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南京与武昌,三国时东吴还曾在哪里建都?
西晋太康元年,晋军攻占吴都建业(江苏南京),东吴灭亡。实际上,当过东吴国都的不止是建业,还有好几个。
孙权正式称帝于公元229年,但大家都知道吴国真正的创始人,是孙权之兄——小霸王孙策。孙策之父孙坚在外领兵作战,孙家人住在寿春(安徽寿县)。公元191年,孙坚被杀时,只有17岁的长子孙策(古人算虚岁)奉父亲灵柩还葬曲阿(江苏丹阳)。然后,志在万里的孙策很快就渡江北上,住在江北岸的江都(今属扬州),等待发展时机。割据淮南的袁术诱骗初出江湖的孙策为他攻城掠地,却一再食言,没有把相关郡县交给孙策。
此时的孙策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更不要说固定的都城了。直到孙坚旧部朱治劝孙策过江取江东以为立足根本,孙策这才向袁术借了点兵马,过江打天下。孙策在江东如入无人之地,有了自己的地盘。这个时候,孙策就有了第一个“国都”——父亲孙坚安葬的曲阿。与其说曲阿是“国都”,不说是一个前线指挥部,孙策在曲阿颁布法令,安定民心,招揽贤士,其中就包括张昭张子布。孙策临死前,曾告诉张昭:“若我弟孙权不足辅,君可自取之。”这话你是不是觉得很耳熟?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先取江南大郡会稽(治所在浙江绍兴),再灭吴郡严白虎等人,江东已为孙策所有。曲阿不再合适作为大本营了,孙策把大本营迁到了大郡吴郡(治所在江苏苏州)。此时的江东已有了国家的雏形,可以把吴郡当成东吴第一个国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受朝廷册封为吴侯,被正式承认为诸侯。孙策东征西讨,又攻下豫章郡(江西全省),地盘大幅扩张。但孙策为人轻佻,最终死于前吴郡太守许贡三个门客之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孙权继吴侯位,“国都”依然在吴郡。孙权在稳定局势后,开始向荆州扩张,与黄祖大打出手。但吴郡的“国都”地位未变,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一年发生了改变历史的大事件——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不战而降,刘备派诸葛亮过江求救于孙权。这时,东吴的“国都”已不在吴郡了,而是迁到丹徒,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
因这里设京口镇,所以东吴称此地为京城,简称“京”。之所以要迁“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夺取荆州,作为江东的门户。京口位于长江南岸,孙权可逆江西进取荆州,比较方便。而吴郡深处江南,进退都不如京口方便。在公元208年,京口成了“吴国”的第二个“国都”。
不过,东吴“国都”放在京口的时间并不长,建安十六年(211年)就搬离京口了,“新都”是秣陵,也就是江苏南京。东吴迁都秣陵后,更名为建业。谋臣张纮早就劝过孙权:“说秣陵居山川形胜之地,可为都。”刘备当年来京口见孙权“借荆州”时,也劝孙权迁都秣都。秣陵在京口以西,比京口更靠近荆州,离江西(今安徽省长江西岸地区,非今江西省)只一江之隔。秣陵可以当成东吴过江北图中原的指挥中心,毕竟拿不下江西,江东无险可守。
孙权在建业呆了九年。这九年间,东吴地盘大幅扩张。孙权不断吞食荆州,先逼迫刘备割让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然后就是趁关羽北伐时,派吕蒙白衣过江,偷袭荆州,占据荆州大部(小部分为曹魏占据)。荆州是刘备统一天下战略的核心,丢了荆州,刘备岂肯善罢甘休。荆州成了东吴防御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迁都荆州,可以有助于守住荆州。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迁都武昌。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时的武昌,不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而是武汉以东的鄂州,东汉设鄂县。孙权迁都之后,更名武昌。孙权果然没有算错,刘备不久后率蜀兵大举来攻荆州。如果孙权还在建业定都,与荆州相隔千里,指挥不便,胜负就难料了。
不过,当荆州局势安定下来,也就是吴蜀二次结盟时,东吴的重点就放在了东线对付曹魏上。蜀汉对东吴已无威胁,都城再放在武昌就不合时宜了。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离开武昌,国都又迁回建业。当然,由于荆州对东吴的极端重要性,武昌实际上是东吴的第二国都,太子孙登驻守武昌,由大将陆逊辅佐。
从公元229年,至公元265年,历经孙权、孙亮、孙休三帝(孙休驾崩于公元264年),东吴国都一直在建业。诸葛恪辅佐孙亮时,曾打算迁都回武昌,但没有成行,自己就被人干掉了。
公元265年,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孙皓迁都回武昌。之所以回武昌,因为孙皓在建业期间,听到一股风声,说荆州有一团王者之气,能破建业。孙皓真相信了,不顾国人反对,仓皇迁都武昌,要镇一镇这团王者之气。
孙皓在武昌折腾了一年,除了空气,他并没有看到什么王者之气。公元266年,孙皓又迁都回了建业,直到公元280年,“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至是,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