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体育卫生建筑
优秀近代建筑----文化体育卫生建筑
名称 | 时期 | 地点 | 公布日期 |
上海总会大楼 | 1911年 | 中山东一路2号 | 1989年 |
大世界游乐场 | 1917年 | 西藏南路1号 | 1989年 |
南京大戏院 | 1930年 | 延安东路523号 | 1989年 |
西侨青年会大楼 | 1932年 | 南京西路150号 | 1989年 |
跑马总会 | 1933年 | 南京西路325号 | 1989年 |
大光明大戏院 | 1933年 | 南京西路216号 | 1989年 |
大上海大戏院 | 1932年,本世纪初推倒重建 | 西藏中路520号 | 1989年 |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 1930年 | 雁荡路80号 | 2002年 |
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位于在中山东一路2号,大楼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聚兴营造厂建造。占地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280平方米,高26.9米,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会又名上海总会、皇家总会、英国总会,是在沪英侨组织的最大的一个俱乐部。由怡和洋行等英籍商人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创建。早期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保存了一些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层和三层均建有廊式阳台,亦称“东印度式”建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总会决定拆除旧屋,由怡和洋行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正广和汽水公司等相继参加投资,宣统元年改建大楼,宣统三年落成。会员是外国使馆馆员、洋行大班及少数华商头面人物。每年英皇加冕纪念日,旅沪英侨在此举行庆祝活动。
整座建筑基本上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特色。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义构图,但南北端墙顶上的塔楼、上部细部与装饰则为巴洛克式。外墙除勒脚、柱为石料外,均为水泥仿石墙面。入口处有塔司干柱式,二、三层中部五间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式的古典柱式,加上一些局部处理如窗上的楣饰,墙面的凸起的装饰纹样和塔楼等。
上海总会大楼是栋相当规模的俱乐部建筑,地下室层为滚球室,一层为弹子房、阅览室和酒吧间,为当时远东最长(100英尺)的酒吧,二层为大菜间、宴会厅和弹子房,三层以上为无套间的单人卧室,内部设计完全考虑英国人的习惯,如盥洗室面积超过厕所面积几倍。
民国30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总会关闭,抗战胜利后复业。上海解放后,英侨陆续回国,总会业务结束。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海员俱乐部使用。之后底层大厅曾为东风饭店,肯德基上海第一家连锁店。2010年在闲置了10多年后,现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大世界游乐场
现名大世界游乐中心,位于西藏南路1号,创建于民国6年(1917年)7月,原为普通二层砖木结构。民国13年,由周渭南建筑师设计,改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65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580平方米,建筑塔高55.3米。
建筑平面呈L型,主入口位于延安东路西藏南路转角,沿街底层布置出租商店店面,正门进内为六角形圆厅,厅南侧墙上嵌镶11面凹凸形哈哈镜,二层至四层均为各种娱乐场所,其中内侧设一宽阔走廊,中央场为圆形露天剧场,以演出杂技魔术为主,是全游乐中心最热闹的场地,中央场与四周环围建筑之间有百米天桥南北相连。
建筑外貌处理简单,在设计上没有明显的章法。转角处上部有一座4层塔楼,构筑物为四层,由各层不同数量圆柱组成。最上端为古钟式尖顶,这便成功地构成了大世界游乐场的标志。“大世界”创建时系黄楚九兴建经营,民国20年由黄金荣接办。1954年7月上海市文化局接管,1955年改名为人民游乐场,“文化大革命”中曾作青年宫,1987年1月恢复原名。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游乐场所。 从2008年起,为了修缮,大世界闭门谢客,至今已达8年之久,重新开放时间待定。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3.南京大戏院
现名上海音乐厅,位于延安东路523号,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占地1381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二层。由何挺然等人组织的怡怡股份有限公司租地而建,由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赵深设计,建筑采用框架结构。
建筑门厅正中有大旋梯,四周设有走马廊,以大理石装饰,观众厅平面为钟形,观众厅平顶较高,乐池前排反射声小,音质较好,观众厅内采用柱式装饰和古希腊花饰。外墙采用汰石子和红釉砖清水面,外表壮观。 1951年改名北京电影院,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和适应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影院进行大规模整修,改为上海音乐厅。该建筑为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是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实例之一。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2003年4月15日上午10时,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开始,工程耗资5000万人民币,先在原地顶升1.7米,然后向南移动66.46米,再在新址往上顶升1.68米。2005年1月1日,平移工程完成,上海音乐厅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现名体育俱乐部,位于南京西路150号,建于民国21年(1932年)。占地19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大楼前面九层,后面十一层由哈沙德洋行设计,采用框架结构。
建筑平面呈“U”字型,一至三层分别为娱乐大厅,阅览大厅和餐厅,并有游泳池等设施,三层以上为客房。建筑具有综合有罗马风式和装饰艺术派的折衷主义风格。外墙贴以工艺美术派式的深浅色调组成图案的面砖,图案一至三层及顶层等部位门窗采用仿罗马风式券形窗及变形的古典柱式,四层以上则采用凹凸条状装饰手法,凸条线黄色墙上分布少量棕色菱形图案,凹条深棕色处则开规则的窗洞,窗下皆有浅色花饰,大门口竖有两根仅一人半高的金属矮灯柱,其灯柱和柱基皆饰植物浮雕。
该大楼1953年辟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成为综合性体育场所,与相邻的国际饭店、华侨饭店等建筑相互辉映,形成该地段的特色建筑群。二楼现开辟体育博物馆。
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5.跑马总会
位于南京西路325号,坐南朝北,占地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建成于民国22年(1933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造。原总会底层为售票处,领彩处,夹层为会员的滚球场,二楼为会员俱乐部,设有咖啡室、纸牌室、阅报室及弹子房等,东侧为斜倚式看台,三、四层设会员包厢30多处,前面走廊直接对望跑马场地,顶层为职员住室等。跑马厅除平时举行不定期赛马活动外,每年在春季和秋季两次大赛,发行跑马香槟票。 总会大楼底层外墙为花岗石,外墙面以褐色面砖、间饰石块交织砌筑,西面有贯通二、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建筑内部装饰也较为考究,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义构图的折衷主义特色,钟塔建筑地处街道弯折点,四面置直径达3.3米的大钟,在城市的较远处即可望见大钟,具有城市建筑对景和地标作用。
原跑马总会大楼,1926年设计,1933年竣工。外观是古典主义,具有折衷主义的风格。这幢大楼连钟楼共8层,高53米,主建筑高4层,局部为6层。跑马厅曾多次作为外国侵略者的兵营,镇压太平军的“洋枪队”和租界设立的“万国商团”都先后盘踞于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上海沦陷后日军以及抗战胜利后美国军队都以此地作为军营。1949年10月2日上海人民在这里举行庆祝开国大典大会。1950年跑马总会大楼改为上海博物馆,1956年在此成立上海美术展览馆,1959年改为上海图书馆,1997年上海图书馆迁往新馆。2000年为上海美术馆,2013年迁出。2016年年内即将成为新的上海历史博物馆。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6.大光明大戏院
现名大光明电影院,在南京西路216号,南北朝向,面对人民公园,由英籍广东人卢根与美国国际抵押银行公司经理合资组成联合电影公司,于民国21年(1932年)拆除旧影院及旧建筑,民国22年建成。电影院占地4016平方米,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建筑为二层,连同半透明乳白色玻璃招牌高30.5米。由匈牙利人邬达克建筑师设计,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该院门厅采用12扇高大的铬合金钢框玻璃大门,两边门墙贴黑色大理石,门厅宽敞、明亮,地面皆是嵌铜条的彩色磨石子地坪,厅内左右对称两排宽阔扶梯通向二楼,楼厅上设有喷水池,观众厅内平顶配以金黄色的波浪形暗藏灯镶边。建筑外貌具有美国所谓的摩登艺术派风格,立面采取板片横竖交错的形式,南立面用大片玻璃及乳白色雨蓬,稍后建有灯柱。建筑装饰华丽,设备齐全,厅内有1900多席位,民国29年初,大光明在全部座位上装置了译意风(同声译解耳机),将国外片译成华语,使不懂外语的观众能了解剧情。于是其他电影院亦多仿效。1958年5月改建为上海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历史上有远东第一影院之称。该建筑1980年大修,外墙采用米黄色瓷砖装饰,立面有所改变,1992年内部大修,除改变座席外,基本上按原貌装修,无大变更。 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7.大上海大戏院
在西藏中路520号,联怡公司创办,民国21年(1932年)兴建,次年11月竣工,华盖建筑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寯三位建筑师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建,五层钢筋混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约1161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前部五层,后部为观众厅,平面布置紧凑,观众厅下部设有地下室。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其中下层990余席座,楼座760余席座,进厅高二层,设有走马廊通向楼座。 外立面底层入口处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贴面,入口处上方原有8根贯通到顶的霓红灯柱,被当时誉为“匠心独运的结晶”,观众厅内部设计亦采用流线型装饰。该建筑在结构上、造型上、用料上都不同程度地达到了当时国际上较好电影院建筑水平,是中国著名建筑师代表性优秀作品。1956年改名为大上海电影院,1967年曾改称遵义电影院,1972年恢复为大上海电影院。本世纪初在原址推倒重建,与中百一店北楼相衔接。 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如此保护,不敢恭维。 8.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中华职教社)创立于民国6年(1917年)5月6日,由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人在上海发起。社址初设在上海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内,民国19年(1930年)迁入华龙路(今雁荡路)自建社所大厦。 雁荡路80号建于1930年,是因地制宜建造起来的5层楼,棕褐色外立面,呈南窄北宽结构,南立面略带装饰图案。
中华职教社在上海成立后,创研职业教育理论和城乡职业教育实践模式,向全国推广。至民国26年(1937年)基本完成了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城乡职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职教社把抗日救国作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中华职教社全力以赴支援淞沪抗日前线,维持上海地方秩序。民国26年(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中华职教社西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后迁四川省重庆市,在上海设办事处。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1月中华职教社迁回上海。在上海除开展职业教育外,同时投入反蒋斗争,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4月中华职教社迁往北京,在上海改设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简称上海分社),其任务是开展技术教育和补习教育及与有关人士的联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上海分社被迫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成立上海分社复社工作组,1983年恢复上海分社。恢复后的上海分社是一个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教育社团。1992年更名为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上海职教社)。 200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
-
(2016-04-03 16:01:54)
-
(2016-04-02 18:53:38)
-
(2016-04-01 17:39:50)
-
(2016-03-30 16:08:22)
-
(2016-03-29 17:02:24)
-
(2016-03-28 17:06:22)
-
(2016-03-27 17:36:37)
-
(2016-03-26 16:37:33)
-
(2016-03-25 18:27:14)
-
(2016-03-24 16: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