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冷月书法荒率丑陋,何以成海派代表?丑到极点便是美

赵冷月

在当代上海书坛,赵冷月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其作品呈现出的独特风格给人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以至于

爱之者推为高标,憎之者贬为丑书

无论赞美也好,批评也罢,都成了过眼烟云。当八卷本的《赵冷月墨迹大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我们不得不反思,长期以来是否低估了赵冷月在书法临摹和创作上所付出的努力。

赵冷月临汉碑

赵冷月原名亮,号缺圆斋,晚号晦翁,原籍浙江嘉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寓居上海。其祖父赵公介甫为晚清秀才,在嘉兴一带以善文辞、攻书法颇有名气。故赵冷月在幼年时便打下了

良好的书学根底

,后从学于乡贤名士,渐以书画闻名乡里,而立之年于上海交流书画,遂显露才情。

赵冷月用其毕生的艺术追求,独辟蹊径地为我们探索出一条当代艺术之路,即如何能在大众的审美中突围,继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风格的形成中保持并提升了格调。

赵冷月书法

赵冷月作为当代海派书家的代表人物,结合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艺术思潮,或能一窥其创作心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艺术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在表现技法和艺术观念上的

求新求变和兼容并包

,成为艺术界的一大特征。1984年,赵冷月作为上海书协代表团成员出访日本,以井上有一为代表的日本现代书法,给赵冷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在审视赵冷月书法的时候,很难看出具体出自哪一家,即使是“二爨”风格的楷书,也兼有

帖学空灵、雅逸之因子

。多元化的风格,广阔性的取法,碑帖兼容,为当代书法碑帖融合之实践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赵冷月书法

赵冷月在艺术创作上所达到的新境界实质上是在碑帖融合领域

“拙”的合理把握

对作品“逸”的生发

“逸”本来是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而这种“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逸品”和“逸格”,而“逸品”除了“得之自然”外,最大特点就是张怀瓘说的“不拘常法”,它是一种非人工的超脱尘俗的韵外之致。

赵冷月书法

“拙”是中国书法审美范畴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若以当代艺术受众的审美来看,“拙”和“丑”往往难以做出明确的区分,这是审美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赵冷月曾自言:

“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

巧是相对容易达到的,但拙则不然。尤其将北碑中的拙提升到艺术审美的层次,将拙朴一面提取出来并能取得古雅高逸的格调,此固非常人所能及。

赵冷月书法

赵冷月把书法中美和巧蕴含在“拙”之中,

以生拙的格调统领笔下风采

,其晚年作品呈现出古穆峻厚、纵逸开张的新气象,反映出其艺术追求的主要方向。

从艺术作品的形式方面来看,“朴拙”被赵冷月统摄到其书法理念中,并形成了独具己意的风格面貌。略显荒率的用笔、貌似支离的结构,加上墨色上的变化,这些

构成了赵冷月笔下拙朴的形态和韵味

。但这种形态和韵味,对于一般受众来说,

是不太美的

,受到很多人的排斥就不难理解了。

赵冷月书法

观众易于接受优美的字形,变法者或探索性的作品,往往难以被接受。

无论是谢无量还是赵冷月,两位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笔下作品的面目是拙朴的,甚至有粗服乱发的感觉,但其作品的

格调之高

是毋庸置疑的。

文字来自杨勇《逸格与别调 ——由〈赵冷月墨迹大成〉谈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