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找到七只“剑狮”,东山为“剑狮”原乡?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东山县康美村的剑狮(林鸿东摄影)

2019年3月,我陪萧春雷夫妇游石码古城,路过一段骑楼老街时,忽然听到萧春雷说了一声,“这里有剑狮“!果然,在一户人家二楼的窗户上方,赫然发现一处造型奇特的“绿眼剑狮”像。这“剑狮”的眼珠不知用何材质做成,竟绿幽幽地。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了解到“剑狮”的存在。

经过初步了解,大致得悉,这是一种明清时期流传较广且与风水学有关的辟邪物(厌胜物)。它的种类很多,且不同的剑狮有不同的寓意。如根据剑的方向的不同,剑由左向右的表示祈福;由右向左的表示辟邪;狮咬双剑的表示镇煞。如果以颜色分,一般来说,朱红色的表示富贵人家;青黑色的表示的普通人家。剑狮的剑,指七星剑,一般认为与道教有关。

“剑狮”是台湾的说法,闽南叫“狮咬剑”或“狮衔剑”,鉴于“剑狮”的叫法更简洁明了,本文直接使用。有一种来自台湾的说法认为,郑成功军队在台南鹿耳门登陆时,为防御荷兰人的枪炮,在藤制盾牌外面的铁板上铸造雄狮形象。郑军将士操练回家时,习惯于把盾牌挂在墙上,刀剑插进狮面的牙缝,正如狮子咬剑一样。后来,这种“剑狮”像便成了台南一带的辟邪物,正如金门的风狮爷。

闽南师范大学台藉教授施沛琳女士在一篇涉及剑狮的文章中则进一步写道:“当年国姓爷部队士兵所持藤牌圆盾,因作战时的防御性需求,发展成为狮形野兽图像的藤盾,与刀剑武器相结合,成为安平地区剑狮图腾意象之原始特征。安平剑狮文化受清朝水师影响而更为发扬;当时,安平为水师驻扎之地,水师官兵所持的盾牌上刻有一狮像;当官兵返家时,便将盾牌和剑悬挂在门口,宵小见之,知道此是官兵的住所,便不敢造次,于是安平当地居民纷纷仿效之。后来,剑与狮逐渐合为一个图案,便成为剑狮的图像。至于,剑与狮合一的源由,乃有水师官兵将刀剑插入盾牌的狮头牙缝,此一说法,成功大学石万寿教授解释到,这是当时官兵们赌博的方式之一,若插入的剑没有碰触到锐牙,即为胜利者,于是有了将狮像插入短刀的形象。”施教授的这种说法,应该就是台湾的主流说法。

”剑狮“究竟是何源起?

《鹭客社》关于石码”绿眼剑狮像”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厦门一电视台记者很快在海沧东孚贞岱村也找到了两处“剑狮”像。在电视台节目中,厦门文史学者卢志明提出,早在明代早期,”剑狮“便已经是闽南的辟邪物,用于房屋、壁画、服饰的装饰。

2019年5月初,我在诏安山河古村采风时,在一民居山墙上意外发现一处形象狰狞的“怒目剑狮像”。此处“怒目剑狮像”与石码、海沧的一样,都是灰塑作品,然而,其刻画水平却远甚前者,完全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艺术创作,特别生动,特别传神,尤其是双眼,竟似真的一样。在同为诏安的南诏古城,我还发现了一处“剑狮”像。除了龙海、海沧、诏安,类似的剑狮像还出现在漳州市区、漳浦、东山等地。我相信,只要继续找下去,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更多类型的剑狮。在与漳州传统木版画非遗传承人颜朝俊先生的交流中得悉,漳州传统木版画中一直都有剑狮的主题。

引起我高度重视的是,诏安南诏古城的剑狮像其实是石敢当剑狮像,只不过这处“剑狮”像不是灰塑的,而是阳刻在方形石头上,“剑狮”像下面还阴刻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字。

这“剑狮”与石敢当之间又是何种关系?

前阵子我在阅读关于厦门翔安的人文图书时,发现了一尊古老的风狮爷石像,这尊风狮爷石像让我非常震惊,它既是石敢当,也是剑狮,可以说是一尊石敢当类型的剑狮风狮爷。莫非风狮爷就是石敢当与剑狮的合身,那为何大多的风狮爷嘴里没有咬剑呢?

随着本人采风范围的扩大与深入,很快就发现:闽南的剑狮习俗竟覆盖至潮汕。虽只是匆匆一行,却在饶平、揭阳、普宁全都发现了剑狮。由于潮汕文化是闽南文化的分支,剑狮的习俗显然是闽南文化区(厦漳泉潮)共有的,且早已有之

其中,揭阳古城的“红脸剑狮”的发现,让我深受启发。这个体量极大的红脸剑狮与我之前发现的,不太一样,它的八卦与七星剑是独立的。八卦在左,没描在狮额上,七星剑在右,没咬在狮嘴中。其它的方面,与一般的剑狮无异。

这样的“剑狮”算不算剑狮?

如果不算,它与其它剑狮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算,这说明了剑狮的剑与狮是可以分开的。

这个“剑狮”像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已经无从得知。但它的存在,让我思考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八卦与七星剑,仅仅是一个狮头像,它又是什么?

在我不断追踪闽南“剑狮”的踪影时,有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信息,那就是关于西南的“吞口”民俗。从一些公开资料得悉,“吞口” 是一种历史悠久,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民俗,其特点是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其外形、功能恰好与“剑狮”惊人地相似,只是吞口不一定咬剑,有咬剑也有不咬剑的,此外,吞口很多也不一定是狮头像,只能说是兽头。

从“吞口”的角度观照闽台地区的“剑狮”信仰,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剑狮”或真与西南“吞口”有某种渊源关系,而剑狮只是被限定在剑狮合一形象上的吞口。

这里我还想提醒的是,西南地带的吞口,有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来源,那就是傩面文化,或许更为古老的史前兽面图腾。

在莆田涵江采风时,我找到了有狮身的剑狮,这符合莆田与闽南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质。

今天,我想说的是,此次东山人文之旅,竟在三天里于境内找到七处剑狮像,且其中四处位于铜山古城一带。此次发现,不仅使东山列入我正在慢慢描绘的闽南剑狮的分布版图,而且还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核心地带。

东山城乡现存的剑狮像还有多少,它会不会是闽南风格剑狮的原乡?

欢迎东山的读者提供更多的东山剑狮信息!

东山县南门湾剑狮(林鸿东摄影)

东山县南门湾剑狮(林鸿东摄影)

东山县南门湾剑狮(林鸿东摄影)

东山县南门湾剑狮(林鸿东摄影)

东山县东沈村剑狮(林鸿东摄影)

东山县康美剑狮(林鸿东摄影)

漳州龙海石码“绿眼剑狮像”(林鸿东摄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