出版社贾为敏老师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辛勤的劳动。
提起笔,为移民而泣,为移民而歌!(作者:田野)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