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三,西 安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西  安

1972年11月,全国水泥压力管使用现场会在西安召开(当年建材科研的三大任务是:代钢代木代棉。水泥压力管是用建材替代钢材的一项研究成果。),有幸第一次前往中国文明的发祥地、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安,由此进入了陕西省地界。会议召开处是当初西安最好的宾馆—人民大厦,是苏联人设计的,也是苏联援华的一个项目,尤其是它的大礼堂是仿照莫斯科大剧院设计的,两旁上方设有包厢,装潢富丽堂皇,位子宽敞舒适。

会议休息时西安市区走走,一看就与杭州、上海不一样:城市阔大方正,以钟楼为中心的四条东西南北大街,又宽又平直,其余的街道也依此建设,虽有阔狭之分,但也很平直、整齐,保留了唐朝都城分布格局。周围城墙完好,其范围、长度远远超过了南京,应该是全国第一。在会后,利用一天休息的时间,从人民大厦出发,向南对着大雁塔走过去,到了那里,登上了塔(当初只有三分钱门票)。大雁塔是座四方形的塔,不像南方常见的塔,那样玲珑、美观,而是简单、厚实。塔也有七层,每层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门洞,供人们瞭望,内部结构及装饰也比较简单,全是用砖砌起来的。除了在顶层停留时间长一点,看看西安城外,其余各层都是走一圈算数。大雁塔游览后,目标是小雁塔,谁知到了那里一看,它被单位、住宅围住了,不知从哪里进口,再朝上一看,小雁塔的顶上有一半像是被雷劈掉了,看来是不可能上人的了,也就没有兴趣非要找出它的进口来。于是就沿着友谊路、陵园路进了含光门,这个城门不大,街道也不宽,但是商店林立,比较热闹,向北走到西大街,转向东往回走,路过鼓楼,走过去参观了一下。它比杭州的鼓楼要高、而且大得多,但是,它不像钟楼在十字路中心保护得那么好,显得有些灰暗、陈旧,缩在边的一条小路里,看样子真是有点亏待了它——暮鼓不敲了!

西安是苏联援华的重点地区之一,俄文书籍很多,外文书店里专门有一处卖俄文特价书,既便宜又不太旧,在这里花了一些时间,找出了十几本与自己所学专业俄文书,背回杭州,算是到西安的一大收获。虽然这些书在以后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作用,但有空翻翻看看,没有将俄文丢掉,后来调到上海考俄文一次过关,派了用场

羊肉泡馍 都说到了西安一定要去吃“羊肉泡馍”,会务组也说:来到西安,要请大家吃顿羊肉泡馍,结果不知什么原因没能吃成,大家只好上街去吃。我走到一家比较大的羊肉泡馍店,拉起挡风棉帘,一阵热哄哄的羊骚气扑面而来,雾气蒙蒙中,只见老老少少面前都有一只大海碗,里面是热气腾腾的汤,每人手里拿着一只馍,将馍一块、一块地拉下来,浸在汤里,让它泡软了吃,失去了兴趣。店里的汤有好几种:羊肉的、羊杂碎的,等等,但是,手里拿着的馍是一样的。此外,那只盛汤的碗不但大,而且比一般的瓷碗来得厚重,所以它能较长时间保持汤温,这就是典型的西北风味—羊肉泡馍。

秦腔 一天晚上,会议请大家在人民大厦大礼堂观看陕西地方戏——秦腔,男女演员一唱起来活像浙江的绍兴大班,个个唱得高亢有力,一点也听不懂。我开玩笑地问了边上的陕西代表:你们这里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怎么唱起戏来大喊大叫的?他说:我们西北地广人稀、豪迈辽阔,都是这么大嗓门的,不像你们南方戏唱起来软绵绵的,听起来没有劲谁不说俺家乡好!

到了西安的第二天,开了一天会,各地介绍情况,分发资料(参加会议时分发的资料,都要整理好回去交给单位,作为档案留存)。第三天,车队载着代表们,前往用水泥压力管替代铸铁压力管的施工观摩现场:户县余下的户县热电厂,那里是西安的电力供应基地。车向西安的南郊开去,这里是一大片平原,除了相距很远的村庄边有树林外,地里的农作物都已收完了,更显得空旷荒凉,不过与此相反的是:天上飞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群乌鸦,大有遮天蔽日的感觉,相当壮观记得人在《金陵春梦》里曾经说起过西安的乌鸦,今日得见方知不虚。我问同车的代表:为什么不打下来吃吃?答曰:乌鸦肉是臭的,不能吃原来如此——长知识了!地方不见乌鸦成群,唯独西安有,看来,这里有特别适合乌鸦的生存环境。

车队穿过户县县城,在马路集市慢慢通过,让大家看看户县热闹的集市。这里是户县农民画的产地,因此,看见有“农民画”挂出来在集市中卖。从西安开了30来公里,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秦岭北麓脚下的户县热电厂。下了车,眼望南面,中国地理上的一条著名的山脉—秦岭,它横亘在那里,气势雄伟,山脊的轮廓线居然占了南天的一半,它真是高大了,我们浙闽丘陵看来只好成土墩了!唐诗中提到的——终南山,在面前的秦岭之中,可惜它们范围很大且又分散,只好望山兴叹,连退休以后的自由行也没有将它排上!

市区去了西安大理石厂——属于建材工业的工厂。参观了大理石生产线后,在车间的边角另料堆,厂里的介绍人员说:你们喜欢自己拿我看到这里有很少见的绿色大理石——杭州也有大理石,叫杭灰,要了一块长方形的绿色大理石,留作纪念,拿回来作镇纸。西安之行,除了背回来一大叠俄文书一张照片之外,绿色大理石也是这次西安之行的纪念品。

市区还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的碑林,无论是数量、规模堪称全国第一,杭州的碑林只能当个小弟弟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块残缺的汉碑和刻了114块石碑的“开成石经”。

各类大型会议总会组织大家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西安是中国古都之首,更是有这个优势。第一个去的是陈毅元帅题词的“半坡遗址”:那是六千年前原始人聚居的村落。房子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整个村落的周围是一圈又宽又深的防野兽的沟,想不到后来发展成了保卫城市的护城河与城墙!

第二处是大名鼎鼎的华清池。到了这里,安排的自由活动时间比较长,不少人去排队洗温泉浴。我第一次来,选择了爬骊山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在这里,“西安事变”捉蒋介石也在这里。先到“五间厅”,它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住处。那天晚上,他听到枪声后,就从这里逃了出来,窗玻璃上有一个弹孔,还保留在那里。继续上行,来到了蒋介石躲藏的石缝处,这里就是捉住蒋介石的地方,旁边的平地处建了一个“捉蒋亭”(后来改叫正气亭)。就这样,算是走了一回西安事变中蒋的逃亡之路。再往上,见到了一个窑洞,我们几位爬山者与老乡商量说:老乡,我们从南方来,从来没有见过窑洞,是否能让我们进去参观参观?老乡很爽快地答应:行!进去一看,窑洞不大,而且简陋,是一个穷家小户的窑洞。它里面一侧是居住区,另一侧是烧饭区,放在一个窑洞中,由于空气不流通而有异味;由于长期烟熏火燎而使窑洞内壁发黑,看来他的生活应该是很艰辛的。再向上行,就到了骊山顶的烽火台,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地方。看过去东面山顶上好像还有一个烽火台,限于时间关系,只好放弃。在山顶上,近看华清池全景,远看临潼县城在一马平川上,由于骊山在这里的位置十分突出,也不高,因此,两千年前,周幽王在山上烧起烽火,褒姒看下面诸侯们在东奔西跑的瞎忙乎,应该是看得很清楚的。骊山上得差不多了,下山至半山腰,有一处休息的地方,边上有一座老君庙,但是门关在那里。据说这里就是唐朝“长生殿”的地方,也就是李隆基杨玉环共同发出那句著名的爱情宣言:“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地方,想不到一千多年后,“长生殿”里住了一位太上老君!下得山来至温泉处,时间尚有宽裕,特请摄影师在九龙汤前留了一个影,当初都是6x6的黑白照。

再一次来到西安,已经在上耐厂设计室了。1991年11月8号,工会主席带队带了厂里的三人和局工会的一位来到洛阳,向洛阳学习彩陶制品生产技术,准备回厂后让三产去办一个彩陶厂。趁中间有空,工会主席怕厂里有事,自己留洛阳,让我们小八拉子去西安去兜一圈,主席体恤民情,上路!一行四人乘上西去西安的火车,387公里相当于上海到南京的路程,下午五点钟左右就到了西安西安上海迟一小时,这时相当于上海是下午四点,不太迟,故钟楼还在接待游客。上得钟楼参观参观,走出钟楼后在外面留了影,弥补了19年前的不足。晚饭在附近的小饭馆里面涮了一顿,算是工会招待我们这几个将来要做生活的职工。第二天早上,乘上了由解放饭店开出的旅游车,了一次紧凑的西安一日游。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1972年去时还没有,后来是这里的农民在1974年挖井时发现的,再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如今成了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大家主要参观的是一号坑上面有一个很大的屋面(200x70米)盖住。可惜挖出来时是彩色陶俑,一经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彩色都褪掉了,变成了青砖瓦似的灰黑色的陶俑。

秦始皇陵  它是一座很大而高的土山,有一条路一直铺到陵的顶上。据说勘探也完成了,吃准下面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但是不敢发掘,怕挖出来的文物(非金、银、青铜类文物)接触空气后被风化、粉化、淡化,所以,专家们普遍认为:按目前的水平还是不发掘为好,让后代来解决吧

华清池  以前来过的,这次就不再登骊山了,而在地面各处参观。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考古,终于在地面以下发掘出了一处唐代的浴池——内面雕刻有莲花图案的温泉池,看下去面积大概是3x3米,蛮大的,据说就是当年杨贵妃使用的浴池;与上次不同的是池里立了一尊“贵妃出浴”塑像,供大家摄影留念,此外池周围的栏杆改得漂亮了!

玉器一条街  是这里新开发的一个旅游项目,卖的都是附近出产“蓝田新玉”的加工产品工会的那位说这里的玉器便宜而且好,就看你的水平。我们三人不懂,跟在他后面看看,结果他高高兴兴地买了一对玉镯。旅游车返程的时间一到,回到了西安火车站,一行四人不在西安过夜,直接乘车回了洛阳。

西安再见了!

(0)

相关推荐

  • 西安不仅有大雁塔,还有小雁塔

    西安不仅有大雁塔,还有小雁塔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十一,山 东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一,山 东 各 地 作者:汪海山 济南  1972年4月为调查我们建科所的前所长.现浙江省工业设计院院长(山东南下干部)的历史问题,调查组人选还是去安徽泊湖农场调查的二人组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十四,辽 宁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四  辽 宁 各 地 1973年11月第一次出差过了山海关--再后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外"了!进入了辽宁,我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火车一到锦州,地面上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六,河 北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六,河  北 各 地 保定  1974年8月,全国铸石会议在保定召开(铸石是建材代钢材的科研项目),那是第一次乘飞机到北京,转火车后才到这里的.对保定的了解,只知道它在民国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七,天 津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七,天  津 1975年3月,第一次到天津(1967年1月,串连那次走出天津站去买小黄梨,只能算是路过),在北方的城市中,天津的商业街最像上海,不但街道长,而且建筑物的风格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八,河 南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八,河 南 各 地 1980年在浙江建材院工作时到过洛阳:1989年在上海工作时又到过郑州.安阳:1991年又一次来到洛阳,就是没有机会去边上包大人的开封府出差,河南的几个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九,武 汉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九,武  汉 湖北省里出差只去过一个地方,就是省会武汉,华中第一大城.1985年3月,调到上耐厂三年,由档案室转到设计室后,才有了第一次出差外地的机会,到武汉钢铁公司的耐材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湖南各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湖南各地 湖南,毛主席的家乡,早已心驰神往,直到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总算有机会到湖南长沙出差:1986年12月,在上海工作期间又去长沙开会,所以,长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一,桂 林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一,桂  林 1992年4月,上耐厂科协组织部分科协人员,前往桂林休养,我在名单之中:与此同时,上海碳素厂科协也组织去桂林休养,老伴也在名单之中,这真是好事成双!使我们有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二,重 庆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二,重  庆 重庆  1992年6月,重庆永荣矿务局三产与我厂合作搞一个彩陶面砖厂,厂里派了我们前往指导.相当初,小说<红岩>.歌剧<江姐>,都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