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道德并非万能,是否使用要看强弱,用好平步青云否则穷困潦倒

【参考书籍】《左传》

【故事背景】宋襄公与楚国开战,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而楚国军队还没渡过泓水,军队阵营已乱,此时正是攻打楚国的最佳时机,所以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说楚军人多,我军人少,劝说马上攻打楚国,但宋襄公说不可以。

楚国刚渡过河还没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劝宋襄公进攻,宋襄公说还是不可以,最后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并且摆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大腿受了伤,亲兵全部被杀死。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宋国与楚国开战,本应有机会战胜楚国,却因为宋襄公讲究所谓的仁义,结果打了败仗,自己差点丢掉性命。

【解析】

宋襄公为何要讲究仁义?

宋襄公当国君期间通过不停给大臣百姓们灌输仁义道德的观念,所以宋国得以稳定发展,国力逐渐增强,虽然目前国力不如齐、秦、楚,但同样是大国,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然后宋襄公又以仁义道德为由,率领卫、曹、邾等国共同平定齐国内乱,并且扶持齐孝公当上齐国国君,顿时名声大震,宋襄公尝试到仁义道德的甜头,所以希望通过仁义道德成为霸主。

宋襄公放弃二次最佳进攻机会,认为趁人不备胜之不武,以显示自己的仁义道德,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仁义道德,只是宋襄公不敢开战而已。

宋襄公不想开战,但军队已经已处于迎战状态,临阵退缩乃是兵家大忌,所以不能退缩,既然不能退缩又想平息战争,所以只能讲究仁义道德。

我宋襄公放弃二次最佳进攻机会,并没有趁你病要你命,企图通过仁义道德唤起楚国的感恩,希望楚国能讲和,但事与愿违,楚国过河后并不卖宋国的账,趁得势把宋国打得打败,宋国国力由此下滑,从此失去称霸中原的实力。

宋襄公国内宣传仁义道德,为何能强国?

宋襄公是宋国的一把手,是宋国最高的领导者,所以说宋襄公在宋国是强者,宋国的大臣以及百姓们是弱者,强者与弱者讲道理,维护的当然强者的利益。

宋襄公不停给大臣百姓们讲仁义道德,就相当于给他们扣上仁义道德的紧箍咒,他们就不敢轻易谋反,大臣百姓们越是讲究仁义道德,宋襄公的权力就越稳定。

宋襄公对楚国宣传仁义道德,为何被打的大败?

宋楚两国都是诸侯国,宋国是一等公爵,楚国是四等子爵,虽然楚国的国力比宋国强大,但宋国毕竟是公爵诸侯国,国力同样不可小觑。

宋楚两国实力旗鼓相当,说明宋国已经严重威胁到楚国安危,在实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谁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宋襄公对敌人仁慈,所以说注定是失败者。

以史为鉴

职场中也是一样,对于没有威胁的事情可以讲究仁义道德,对有威胁的事情必须要砍草除根。例如两个副总竞争总经理位置,此时彼此实力旗鼓相当,所以不能讲究仁义道德,什么方法有效使用什么方法,包括各种阴招。

当上总经理后,就可以对下宣传仁义道德,因为下属能量没有领导大,对领导产生不了威胁,所以可以讲究仁义道德,越是讲究仁义道德,权力就越巩固。

例如李世民,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使用阴招),把拥有继承权的哥哥弟弟都干掉才当上皇帝,当上皇帝后就开始洗白,用仁义道德不断教化下属,最后国家越来越强大,最终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

【职场智谋:专注研究分析各种套路,领略套路招式,避免掉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