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秦老解读山水画的取势构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

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一,对山水画“取势构图“的理解。

写书法讲究“章法“,绘画的取势构图即是绘画中的“章法”,是对画面结构形态进行构思和布局,可以理解为以下几方面的构想和安排。

1,确定画面的主题思想和主体结构。

2,确定入画内容和及画面上位置的合理安排。

3,确定画面造势取势的构思,画面的走向与延续。

4,确定画面的亮点和留白。

5,处理好画面的虚实、疏密、聚散、宾主、黑白、大小、粗细、高矮、远近、浓淡、刚柔等各种对比关系,进行巧妙合理的安排。

二,取势构图布局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一般有以下六个方面 :

1,以上图景物的多少来取势构图。

2,以景物在图上的位置来取势构图。

3,以景物在图上的各种对比来取势构图。

4,以“六远”法现念来取势构图。

5,用“俯视”来取势构图。

6,以“均衡呼应”法来取势构图。

本文,以中国焦墨大师秦国健自身创新的焦墨山水画为例,图文并茂,总法解续取势构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弧立使用,而是综合并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神奇的效果。

三,取势构图的实例解读。

下面举一实例,解续用“对比”来取势构图方法的应用。“对比”是一种思想、技法和技巧,通过对比使画面求得统一、协调、平衡,以营造画面的深远意境和生动气韵。

此实例的画作是《翠谷幽居图》

首先,这幅画以右下角的钢劲有力骨法用笔画出大山实体与左上角虚绒细笔的远山作对比,钢毅的轮廓线附近用泼墨结合积墨法形成阴沟与阳光的石面作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韵律。

这块巨岩山体上部是实体岩石块与下部所留虚白画面又作了虚实的对比,不但增加了山体的气势还浑然一体使山体显得十分厚重。疏密的对比融入其中,山顶与山侧的两棵巨松粗壮有力、枝叶茂密,而山顶的远景房屋与屋屋周围的虚绒小树又形成了显明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意境,还营造了生动的气韵。

另外,高山上的苍松与右下角小山头上的虚绒远树同时分布于谷下溪流两侧,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形成了高低与疏密的显明对此,使画面显得空灵出静。

画面中山头为静,水流则动,树为静,飞鸟为动,这种动静的对比使画面显得生气灵动 ; 再加上山上有房屋就有人气,山下有小桥流水,这里不但形成动静对比而且结合了民风民情,营造了意境,增加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完美的艺术理念。

小小的斗方画面,由于来用了多种的对比手法与技巧,不但丰富了画面层次和强立的立体感、节奏感及韵律,使画面生动有灵气,还营造深远的意境与生动的气韵,更加贴近生活,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引人入胜,这就是利用对比取势构图起到的神奇作用。

四,构图的新理念、新思路的具体应用。

1,以上图景物的多少来取势构图。

1),少而精取势构图法。在画面上突出重点景物,另以轻谈相衬,形成无限空间和平远、阔远之感,令人联想画外意境。如《春风杨柳轻舟行》

又如《川江行舟》

2),满幅取势法。顾名思义,全幅画满,虽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谈、疏密、主宾,其画面要做到既沉厚凝重,又通灵透气。如《雲山春晓》

又如《结伴同行》

再如《是崖飞瀑千斛珠》

2,以景物在图上的位置来取势构图。

1),据中取势法。把主要景物集中在画面中间,周围布白,虚化或陪衬,其特点是突出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如《山深树茂溪水清》

2),斜角取势法。西科角相衬取势,有实对实、有实对虚,中间通透据。

3),折带可以势法。似一布带,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在右,左右相折,这种取势画面显得生动有灵气。如《一帆风顺,万帆皆顺》

4),分段取势法。这是常用构图方法,有上下分段,也有左右分段,虚实相间,云水过程。

上下分段 :

上下分两段,有上虚实的如《九寨多泉瀑》

《黄山烟云》

有上实下虚,如《江南春早》

又如《黄山松云》

分三段,有上、下虚中间实如《桂林山水》

有上下实中间虚,如《林下论诗图》

有分四段、五段的如《黄山松云》

有云断山崖上下分四、五段,如《三峡玉女峰》

也有泉瀑治山崖结分段的图,如《水高气爽水长流》

又如《溪趣》

再看左右分段。

有左实在虚的如《溪桥策杖图》

又如《小阁临溪图》

有左虚右实的如《赤壁游》

有左疏又密的如《归雁天边来》

3,以景物的对比来取势构图。

1),主从对比取势。突出主体结构,其全景色作衬托或留白虚化如《古塔晓韵》

又如《迎客松》

2),虚实、疏密、高矮对比取势,如《黄山清凉台》

又如《娇美河山入画屏》

又如《炊煙村际起》

又如《溪山幽居图》

4,以“六远”法理念来取势构图。

1,“高远”取势法。视角线位于平面仰望高处取势,平面上以微小景物(如桥、船、房屋、人、动物等)作对比来取势构图。如《溪山舟度》

又如《青山绿水牧童归》

2),“平远”取势法。

视角线位于平面或云层顶端平视,一往平川向前看来取势,这种取在画湖、河、海面或云海时经常用。如《春野晓韵》

又如《江阔凡影》

又如山《山水画》

如《石猴观海》

又如《黄山飞来石》

3),“阔远”取势法。

此岸望彼崖,隔海望远,取势,显得辽阔磅礴。如《江天渔家》

又如《苍松江畔》

3),“深远”取势法。视角线从前往里、往纵深观望取势,层层深入,使人有纵深奥秘之感。如《烟寺晚钟》

又如《大漠魂》

5,“俯视“取势法。

视觉线以上往下俯视观望取势,有利描述山顶之上平视的远景。如《松泉高士》

又如《淫桥策杖图》

又如《溪山晓韵》

又《溪山行旅图》

6,“均衡、呼应“取势法。有上下呼应、有左右呼应、有对角呼应、有主从呼应、有大小景呼应、有虚实呼应等,关键是突出主体景物,其余景物适当位置与主景呼应,使整画面协调,并有节奏感,增加画面的韵律。

如上下左右呼应《翠谷幽居图》

如主景与小景、疏密呼应《归雁天边来》

如对角呼应《江湾一角》

如主景与周围的景相呼应《月亮酒店全景图》

以上各法可以灵活地综合应用,随着绘画实践,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能不断创造新的取势构图的方法,仅供画友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