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西葡(6)
十一、哥特区和海滨
行程缩短后,我在巴塞罗那只有两天,景点繁密,特别紧张。不过参观完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后,我再没有必去的景点,有一个下午的闲暇,可以慢下脚步,随意逛逛。哥特区是巴塞罗那的老城区,街巷狭窄曲折,建筑古典庄重,逛起来比大马路有味道。路过社区里的市场,格局和圣若塞普市场相似,但游人较少,能看到更多当地人的生活。巴塞罗那人生活惬意,不徐不疾,欧洲国家大多也如此。街边旅游商品店不少,琳琅满目,却没特色,引不起购买的兴趣,倒是买根冰棍,一路吃得很欢。随意拍着没有主题的照片,记录着自己的心情。
小巷深处藏着毕加索博物馆,由五幢老房子连通而成,据说其中一栋是他曾经的寓所。毕加索在马拉加出生,在巴塞罗那长大,从小学画,博物馆中有他青少年时期的作品,14岁时的《第一次圣餐》,15岁时的《自画像》,16岁时的《科学与慈善》自画像,都显示出扎实的技艺。博物馆中不少素描作品都是他少年习作,技艺娴熟的背后着实下了许多功夫。我不知道巴塞罗那对他的影响有多大,但在一幅阳台画作中,可以看到巴塞罗那的风景,有国旗,有建筑,有海,还有哥伦布的塑像,色彩很丰富,想来这方水土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渐渐的,他的画作开始抽象、立体、变化,色彩也是不同时期不同色调,都是我无法理解的。走到最后一间展室,我被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宫娥》变奏画震撼,有全幅的,有局部的,最多的则是小公主的肖像,不同的抽象方式,不同的色彩搭配,介绍上说都是毕加索70多岁时的作品。我不知道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对毕加索产生了何种启示,使其在人生的晚年痴迷于这个主题。但对于外行的我,如此集中的画作可以对比,却能增加许多感受和理解。绘画艺术走到现代,技艺难于猛进,只能走向个性,其结果就是画者之意观者难解。
《第一次圣餐》
《自画像》
《科学与慈善》
《巴塞罗那风景》
比艺术更能感动人心的是宗教,哥特区的中心有巴塞罗那主教堂,非常传统的式样,没有圣家堂那么动人,却更庄严肃穆。教堂也是人的作品,经历时代的历练,一切样式都是最符合人心需求的。我最喜欢庭院中郁郁的青苔,还养着一群白鹅,透露着与人亲近的味道。教堂外的长巷,游人往来,也有座如威尼斯般的叹息之桥,算是一景。桥下有匠人画画,看着出神。一路穿街走巷,经过几个广场,其中国王广场最著名,曾是阿拉贡王国的中心广场,伊莎贝尔女王正是在这里接见发现新大陆返回的哥伦布。
在我看来,最感动我的仍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要看生活,来小巴塞罗那海滩就对了。棕榈成行,海景明媚,市民游客攒聚,游泳戏水、运动健身、小憩野餐……各色各样的都有。我沿着沙滩慢慢走,吹吹风,看人看海。一路来到栈桥边,有哥伦布纪念塔,他的塑像手指着海,指着远方。征服海洋,发现未来,总是那么激荡人心。我是怕水的人,无法航海远征,只能登塔远眺,沿着异常狭窄的通道看看海景。夕阳之下,船泊静港,鸥翔鸟集,自有一番闲然。得山得海的巴塞罗那是幸运的,生活在此间的人们是幸运的。
夜色阑珊,我在巴塞罗那吃最后一顿晚餐,自然是选海鲜饭,特别来到当地的老字号。可惜吃过有点失望,齁咸,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唯有用樱桃点缀的白色桑格里亚汽酒颇具特色,甜甜的酒,劲却挺大,两杯下肚,已是醺然。夜半巴塞罗那,好像市民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我就这么醺醺然地坐着巴士回宾馆。车窗外景色迷离,一切都不够清晰。两日行走,浮光掠影,我又能了解多少这座城市呢?可转念一想,我能在这座城市,看到我想看的,感受到我想感受的,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