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曹茂旺的随笔《重游赤壁三国古战场》

重游赤壁三国古战场

今年十月十二日,我又到赤壁三国古战场。
三国文化民间传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功不可没。小时候一个堂哥常常讲三国故事。一到晚上,我吃完晚饭就跑去听。可那些故事中的英雄并不能给我壮胆,夜深人静散场回家,经过一条又长又黑的巷子时,总是怵惧鬼异,提心在口。因为长在缺书少籍的年代,那时总盼着自己能有机会亲自看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直到七七年恢复高考进了大冶师范,才在学校的图书馆如愿以偿。
根据《三国演义》小说、历史传说和赤壁古战场遗址的题材,打造出的赤壁三国古战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面积大,景点多,武财神庙、千年银杏、凤雏庵、陈列馆、翼江亭、赤壁摩崖石刻等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璧玉有瑕。游完景点总觉得有些偏离主旨,喧宾夺主。里面的拜风台、空城计、八卦阵、草船借箭都是诸葛亮故事。诸葛亮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智慧的化身,但三国古战场胜方主角是周瑜。
苏轼把黄州当成了三国赤壁古战场,留下不少的赤壁怀古诗文名篇。以往游黄州赤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我大为诧异:苏轼为什么点赞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呢?为此,有一段时间,我专门从古代史料中去寻求答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十四岁的周瑜(小乔己嫁给他十年,苏轼“小乔初嫁”有误)更加成熟。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旌旗蔽空,船只无数。刘踪投降交出城池。刘备逃到鄂城樊口准备接着南逃广西。曹操“凭实力地位说话”,去信孙权,傲漫且幽默,说要带八十万大军与孙权打猎,谁都清楚不是打猎,是“打仗”。大兵压境,孙权召集内部高官议事,主降者诸多,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并举荐周瑜。周瑜从鄱阳县被招回后,对孙权讲:“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见《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周瑜不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蒙骗,政治见解独到精辟,军事优劣分析透彻。他血气方刚、英勇无畏,带了三万兵就去迎战曹操二十万大军。
周瑜成竹在胸,敢打善打。以自己水战之长克敌之短,初战告捷,士气大振。趁着曹操战舰联成一体、十月小阳春东风来助威的有利战机速战速决。《三国志·周瑜传》记述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读《三国志·隆中对》,被诸葛亮“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谋略深深折服。看《三国志·周瑜传》曹操退兵,孙权占领了荆州后,周瑜又主动请缨攻打益州,只可惜发兵前病死,才三十六岁。看来周瑜战略眼光不低于孔明,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么一场不惧霸凌、敢于胜利的战争,可以说周瑜奇功盖世。三国古战场景区不更应该突出周瑜吗?幸好里面有一座周瑜的雕像提醒游人别忘了战争的主角。从金鸾山上的“凤雏庵”、“千年银杏”下来,到一处开阔地,周瑜的石雕就像矗立在那里。雕像全高8.58米,据说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汉画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双重优点,从正面看,东风吹来,战袍飘向西北与孔明设坛祭风的东南风向相吻合;反面看,像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那刀劈斧刻的纹络象征拍岸的惊涛,三个层次比喻"卷起千堆雪",从苏轼的词中取意,同时也隐喻了三国鼎立。周瑜手持利剑,目光英武,整个雕像把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景区设计者感觉到了周瑜石雕像份量还是不够吧,今年这次重游,发现打开景区大门,增设了神武台。神武台因《三国志·周瑜传》“将军神武雄才”而得名。长26米,宽8米,高12米,两边有城墙式护坡,这是赤壁之战时周瑜点将的地方。这样也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了。
既然是古战场,我当然想看到更多的古迹或文物,第一次游览时我到陈列馆去寻觅。1994年建成的陈列馆,馆内文史资料室陈列着赤壁山出土的1000多件刀、枪、剑兵器等国家珍贵文物。看到这些,“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感慨不由而生;有了这些,赤壁三国古战场遗址真实性不容置疑!
到了古战场,最想更接近遗址,去临其境,探其幽,穿越时空寻觅踪迹。第一次游览时,我徘徊于赤壁山顶、临江矶头的翼江亭和望江亭,远眺隔江对岸当年曹军驻扎的大本营乌林。赤壁之战的厮杀战斗的场面在眼前浮现:周瑜运筹帷幄,登赤壁石矶靠前指挥,黄盖诈降冲锋在前,一把火先烧曹军江中船只,再延烧到乌林军营,江面红似彤霞,乌林不见天日。吴军将士同心协力,斗志昂扬;曹营官兵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第二次游览时,我沿着赤壁山石级下到临江悬崖,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仿佛看到曹操来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可一世,以为天下己有;去时死伤逃窜,惨不忍睹,狼狈不堪,强势不再的情景。摩崖石刻"赤壁"二字多处可见,多少古人羁绊于此,书壁留文,感慨万千。唐代诗人李白游览赤壁时也写下了“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著名诗句。一个周郎让后来的天下文人武士敬仰之极!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当今世界,面对霸凌行径,我们需要周瑜这种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曹茂旺,1959年12月出生于大冶市大箕铺镇。黄石教育学院毕业,后函授武汉大学法学本科学历。从教15年,从政25年。大冶市政协机关退休。爱好书法、二胡。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退休后有散文、古诗词等文集《横山照影》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没了他,三国的故事一定少了几分精彩

    高中那会儿学习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

  • 曹操的铜雀台,真的是为了“锁二乔”而建吗?杜牧误会曹操了!

    杜牧拾得一枚残戟,不仅磨洗出前朝旧事,还给后世留下一首好诗!杜牧的隐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的铜雀台,真的是为了"锁二乔"而建吗?杜牧误会曹 ...

  • 你知道吗?苏轼写《赤壁赋》时,并没有到赤壁古战场

    相信大家读书的时候都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很多人对其中一些句子想必印象特别深刻吧?譬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

  • [黄石文坛]曹茂旺的散文《东山行》

    东山行 曹茂旺 今年国庆节,我终于爬到了东山山顶.   老家大箕铺镇东边是山,西边也是山,两山之间十公里左右的腹地是良田旱地.村庄房舍.过境的106国道和"武九"铁路,由南端的阳新 ...

  • [黄石文坛]曹中江的随笔《快乐和悲伤的事》

    快乐和悲伤的事 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正是旅游踏青的好时节.   4月17日,周末,初中同学相约,不去看水南湾古民居,而去水南湾的后背山登山,登登山,观观景,发发汗,不亦乐乎!   上午8点,我从 ...

  • [黄石文坛]曹祥才的随笔《有意或者无意》

    有意或者无意  前日,与友人秋桦.金石.江南参观省美术馆.秋桦是阳新一中专职书法教师,中国书法专业一级,诗文亦有涉猎,写得很好.唐代诗人王维开创的文人画集诗书画篆刻于一体,强调神韵,讲求笔墨,且重视文 ...

  • [黄石文坛]曹中江的随笔《难忘那双“熊猫眼” 》

    难忘那双"熊猫眼"   程应来何许人也?我以前是不大注意的.只知他是阳新人,爱写文章,如此而已.   今年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闲来无事,年轻同事吴海峰邀我去太子玩,便欣然应允.阳新 ...

  • [黄石文坛]曹中江的随笔《一个父亲的心里话》

    一个父亲的心里话 世上父母没有不爱子女的,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我不是个称职的父亲.   我很自我,工作之余,上上网,看看书,家里的油瓶倒了我也不扶.信奉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当马牛.我很少管女儿的事 ...

  • [黄石文坛]曹祥才的随笔《拉萨八廓街观景》

    拉萨八廓街观景 八廓街,还是八角街?在四川人的发音中,"廓""角"同音,因八廓街四川人居多,故而以讹传讹,八角街流传甚广.八廓街是正名.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 ...

  • [黄石文坛]饶崇刚的随笔《游鼓锣》

    游鼓锣   春雨潇潇,山河锦绣,虽然气温骤然下降许多:但没有挡住春天的脚步:今年的春天来的比去年早,时值元宵佳节,遍地百花齐开,漫野万木吐绿.   先说说游鼓锣的诠释吧,由大钹,大鼓,大铜锣组成的民间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重游归元禅寺》

    重游归元禅寺  前不久,我随同家人去汉阳做客,应主人之邀,又顺便去归元禅寺游览了一回.   归元寺坐落在汉阳翠微路的西端.采用仿古建筑风格设计而成,此寺三门八字朝外开,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之意.& ...

  • [黄石文坛]倪胜林的随笔《重忆儿时检猪粪》

    重忆儿时检猪粪   每当我看现在到上学的时候,路上大人替小孩背着书包,送小孩上学.或看到临近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长龙般的家长们伸长脖子,围在学校门口等待接小孩回家的情景,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