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起源以及迁徙,兼叙东北地区的族源关系
鲜卑民族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的其他游牧民族,从东汉开始形成鲜卑族,到最终融入汉族前后历经700年,他们在中原地区前后建立过代国-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还有西秦、南凉,合计13个政权,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包括隋、唐皇族亦有鲜卑血统。
鲜卑族能够入主中原,与西晋的相关民族政策的失败相关。特别是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偃武修文,认为天下从此太平,甚至因此而取消了州郡兵。随着西晋八王之乱的爆发,晋庭渐渐失去国家的控制能力,地方势力又忙于内争,已经无力阻挡游牧民族的南迁,这使得3世纪至6世纪这300年间,塞外的鲜卑族不断的南迁。
西晋个民族从塞外迁往中原
气候学专家竺可桢先生在其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有过介绍: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别看只有1—2℃的变化,它对古代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至深的,中国历史上共有三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第一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元朝,第三次是清朝。这三次正好气候处于历史低温时期,这可不是巧合,正是这1—2℃的变化,使得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直接导致了黄河流域的干旱少雨以及蒙古高原的异常寒冷与雪灾,黄河流域的旱灾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与动乱,致使帝国瓦解。而蒙古高原与东北的雪灾直接导致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劫掠,逼迫他们不断的南迁。
第一节:鲜卑起源
鲜卑起源于现在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在中国的古代,东北民族林立,先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总的来说他们归属于三大民族体系,一是肃慎,二是濊貊,三是东胡,这里简单介绍下。
东汉时期东北民族分布情况
肃慎这一民族十分古老,从周武帝时期已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出于这一族源,以渔猎为生。濊貊族本是生活在山东半岛的东夷,商周之际才迁徙至东北,先后建立过濊国、扶余、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东扶余、南扶余(即百济),以农业为主。东胡在先秦时期曾盛极一时,因居于匈奴以东而得名,在当时“胡人”这个词汇并非是指汉族以外的部族,而是特指匈奴人。东胡以游牧为生,后被匈奴所败,被迫向东迁徙。这一章节讲的鲜卑族就是东胡的一支。
匈奴打败东胡之后,部分东胡部落被匈奴的吞并,也有部分退居乌桓山,部分退居大鲜卑山。退居乌桓山的演变成了乌桓族,而退居大鲜卑山的则演变成了鲜卑族。当然了,东胡这一民族体系可不只鲜卑和乌桓这两支,还包括后来出现的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等族。
《魏书》中提到拓跋鲜卑起源时,有如下记载:“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对于大鲜卑山的位置,历史上多有争议,直到现代考古发现,才最终揭开了谜底。史书曾明确记载,位于今天东北的乌洛侯国派遣使者于443年前往拓跋部鲜卑建立的北魏,他们宣称其国西北有个石室,“为先帝旧墟”,即鲜卑拓跋部落先祖居住、祭祀之处。于是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一石室,同时在距离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发现了李敞祭祖时刻下的祝文。这一石室现名嘎仙洞,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
嘎仙洞风景区
也就是说鲜卑人的祖先最先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这里气候恶劣、远离中原,生产活动应以畜牧、狩猎为主。
后来西汉时期霍去病击败匈奴左贤王,徙乌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鲜卑人于是开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而分布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先祖不久也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一带。
东汉初年,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从此之后,史书上开始出现鲜卑人抄掠边境的记录,不过最初的时候鲜卑人是随着匈奴、乌桓一起行动,但随着鲜卑日益强大,鲜卑扰边的记录越来越多,甚至“杀略吏人,无有宁岁”。
鲜卑骑兵陶俑
公元45年,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辽东太守祭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
公元49年,乌桓内迁到边郡塞内,鲜卑势力南延至老哈河。也正是在这一年,鲜卑开始同东汉政府互通驿使。同年辽东鲜卑首领偏何归附,祭肜又用财物结纳,让他招集其他部落归降。祭肜打算利用鲜卑的力量以对抗匈奴和乌桓,便对偏何说:“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偏何等鲜卑部落便去攻打匈奴,斩杀二千余人,将人头献到辽东郡官府。尝到甜头后的鲜卑人于是“岁岁相攻,辄送首级,受赏赐。”
公元54年,鲜卑大人于仇贲、满头率族人入京朝贺,表示归顺朝廷,东汉朝廷册封于仇贲为王,满头为侯。
公元58年,位于渔阳(今北京市密云)的赤山乌桓歆志贲等数寇东汉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祭肜遂以鲜卑攻乌桓,再次贿赂鲜卑首领偏何,命其攻打乌桓,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差不多二十多万两白银,看来鲜卑人很实在,不知道是用多少脑袋换来的)为常。所以东汉明、章二世,边塞无事。
公元85年,北匈奴大人车利涿兵等部叛逃入塞,前后共有七十三批。“时北虏衰耗,党众离叛,南部(匈奴)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
公元87年,鲜卑部族进入北匈奴东部地区,并发动攻击,大败北匈奴,斩优留单于后返回故地。随着匈奴人西迁,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势力东起辽东,西至陇右。
公元1 世纪末,塞外鲜卑逐渐向辽东、辽西、代郡(今山西高阳县)、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四郡内移动,与原居其地的乌桓杂居,以便与汉朝进行互市。也正是这一时期起,鲜卑寇边的记录越来越多。
公元2 世纪初,东汉统治者许在乌桓校尉治所宁城互市,并筑有南北部质馆,以接纳鲜卑投降者和送来的人质,于是鲜卑共有一百二十个部落派人来做人质。“是后(鲜卑)或降或叛,与匈奴、乌桓更相攻击。”
鲜卑族的成分本身就十分复杂,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又与塞外其他民族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在南部出现了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出现了宇文鲜卑,等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拓跋鲜卑。这些鲜卑部落并未形成部落联盟,互不隶属。
第二节: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及解体
东汉后期,鲜卑人出现了一位英雄般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檀石槐,正是在他的手里,鲜卑建立了统一的部落联盟。
匈奴统治漠北期间,鲜卑不过是他们的附属。当时有一个叫投鹿侯的鲜卑人被匈奴人征去从军,投鹿侯不得不跨上战马离开漂亮的妻子。年轻的投鹿侯在匈奴军中整整呆了三年,等他兴高采烈的回到久别的家乡,却发现妻子已经不再是孤身一人,怀里竟然抱着一个婴儿。投鹿侯十分愤怒,便想杀了这婴儿。其妻急忙解释,说有一天行路时忽然听到雷声,于是仰天而视,结果一颗冰雹刚好掉入口里,并吞了下去,她就这样怀孕了,最终生下了一个男孩。其妻又称此子必有奇异,应当将他抚养长大。投鹿侯可不傻,要是信以为真不但戴了绿帽子,还得帮别人养儿子,于是很坚决的把这个男孩扔了。
然而这个男孩并没有死,因为他的母亲悄悄的告诉了娘家人,让娘家人把他捡了回去,并起名叫檀石槐。
檀石槐顺利地长大,成年之后勇健而有智略。有一次,另一个鲜卑部落的大人抢夺了他外公家的牛、羊,檀石槐单骑追击,所向无前,最终把被抢去的牛马全部追了回来,于是部落畏服。檀石槐又制定法禁,评断曲直,部落成员不敢触犯,遂被推举为部落大人。
随着威望日增,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北300 里之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歠仇水(今东洋河)建立王庭,“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就这样组建起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联盟。
檀石槐又将鲜卑分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其大人为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其大人为柯最、阙居、慕容等人。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其大人有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人。各部大人皆属檀石槐。
这时候鲜卑的势力已经威震大漠南北,又“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在檀石槐统治期间,鲜卑几乎年年劫掠东汉边境。汉庭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能控制鲜卑,于是封檀石槐为王,并打算与其和亲,但遭到了檀石槐的拒绝,反而更加频繁的掠夺边境。
鲜卑人的入侵已经让东汉不堪忍受,乌桓校尉夏育上书汉灵帝,认为应当出兵讨伐鲜卑,他宣称:“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在此之前,护羌校尉田晏因事坐罪判刑,受到恕免之后打算立功报效朝廷;于是请托中常侍王甫,请求朝廷准许他为将,率军出击鲜卑。于是王甫极力主张派兵和夏育联合进军,汉灵帝同意,任命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
然而出兵的意见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以蔡邕的意见最为典型,他认为:“自匈奴遁逃,鲜卑逐渐强盛,据匈奴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再者夏育、田晏本非将才,不可轻言战事。”
汉灵帝并没有接受蔡邕的意见。公元177年8月,汉灵帝派遣夏育率军出高柳(今山西阳高县),田晏率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匈奴中郎将臧旻率领南匈奴单于出雁门,各率骑兵一万余人,分三路出塞,深入鲜卑二千余里。
檀石槐命令东、中、西等三部大人各率领部众迎战。夏育等人遭到惨败,甚至连符节和辎重全都丧失,各人只率领数十骑兵幸免,死去的士卒占十分之七八。
东汉已经走向末路,这次对鲜卑的进攻显得十分无力,而且这也是东汉对鲜卑的最后一次出征。鲜卑人不但顶住了汉朝的攻势,不久又迅速的反击,对辽西地区发动进攻,但被辽西太守赵苞击退。
东汉经过这次惨败之后,鲜卑人也更加频繁的寇边,日益衰落的朝廷已经无力组织反击。不过东汉的运气很不错,檀石槐在公元181年就去世了,时年45岁,他的儿子和连继任首领。
和连这人比起他父亲来说差远了,能力是没有的,加之贪财好色,又判决不公,在他手里至少造成了一半的鲜卑部落叛离。和连后来在进攻北地(今宁夏灵武)时被当地人射死,儿子骞曼因为年纪尚幼,部落便推举和连哥哥的儿子魁头担任首领。后来骞曼长大,便与魁头争夺首领之位,最终致使部众离散。再后来魁头去世,他的弟弟步度根继任首领,而这时候的鲜卑各部落首领已经不再由王庭任命,改为世袭了。鲜卑部落联盟因此解体。
第三节:轲比能部落的崛起与衰亡
虽然鲜卑最终走向了分裂,联盟瓦解之时又分裂成许多互不相属的分支。漠南自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拥众10余万骑,据有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此外,在其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
在上述三个集团中,轲比能集团最为强盛。史称其“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轲比能统辖的地区靠近边塞,本来势力十分弱小,袁绍取冀州之后,不少黄巾军和黑山军逃入鲜卑,这些汉人“教(鲜卑)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轲比能有大志,试图统一整个鲜卑部落,因初期力量不足,所以一直向曹魏进献贡品,不敢得罪,而曹魏也对他厚加赏赐。轲比能于是一心守边,不为寇害,甚至多次把逃亡鲜卑的汉人送回中原,多的千余家,少的数百家。在搞好同中原的关系后,轲比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兼并鲜卑诸部上,势力渐渐强大。
218年,居住在代郡、上谷郡的乌桓无臣氐造反,转而投靠了鲜卑大人扶罗韩,而扶罗韩则是步度跟的哥哥,领兵数万,活动于代郡桑干河一带。曹操闻讯,遣其子曹彬率军讨伐,扶罗韩不能救,便向轲比能求助。轲比能率万余骑兵前去支援,假意盟誓,趁机杀了扶罗韩,又吞并了他的部众,扶罗韩之子泄归泥亦归附于轲比能。此时曹彰率军行至,与无臣氐交战,轲比能在一旁观看,见曹彰勇武非常,所向皆破,遂上前表示归服。
220 年,曹丕代汉自立,轲比能、步度根遣使献马,曹丕遂封轲比能、步度根为王。东部大人素利、弥加等各遣使贡马,均被封为归义王。曹丕又任命平虏校尉牵招为护鲜卑校尉,南阳太守田豫为护乌桓校尉,派他们镇抚鲜卑、乌桓诸部。
由于轲比能杀了步度跟的哥哥,两人因此交恶,多有征伐。轲比能的实力毕竟比较强,步度根未能占到便宜。在受到轲比能多次军事打击之后,步度根率领万余落族人内附,效忠于曹魏,迁往太原和雁门郡。其故地云中遂被轲比能占领。步度根内附之后派人对泄归泥说:“汝父为比能所杀,不念报仇,反属怨家。今虽厚待汝,是欲杀汝计也。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由是泄归泥将其部落一同内附。
护鲜卑校尉牵招认为轲比能已经占领云中,若逾句注山(今太和岭)南下,雁门、太原诸郡岌岌可危,便利用他与步度根的矛盾,命步度根攻袭轲比能,杀其弟直罗侯;又联络河西鲜卑附头(即蒲头)部等10 多万家修缮位于句注山北面的雁门治故上馆城(今代县代州古城),置屯戍以镇内外,以防备轲比能。
后来轲比能成功引诱已经内附的步度根与他深结和亲,并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在陉岭(句注山)之北迎接步度根的人马辎重,荆州刺史毕轨上表请求马上出兵,对外威胁柯比能,对内镇压步度根。魏明帝曹睿下令大军不可越过边塞句注山。等到诏书送到,毕轨遂遣将军苏尚、董弼追击。轲比能令其子率领一千骑兵迎接步度根部落,自己则与苏尚、董弼在楼烦交战。轲比能大胜,苏尚、董弼双双战死,步度根与泄归泥成功出塞,二人与轲比能联合,屡次侵犯曹魏边境。魏明帝又派遣骁骑将军秦郎率军征讨,轲比能逃到漠北,泄归泥率领部众归降,步度根不久被轲比能杀害。
轲比能的部落愈加强大,又开始攻击东部鲜卑。护乌丸校尉田豫认为鲜卑统一对魏不利,于是乘轲比能出兵讨伐之时截其后路。从此以后,轲比能更怀二心,经常进入边塞抢掠,幽、并二州深受其害。
228年,田豫的翻译被轲比能的女婿郁筑杀害,田豫遂遣西部鲜卑浦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而轲比能前来相救,用三万骑兵把田豫围困在马城(今河北省怀安县),上谷太守阎志素来为鲜卑人所信赖,经他劝导之后,轲比能解围而去。
这时的轲比能已有控弦十余万骑,实力相当雄厚,对曹魏边境多有劫掠。不但如此,诸葛亮在231年北伐,曾派使者出使轲比能,两者连结之后互相呼应。幽州刺史王雄为解决这一心腹大患遣刺客韩龙前去刺杀轲比能,轲比能不幸遇刺身亡。
鲜卑部落本身凝聚力不高,檀石槐病逝之后已经分崩离析,在轲比能的努力之下,鲜卑人已经有再次组建部落联盟的可能。而《三国志》中有如下记载:“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毕轨有陉北之败。”
所谓的“尽收匈奴故”显得有点夸张了,云中以西并不在轲比能的势力范围之内,但至少鲜卑部落还是在轲比能的手里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以下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轲比能的评价:“(轲比能)控弦十余万骑。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槐也。”由此看来,轲比能最强势之时也远没有檀石槐时期的强盛。
轲比能一死,鲜卑部落再次分崩离析,甚至互相攻击,强者远遁,弱者归顺,从此中原边境平安。但很快东部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并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241年,因部分东部鲜卑内附,曹魏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居之。并置东夷校尉,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管理东北地区鲜卑及夫余、高句丽事务。拓跋部也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
可以说西晋是幸运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完全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所以这时候鲜卑对西晋的威胁远没有匈奴对西汉的威胁那么大,然而威胁毕竟是存在的。
第四节:鲜卑诸部的形成与迁徙
总的来说,西晋初年的边患并不严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西晋政局稳定,二是因为鲜卑部落根本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力量对比悬殊,对西晋的威胁有限。不过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塞内塞外的力量对比并非永远保持不变,特别是西晋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一旦天下大乱,西晋还能顶住游牧民族的攻势吗?
自匈奴西迁之后,鲜卑民族经过漫长的迁徙,以及与周边其他民族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好几大部落,主要部落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吐谷浑部、秃发部这里将一一介绍。
1、慕容部
根据晋书记载,慕容部起源于莫护跋部落。曹魏初年,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后又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并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
莫护跋之所以把部族名改为慕容可能有两个原因。当时燕代之人多戴步摇冠,这是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走一步就摇一摇,所以就叫步摇冠。鲜卑人从来没有戴帽的习惯,但莫护跋对这种帽子非常喜欢,于是也做了一顶,挽起发髻整天戴在头上。其他的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改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的读音相近,所以以讹传讹就成了“慕容”了。莫护跋的后人也就以此为姓氏。
黄金步摇,戴在头上,肯定一步一摇
《晋书》记载的第二个可能是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所谓“二仪”是指天地,而“三光”则是指日、月、星辰。这两个说法无论是哪一种正确,其实都是莫护跋汉化的结果,所谓的“二仪之德、三光之容”可都是汉人的说法。
2、宇文部
北周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便是宇文部的后裔,根据《周书》的说法,“宇文”是“天子”的意思,这可能是附会的说法。
西晋时期鲜卑诸部分布
宇文部在鲜卑各部中比较特殊,因为他并非出自东胡,而是出自匈奴。据《北史》所载:“匈奴宇文莫槐,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匈奴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似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
宇文氏的先祖名叫葛乌菟,“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为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原居于阴山,直到他的孙子莫那统治期间,才将部落迁至辽西。阴山本是匈奴故地,所以宇文部出自匈奴是确信无疑的。
莫那的这次迁徙应该发生在匈奴西迁之后,《魏书》云:“匈奴及北单于遁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檀石槐将鲜卑分为东、中、西三部,宇文氏的首领也是东部大人。后来联盟解体,宇文氏自成一部。西晋初年,其首领宇文莫槐因为暴虐奴役其民,结果被部众杀死,推立其弟宇文普拨为首领;普拨死后其子宇文丘不勤继位,于293年娶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绰的女儿为妻,死后其子宇文莫珪继位。
宇文莫珪统治时期与慕容部多有战事。302年,宇文莫珪遣其弟宇文屈云进攻慕容廆,宇文屈云又派副帅素廷攻掠诸郡。慕容廆迎战,击破素延大军。素廷大怒,发兵十万包围棘城。众人大惧,人无斗志。慕容廆于是鼓励众人说:“素延人多蚁集,但军无法制,已落入吾计中矣,诸君但为力战,无所虑也。”于是身披甲胄,驰马出城迎战,素延再次被击败,慕容廆追击百里,俘斩万余人。宇文莫珪死后,儿子宇文逊昵延继任首领之位,与慕容部之间的摩擦反而更加严重。
3、段部
段部和慕容、宇文部一样,都属于东部鲜卑。段部鲜卑的始祖名叫段日陆眷,他早年在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家为奴。一日乌桓酋长聚会,库辱官忘记带痰壶,便直接啐入段日陆眷口中,段氏竟一口吞下,向西跪拜曰:“愿主人的智慧和福禄全都移入我的腹中。”后来当地发生灾荒,库辱官命段日陆眷带人出去自谋生路,段氏于是前往辽西,而后招亡纳叛,逐步的发展壮大。
段日陆眷死后,其弟乞珍继任首领;乞珍死后,儿子段务目尘继任首领。在段务目尘手里,段部实力已经不可小觑,已经完全占领了辽西地区,有部落三万余家,控弦上马四五万骑,同时向西晋称臣。
4、拓跋部
拓跋部又称索头部,根据《魏书》记载,拓跋部是黄帝后裔,黄帝以土德称王,北方把土叫做“托”,而把君王叫做“跋”,所以部落便以拓跋为名。这显然是杜撰的。
拓跋部的最早的可信记录应该可以追溯到拓跋毛,《魏书》称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拓跋毛应该是拓跋部传说中的人物,但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鲜卑族尚未南迁之时,拓跋部位于诸部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拓跋毛下传五世而至拓跋推寅,拓跋鲜卑开始第一次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池(达赉湖)。由于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泽地带),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前文提到过,鲜卑的南迁是在匈奴西遁之后发生的,所以拓跋推寅的这次南迁应该发生在同一时期。拓跋推寅又传六世至拓跋邻,他准备第二次南迁,但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便传位给拓跋诘汾。拓跋诘汾秉承父志,率领部族继续南迁,最终抵达匈奴故地,即今天河套北部固阳县阴山一带。
拓跋诘汾死后,其子拓跋力微继位。史称力微“有雄杰之度,时人莫测。”但力微继位之初,西部鲜卑内侵,致使拓跋部部众离散,拓跋力微只好投靠“没鹿回部”的酋长窦宾。后来窦宾与西部鲜卑作战,结果大败,只能失马步行,拓跋力微便将自己的马送与窦宾。窦斌因此对拓跋力微十分赏识,打算分一半的国土给他,力微不肯接受,窦宾便把女儿嫁给力微。
拓跋力微打算恢复原有部落,于是向窦宾请求率领所部北居长川,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终于恢复了拓跋部落。由于拓跋部落长期与匈奴相互杂居,匈奴各部也就融入了鲜卑,拓跋部因此逐渐强盛起来。
248年,窦宾去世,其子阴谋作乱,拓跋力微将其诛杀,而后吞并其众,诸部大人皆服,这时候拓跋部已经有二十余万控弦之士,实力已然今非昔比。
258年,拓跋部再南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一带,拓跋力微召集诸部大人祭天,结果白部大人未到,拓跋力微将其诛杀。由此看来,鲜卑诸部已经在盛乐一带形成了部落联盟。
同一时期中原正处于三国鼎立状况,曹魏虽然无心北顾,但也非拓跋部可比,所以拓跋力微告诫各部大人:“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于是对中原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态度,不但与魏和亲,并于261年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为质子。从此“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曹魏赠给拓跋氏金币缯絮,岁以万计。
沙漠汗在洛阳生活了十五年之久,汉化程度很高,西晋初年才得以返回塞外。沙漠汗回国之时身穿汉服,又使用弹弓射飞鸟,而当时塞外无人使用弹弓,前去迎接的部落大人很是奇怪,于是相谓曰:“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又对拓跋力微说:“太子才艺非常,引空弓而落飞鸟,是似得晋人异法怪术,乱国害民之兆,惟愿察之。”拓跋力微受此挑拨,竟杀了沙漠汗。沙漠汗的死并非偶然,其实可以理解为鲜卑守旧势力对汉化的不满。
拓跋力微因为沙漠汗之死十分愧疚,最终忧愤而死,结果拓跋部“诸部乖离”,其子拓跋悉鹿、拓跋绰和沙漠汗之子拓跋弗相继继位,都未能挽救颓势。在这种背景下,拓跋力微的少子拓跋禄官被推举为首领。
拓跋禄官继位之后,仿匈奴旧制,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禄官自为大酋,居上谷之北,濡源(今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源)之西,东接字文部,为东部;以沙漠汗之子拓跋猗迤统领一部,居代郡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县东北)北,为中部;以猗迤之弟拓跋猗卢统率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今内蒙和林格尔北),为西部。
在拓跋禄官的统治下,拓跋部与西晋通好,社会较为安定,“财畜富贵,控弦骑士四十余万”。 拓跋禄官又西渡黄河攻打匈奴、乌桓各部,势力大为发展。
代人卫操和他的侄子卫雄以及同郡人箕澹去投奔拓跋氏,劝说猗迤、猗卢招纳汉人。猗迤对他们很是信任,甚至将部落大事托付给他们,从此之后不断有汉人前来归附。
拓跋禄官死后,拓跋猗卢天资英特,勇略过人,遂总摄三部,拓拔鲜卑再次归为一统,部落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5、秃发部
拓跋力微有一个哥哥名叫秃发匹孤,他未能继位(可能是母亲地位太低),仅分得部分部众。秃发匹孤后来率领部落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游牧。再后来,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等部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中部及甘肃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这一部被称之为河西鲜卑。再加上活动于陇西一带的乞伏鲜卑等部落,合称西部鲜卑。
曹魏及西晋统治者为加强对河西鲜卑的统治,设“护羌校尉”监领之,虽然鲜卑各部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往往被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隶,同时还得缴纳赋税,这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269 年,西晋为了镇压因灾荒而引起的骚乱,在陇右设置秦州,派遣“勇而无谋,强于自用”的胡烈担任秦州刺史,以镇抚西部鲜卑。然而胡烈一上任,即采取高压手段,致“失羌戎之和”,秃发匹孤的四世孙秃发树机能便于此时起兵反晋,后被镇压,其过程前文已作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自邓艾将秃发部内迁至河西,秃发部已经隶属于曹魏,所以秃发树机能的起兵不能算是外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