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事智慧》之十三 摊子大不等于实力大

转:徐厚瑜的博客

《中庸处事智慧》之十三

摊子大不等于实力大

  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孟子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定有事做,时刻记住它,但也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地帮助它生长。不要学一个宋国人那样,他担心禾苗不长而一一拔高,疲倦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培养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干的,那是种庄稼而不锄的懒汉;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这种助长行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孟子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要求教学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巨人集团对中国企业发展贡献之大,不是它一开始红红火火的那些年,而是它失败后的这些年,它成了经营诊断学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典型案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有的视角:是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地归纳为投资的失误。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是危险的。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标,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惟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许多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企业规模的增长与管理机制,经营理念落后的矛盾。决策的集中化,短期化,不但使资源配置没有效率,“近视”的战略招致的巨大风险,而且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巨人的决策冲动而飘忽,决策过程几乎完全是一个人的主观构想,缺乏管理层和运营部门的沟通和反馈。面对迅速增长起来的资本规模和企业人员规模,巨人没有针对它进行评估和整理,高估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巨人只看到了其拥有巨大资源,没有看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机制配置和协调资源的能力是滞后的。企业形式上是变大了,但观念,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上都还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这就导致了巨人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下,决策难以落实,信息得不到反馈,从而决策进一步背离企业的内部条件。现在史玉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在新的人生征途上不断克服盲进情绪,稳打稳扎地前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