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院士:整合医学的内涵及外延

樊代明

我的报告题目是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的内涵及外延。

1整合医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医学靠不断地积累而成,开始于原始社会,那时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忙忙碌碌,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那时只能抓住什么吃什么,结果发现吃了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吃肾补肾,慢慢就形成了医学。我有一个报告叫“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将三千年医学的发展用两个“N”来代表,一个“N”是发展走势,开始没有,到中世纪较高,然后下去又上来了,第二个“N”是发展态势,开始整合,而后又分,然后再是整合。我们写成了一本书,叫《医学发展考》,约210万字、1500页。这本书把世界医学的走势分成三个时代:第一个是经验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是不断地整合,在全世界大致有100多个医学体系,中医、西医、藏医、印度医学等,这些医学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和呵护人体的健康,都是有理、有效、有用的。但时过境迁,到现在多数销声匿迹,为什么?有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武力掠夺、血腥镇压、神学崛起、宗教盛行,当然也有自己不争气。第二个叫科学医学时代,也可叫生物医学时代,这个时代也就是现代医学,它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好处,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已达到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孤芳自赏。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唯我独尊、孤芳自赏、排除其他,其后的结局是可想而知。难道不是吗?人类常见的4000种疾病到现在90%以上没有好药可治,比如最常见的感冒,感冒是我们治好的吗?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人类7000种罕见病基因都基本搞清楚了,但99%以上是没药治疗。肿瘤占了人类1/4的死因,很多治了不如不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医学模式出台,循证医学不够了,来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了,来精准医学,我不是说这些医学模式不对,但它们都是在末端使劲,在局部发力,要解决医学全局的问题是有困难的,因为医学针对的是人的整体,涉及到数不清的因素,各因素又随时间而变化。医学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研究医学的方法又不仅仅是科学,它包含着很多很多跟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应该说一切与人体有关的学问都应该属于医学的范畴,都应该纳入医学去研究。所以将来必须用整合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这些知识理论、经验和实践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所以下一个医学时代必然是整合医学时代。

在经验医学时代,我们治好了一些病,但不知道为什么;生物医学时代,我们知道为什么,也治好了不少病,但许多病治不好;整合医学时代,我们既要知道为什么,又要治好病,起码要知道哪些该治哪些不该治。去年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年,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说,中华医学会100年做了一件大事,把外国的东西引进来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遏制了中医的发展,第二是学科越分越细,造成了很多问题。但我们无需悲观,我们通过这100年的努力,搭建了平台,培养了人才,为解决分科过细面临的问题、为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为整合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在这100年中,中华医学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医学几乎从跟跑进入到了并跑的行列,起码临床医学应该是这样。但是,在未来100年能不能出现领跑呢?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科学的高峰,一刻都不能少了新思维。”我想,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思维,不断创新思维,我们在未来100年是能够攀登世界医学高峰的。

除上述理由外,整合医学理念的提出还与当前医学面临的形势密切相关。当今,我们卫生服务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医学研究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传染性疾病,现在面对的主要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慢性病占死亡人数的86%,占卫生经济负担的70%;过去是营养不良,现在是营养过剩;过去是年轻性疾病,现在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过去的疾病大多是生物性因素导致,病因比较单一,现在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致病;过去治病比较简单,现在治病成为非常复杂的事了;过去是早期疾病居多,现在晚期疾病构成比越来越高;过去是单器官的,现在常是多脏器衰竭;过去是器质性的疾病为主,有病灶才算病,现在跳楼的越来越多,心理性疾病持续上升;过去是病治好了就算了,现在还要活得长一点。医学的形势在短暂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广泛、深刻和急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是专业细化、专科细分,还只依靠那点专科知识,怎么能够解决如此复杂的医学问题?

当今的医学,确实实现了科学化,但同时又忽视了人文性。医学离科学越近,离分子越近,医生离病人就越远;医学实现了现代化,但未能赋予现代化以现代性的内容。什么是现代性?我的理解,现代化有别于传统,现代性不是器物越先进越好,而指伴随现代化进步应有的时代精神和气质,是指医学现代化的种种技术设施应当体现对人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气质,并以此为宗旨,而非止于炫耀自身的先进;医学实现了国际化,但是同时忽视了民族性。什么叫国际化呢?就是一个药、一个理论包打天下,能做到吗?做不到,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不完全一样。举个例子,我的专业有一个叫克隆恩病(Crohn’s disease),非常难治,在国外有NOD2基因的多态性,在中国和亚裔根本就没有这个多态性;医学实现了智能化但同时忽视了真实性……我不细讲了。总之,医学在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同时,如果我们丢掉了人文性、现代性、民族性和真实性,你说那还叫医学吗?你说那还叫医生吗?那会医将不医,药将不药。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导致了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2整合医学的整体观

整合医学(HIM)涉及到三个观,即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为了更清楚理解整合医学的整体观(holistic),我提出了“三间”健康学。第一个叫空间健康学。人是一个整体,但是他是天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天。什么是天?这个天一个是自然,一个是社会。人是离不开自然的,天冷了加几件衣服,天热了脱掉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找再好的医生也无济于事。人是社会的一员,你离不开社会,独居寡食,要么就是兽,要么就是神,绝对不是人。人与人之间老是相互猜忌、相互设防、相互敌视,过得好吗?吃再好的药也过不好,要么死自己,要么死别人,死别人的可能性不大,死自己的可能性很大很大。难怪《黄帝内经》用30%~40%的篇幅写医学知识,60%~70%的篇幅是其他的知识,那才叫医书,可现在我们写分子的不写细胞,写细胞的不写分子,写分子和细胞的把整体的人给忘了。第二个叫人间健康学。人是一个空间,他由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组成,靠什么将其整合起来?第一是物质,第二是能量,第三是信息,缺一不可,这才是一个人啊!但是,自从将牛顿的科学定律和哲学理论引入医学以后,这种科学的定律和理论带来了问题,我们不是说牛顿有什么错,牛顿没有错,但他研究静止的、死的东西,研究出来的定律机械地放到活蹦乱跳的人体中就不灵了,就搞不定了。牛顿最后解决不了,他疯了。我们当前老是在人身上找病根,从宏观到微观,细到分子、夸克,最终无功而返。难道不是吗?我们用解剖刀把整体变成了器官,用显微镜把器官变成了细胞,用分子刀把细胞变成了分子,然后游刃在分子之间不能自拔。有人说我这辈子就是搞一个分子的,但这分子根本与人的整体没关系,最近5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奖给人而只奖给了分子,有人说好多分子研究没有多少用处,他们说50年以后可能有用,但那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只做微观的研究,这种过于微观的研究,可能把人体的健康忘记了,甚至把我们引向歧途。我们不能沉浸在微观世界孤芳自赏;不能游弋于分子之间左右逢源;不能满足于创造海量的论文,与病人无关啊,因为传统的生理学快土崩瓦解,经典的病理学已摇摇欲坠,大体解剖已后继乏人,大内科和大外科已不复存在,医学人文已体无完肤,基础与临床隔河相望,医生和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间本该亲密的恩人关系变成了仇人,这样的医学研究,这样的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不该改一改吗?第三是时间健康学。什么是时间健康学?上面讲的东西,从宏观到分子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分钟之前是那样,一分钟之后就不是这样了。不仅是人,植物也是这样,向日葵围着太阳转,含羞草是白天合晚上开,无论是大连的杨柳还是北京的杨柳都是3月份生枝发芽;人也是如此,24个小时、12个时辰都发生变化,中午的十二点是午时,生命力最强,晚上十二点是子时,生命力最弱,死人最多。这就是中医的“子午流注”,即子午规律。肿瘤化疗有时有效,有时没效,大家知道肿瘤细胞一天开合好几次,正常细胞也是如此,但不是同步的,护士打抗癌药,如果遇上癌细胞开,疗效就好;如果正值正常细胞开,效果就可想而知。这就是整体观与三间健康学的关系。

有人统计了10年前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101篇论文,到现在只有1篇有些用处,剩下都没见有用,都是造假吗?不!他们都是认认真真地在做科学,但为何结果如此之惨?原因在于离开了整体观,在于设计、思路、对结果的分析离开了整体观,我想通过以下17个方面说明医学中的整体观。这些问题此前曾多处讲过,现在只是粗略说一说。

第一,个体难以代表群体。科学的个体是绝对相同,绝对相等的,1加1等于2。医学呢,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一个体重120斤,再加一个120斤,就是240斤,如果一个120斤加一个130斤,两个加起来250斤,这个2和前面的2是一样的吗?这个才是体重的差别,还有高低、男女、胖瘦、老少呢?所以1加1不一定等于2。自从科学引入医学以后,要求我们医学个体也是相等的和相同的,难道不是吗?举个例子,搞临床试验,在对象的选择上,它先确定一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然后将不符合标准的全部排除,按合乎标准的做出来结果,算出一个平均数,平均数算不出来就算中位数,中位数不行还加标准差,标准差不行再加标准误,标准误不行再来个可信度,反正要算出标准的结果,从几十人或几百人算出的结果,用之于天下几亿人甚至几十亿人,这个合适吗?按这样的方法,所有的药品治疗所有的疾病都会找到相应的人群。比如一个抗癌药,按随机的办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一算没效果,我们继续算,还是这些人,把他分为个子高的肿瘤和个子矮的肿瘤,高的肿瘤就有效了;也可分成胖的和瘦的,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少的,直到有效为止。这就是把死的数学放到活的人中去算出现的问题,循证医学他们自己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全世界最大的循证医学网站,做了两千多个综合分析,结果呢,只有30%能说出“Yes or No”,还有70%“Don’t Know”,后者那么多的论文很可能将我们导入歧途。这就是个体不能代表群体。

第二,体外难以反映体内。体内,包括动物体内,和人体体外是不一样的,人是有欺骗性的,既欺骗别人也被别人欺骗,所以才要对照组嘛,比如抗生素,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体外敏感但体内不一定敏感,在体外是有用的在体内不一定有用,这种情况太多了。

第三,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迥异。什么叫健康?健康就是人体的内环境必须适应外环境。现在地球的环境变化太快了,可人并未相随而变,但你必须适应,适应过度,或适应不足,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医学只抓人体,不考虑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怎么能行呢?举个例子,我们天天早上吃“洋”鸡蛋,土鸡蛋没了,这个“洋”鸡蛋什么特征呢,就是个儿大、蛋黄大、蛋清少三个特征。这跟肿瘤细胞的三个特征不是一样吗?有人抽查了14个地方散养的鸡,结果发现鸡蛋内二噁英增加了一倍。什么叫二噁英呢?就是比砒霜还要毒900倍的东西,如果我们老吃这种吃垃圾的鸡下的蛋,结果将如何呢?

第四,结构代表不了功能。我们很多很多搞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以为看到了一个细胞,看到了一个分子,知道它的结构还是三维的,就以为解决了问题,但结构越细,最后大家看到的都差不多,一定要和功能联系起来,没有功能的结构是没有意义的。

第五,局部之和不是整体。科学研究局部,所有的局部加在一起就是整体,小孩可将碎片拼图拼成一个圆,医学不是这样,医学把所有的局部都拼好了,仍不是整体,因为医学的整体必须要有生命,有生命的整体才叫整体,没有生命的整体叫尸体。所以单一的丢掉生命研究出来的结论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全世界的医学基础研究到最后只有3%有点用,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一个有生命的整体随着无限的破分,所有局部都存在,但是人死了,生命没了。现在的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带来的恶果无穷。现在一个眼科,分到了17个分科,一个眼病本来一个医生可以治好,现在要找17个科,结果瞎得更快。

第六,微观难以代表宏观。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层次,超过了这个层次的微观是没有意义的。举一个例子,全世界心脑血管疾病,最近几十年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肿瘤“原封不动”,有的还上去了。这是为什么?研究太微观了,肿瘤是一个细胞的病,有这个肿瘤细胞一定有这个肿瘤,有这个肿瘤一定有这个肿瘤细胞,而会有一个分子能这么说吗?不能!所以研究太微观了。光是胃癌相关的分子大致上是600多个,每一个教授都说自己那个分子是最重要的,这么多分子,你说你的重要,其他的就不重要了?如果大家都重要那就是大家都不重要。这就需要把它整合起来,只有整合才能看到全貌,才能说明问题,才能真正有用。

第七,静态与动态有别。科学是静态的,医学多为动态,有动态的静态才是医学。一个疾病,从潜伏期、发病期到恢复期,都过来就活了,过不来就死了。这里充满了相生相克,相生越多就活了,相克越多就死了,相生相克处于拉锯状态,就是慢性疾病。我们经常看见病人和医生吵架,其实,医生和病人都是对的,病人是用科学的态度在询问科学的问题,1 1必须等于2,而医生是用医学的态度在回答医学的问题。

第八,瞬间结果和长期结局不一样。瞬间和长期都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什么叫瞬间?时间被分割到最后不能再分割,0.38秒叫瞬间。科学只取两个因素,在最短时间得的结果,所以它离真理越近。随着时间延长,因素增多,前两个因素被淡化和污染,于是真理就不真理了,我们说科学只是离真理最近,所以不能把一切正确的叫科学,把不正确叫作伪科学和不科学,不能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科学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学,临床上我们拿着心电图、X光片都是瞬间结果,它常常代表不了本质,病人拿着X光片,北京跑了,上海跑了,北京说是这个,上海说是那个,有的医生早上起来说是这个,晚上说可能是那个,为什么?就是瞬间结果。

第九,直接与间接的关系。科学研究直接的关系,医学是研究间接的关系,间接过去,间接过来,复杂得很。举个例子,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说喝咖啡引起胰腺癌。最后结果不是,它是间接的,是因为喝咖啡的人喜欢抽烟,是抽烟引起的胰腺癌,这个对吗?还可能是抽烟的人心理不太平衡引起的胰腺癌,如此多的因素能一个对一个吗?过去研究传染病那就是一个病因,控制一个因素全都能搞定,现在的慢性病是若干病因组合到一起,用过去的统计方法、研究方法就很难奏效了,这就需要整合,直接与间接的整合。

第十,必然和偶然。科学讲必然,医学常常是偶然的。科学是强调百分之百和百分之零的结果。只有两种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重复。医学从百分之零到百分之百中找可能性,所有的可能性都存在。如果这种可能性大于50%,我们叫有意思;小于50%,我们叫没意思;正好50%,我们就问这啥意思?所以科学就一定能重复,医学很多是重复不了的,或者说重复是很难的,因为它有一百种可能性在里头,何止一百种,也可能是数百种、数千种呢。有的实验条件和环境是非常狭窄的,把它漏过去就找不到了,所以我们老是出现偶然性,老是出现例外和意外。什么叫例外呢?就是超过我们知识面叫例外。什么叫意外呢?不该发生的发生了。衡量一个医生有没有水平,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能否处理例外和意外,能处理例外和意外的医生是好医生,其他都是跟着吃饭的、照葫芦画瓢嘛!

第十一,心理与生理。人是有心理的,某人的一个细胞放在体外,和在有心理活动的某人体内是不一样的,一个死老鼠绝对是从上掉到下,对于一个活老鼠,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完全取决于哪边有好吃的,和后头跟猫或没有跟猫。

第十二,客观与主观并非一致。科学强调客观,但医学必须尊重主观。我说的主观是主动地认识问题,主动地观察问题,是靠智商解决问题,不是大家批评的主观主义。你不能说你看不见的客观就是主观,坐地日行八万里,谁主观谁客观?现在都实现了。全世界的暗物质90%以上都看不见,你怎么说谁主观呢?大家都把癌症当成不治之症,但也有癌症活得很长的,十几年前有个晚期胰腺癌的老太太来,我说我治不好,告诉她回家吃好的,我以为她早死了,前几天她又来了。晚期肿瘤自动痊愈的在全世界报道已有一千多例,我们研究的对象最好不是死了的,而是要研究活着的。再举一个例子,有人能够把癫痫病人闻出来,你相信吗?英国有个老太太,她护理丈夫一辈子,丈夫有癫痫,丈夫去世了,癫痫的味道也消失了。然而,谁有这种味道谁就是癫痫,有人不相信,专门找了几个癫痫病人让她闻去,结果真的能闻出来,你闻不出来不代表别人闻不出来,主观与客观不一致的事实比比皆是。

第十三,数据与事实有别。科学靠数据,医学靠事实。一个数据可以反映正面、反面还有侧面,光看正面就会片面。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和有关单位、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联合在Lancet发表了一篇论文,收集了700万例手足口病的案例,最后被我们广州的一个单位以70多个病例给否了。什么叫数据啊?不同的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标准,我的血糖从来都是7mmol,6mmol以上就被认为是糖尿病,那么我已经有糖尿病很多年了,但事实证明我健康很多年,后来标准改了,现在7mmol也正常了,我终于回到了正常。一个人有成千上万的细胞,每一个细胞有成千上万的分子,每一个分子在成千上万秒时间发生动态变化,所以一个人的数据无穷大,且每时每刻呈动态变化,所以数据在不同人面前,是有差别的。哪个数据都不能代表一个活生生的人。

第十四,证据与经验失联。科学要证据,医学要经验,不同人的经验由不同的证据组成。例如,阑尾炎右下腹痛,有人阑尾炎死了,右下腹没痛过,有时右下腹痛,肚子里面没问题。对医生来说,经验十分重要,很多经验是很多血的教训得出的结果,一名年轻医生一定要跟着老师摸爬滚打、熬更守夜,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的医生。

第十五,因果与相关不同。科学研究因果,凡事都有因果,医学主要是相关关系。医生好难啊!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随时变化,刚才还是因,马上变成果,在急诊室抢救病人,恒定的因果关系,肯定把病人治死了。所以医生好难啊!因素无限多,变化无穷大。

第十六,科学与伦理有悖。科学什么都可以做,细菌武器也可以做,医学是有伦理的。有人说,这个论文不科学,但我维护伦理啊!如果迎合了科学,伦理就出问题了。

第十七,理论与实践脱节。我们都希望一个理论指导一个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其他领域可能,在医学领域很难。因为理论是认识了的东西,实践是有效的东西,很多理论的认识很难放到临床,临床的很多实践是观察出来的,是多个理论排列组合的结果。科学有严格的排他性,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医学,将十个、二十个加在一起可能是好医生。所以科学不能抄袭,医学主要靠模仿,开处方、做手术都是模仿。如果天天创新、人人创新、万众创新,那就是有病的医生。科学只要得到结果,便出结论;医学光这不行,医学还要看结局,结局不好,前面都白搭。

3整合医学的整合观

整合医学的整合观(integrative),就是从人体生命的整体出发,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把弄得支离破碎的医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我们要还疾病为病人。首先要纠正某些错误概念,比如说,医生说有病就要治,病人说病是治好的,这两句话是不对的,起码不完全。事实上,人类的疾病,1/3不治也好,1/3治也不好,1/3治了才好。感冒是百分之百的不治也好,但是我们在治,有的肿瘤查出来,其实不治它也在那地方,起码不发展,有的还自愈了,我们忽视了人体的自愈力,病人有把自己治好的这个能力。医学才几千年嘛,没有医学的几千年之前,人类400多万年,那400多万年没有医生,人类也活过来了。动物是没有医生的,只有宠物才有医生,但是自从有了医生,我们就开始治,自愈力大幅度下降,一个小的伤口都要用抗生素,不用它就长脓包死了,或变败血症;医院下水道里含的抗生素已经超标好几十倍了,很多细菌我们已经拿它没有办法了,总有一天是无药可治的;有1/3的人治也不好,人总是要死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啊。有的是老死的,命该如此了;有的是病死,病入膏肓了,治也治不活的,但我们却在治。有的老百姓一辈子只存那么点钱,统统都在最后半年全用光了,治病呀,病没治好,人也死了。我说就是能治的就治,不能治的还不如让他好死啊;还有1/3治了才好,这是我们医生的能力。但也有三种治法,第一种,一个人有8种症状,医生抓住一个主要症状一治好了,还省钱。但是还有两种不好的治法,一个医生8个症状都治,不分青红皂白都开了药,最后病人死了。你为何不按主要症状治呢?他不知哪个是主要症状;再一种治法,就是8个医生来治8个症状,我们叫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一个疾病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医生主治,现在叫大家一起来治,一起治死的可能性更大了。一个病人应该一个医生主治,是内科的就内科来治,是外科的就是外科来治,大家可以帮助,不能大家“合力合谋”,不能“多一个医生就多一份力量”,不能只对症状负责,不对病人负责,有时多一个医生的主意,就多一个导致死亡的可能性。

第一,还器官为病人。现在我们把肿瘤病人看成是人得了肿瘤,而不是得了肿瘤的人,同样一个病人,他的结局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不是因为癌不一样,是人不一样。现在外科医生上班,就是“切”,内科医生是“化”,放射科医生是“放”,都是以杀死癌细胞为目的,杀啊杀啊,最后终于把病人杀死了,推到停尸房,死后8小时把肚子里头癌细胞抽出来是活的。病人是人,不是器官。我们现在将病人称为患者,这个称呼不对,陈孝平院士最近带头提倡不能把病人叫患者,我完全支持,患者不一定是人呐。

第二,还症状为疾病。现在很多医生,就是个症状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症状治好,病人死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们过去会诊都说人家得的是什么病,现在会诊说人家得的不是什么病,病人躺在床上,各科都来了,这个科说与己无关,那个科也说与己无关,十几个学科都走了,都说与自己学科无关,我看了一下病人说,你起来吧,都说你没得病,你躺在这干啥呢!现在综合医院急诊科重症因此误诊致死的不少。现在有几个消化科的主任能够到心脏科去抢救,有几个心脏的能够抢救消化的?我们当住院医生时都是会的。现在会诊,比如说我是消化科主任,请大家来会诊,会诊的意见是矛盾的,请会诊的科室总结成较为合理的意见。现在,总结不了请院长总结,院长很多都不是专家也总结不了,有个呼吸科主任居然提出民主投票,民主投票能投出来吗?都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

第三,从检验回到临床。现在很多医生不看病人,来了病人就开检验单,检验结果回来以后还不看病人就治病,这是会出大事的。前些年SARS流行时,很难诊断,科技部门资助一个单位发现一种蛋白用来诊断,叫我们去鉴定,SARS的病人百分之百阳性,正常是百分之零。我说,阳性,即全部阴性。医学上百分之百和百分之零的结果是绝对错的,你把其他病也查一查。结果,凡是发烧都阳性。凡是发烧就是SARS吗?No,我说没用,你花那么多钱诊断发烧吗?

第四,从药师回到医师。现在药品很多很多,医生开都开不过来,现在治心血管病的药有200多种,消化科有100多种药,肿瘤科有1000种抗癌药,药品越多越说明没有好药,我们肿瘤科主任说,他毕业就开始开药,到60岁退休还没开完呢。一个病人发烧,开了头孢降不下去,我去查房,我说换一种头孢,哪有这种医生嘛,一种头孢换另外一种头孢,而且我用第二代,他们用三代搞不定。我说不管,我有经验,一用下去了,你怎么知道三代一定就比二代好呢,你怎么知道四代包的淀粉没有二代多呢?你一个医院就有26种头孢,搞得医生一头雾水,不是头孢,成“包头”了。一个病人发烧,医生开了红霉素,护士去取药,药房说没了,柔红霉素要不要,柔红霉素是抗癌药,回来问医生要不要。要啊!柔红霉素是新一代的红霉素。

第五,身心并重。现在很多疾病不是器质性的病,精神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消化科30%的病都不是器质性的病,美国的麻省总院就有200多个治疗心理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的医生,中国的很多医院没有心理医生。去年在北京开中国心理学大会,一共三千人,叫我去做报告,他们对我的两句话感兴趣:当一个医生只会做手术不会心理治疗,那是兽医;当一个医生不会做手术只会用心理治疗忽悠人,那是庸医。

第六,要医护并重。护理很重要,同样的手术后用两个不同的护士,结局不一样。前年,我和我太太回重庆老家过春节,我们在前头开,后头还一辆车,他们开得太快,把我们撞上了,责任是他们家负,骨头全我们家断,然后弄到西给她接好了骨头,但同一天,在另一个医院,四个骨折病人,骨科都接好了,最后死掉一半。为什么?春节时,骨科护士少,病人又多,怕痛躺着不动。现在病人的血液特别浓,血栓形成引起肺栓塞,死掉一半,我们家为什么没出这种事呢?看谁是护士了,我在太太病床前,14个白天晚上伺候她,完全按照骨科护士的要求跟她练习,左边100下,右边100下,一下都不多,一下都不少,最后痊愈出院,骨科护士动情地给她写了一封短信,要号召全天下的老公都向樊校长学习。

第七,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医西医治病应该是你搞不定我来,我搞不定你来,两个搞不定一起来,整合,这就对了。现在西医老说中医不行,那人家很多我们搞不定的它能搞定。比如,治疗不育症,中医就很有办法,开一副药,龙凤胎出来啦;还有保胎,西医东折腾西折腾,也没有保住,中医呢,他开一副保胎药,就成功啦。还有催奶,现在5个妈妈2个没奶。西医没有办法的,中医开一副催奶药,加两个猪蹄一炖,就出来啦。我们西医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一定要中医西医结合。

第八,防治并重。防治意识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是把很多钱用到治病上。预防工作相当于什么?就像长江决堤堵堤的那个人,而不是去抢救千家万户,它相当于足球运动守门的那个,作用大呀!

4整合医学的医学观

现在,无论是民众还是医生,对医学的理解还局限在科学医学的范畴。其实,医学并不等同于科学。医学中有科学,但还有很多很多不属于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在里头。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治疗疾病,是语言、药品、手术刀。语言是科学吗?我并没有反对科学的重要性,但医学肯定不都是科学。奥斯勒说过,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是可能的艺术。因为生命只有概率,没有定数,我们只能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用科学的数据诊断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为何这么讲,有人要叫我们医生失业,来了病人对着计算机说话,就可以治病,这有点荒诞。全世界什么东西都可以在网上买,就是买命千万不能在网上买,5个病人在我面前,我还不知道谁是谁啊,你敢在网上买吗?临床医生绝不当离床医生,Internet Medicine有待商榷,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叫医疗服务,这是可以的。我们哪能听诊器 医生呢?只有医生 听诊器,因为我们还有叩诊锤……青霉素过敏有万分之四要死人的,所以要做皮试,你不做皮试,行吗?1000万个人用青霉素,就有4000个人要死于青霉素过敏啊。4000个人死亡以后垒在一起得有好大一堆啊!

我还想就指南说几句话,由科学共识形成指南,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指南确有局限性。我当医生时,没有指南。把医学当成教条去诊治,要出事的,病人还没来,教条有了,来了拿药就走,不出事才怪呢!指南是老医生把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叫年轻人参考,是可以的,但不能照着本子办,它只能是一种参考。因为所用指南都只能覆盖80%左右的人群,即我面前的病人到底是哪个百分比?有到大医院来看病的,都是基层医院按指南治不好的,到这儿来的病人,可能60%在指南以外,你运用指南能治好吗?你还不敢违背指南,违背指南把你告上法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次,指南总在变,现在,中国的指南4%是我们的材料,96%都是抄外国人的。外国人的情况跟我们有很大差别。我最近在美国,就跟一位学者吵架,按全世界的指南,凡得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通通要根除治疗,这还了得,中国人60%是阳性,六七亿人是阳性,全部根除,把全世界抗生素拿来都不够用,而且根除了以后下半段胃癌没有减少,上半段胃癌倒是增加了,这是报应啊!再比如说,有些指南已经到了第十版了,我说八、九版就行了,他说有错。那第一版呐?全错!那谁负责呢,是要出问题的,所以我跟他们吵,我说你们美国指南拿到中国用,第一,必须要我们小范围试试;第二,一定要加中医药办法,比如说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中药好得很啊,你不加我们就不用。

5整合医学的层次和内涵

整合和混合不一样,混合是无序的,垃圾就是混合;和融合不一样,融合是被动的;配合是分主次的;结合是有条件的;中西医结合怎么老是搞不到一起,是有条件的,既可以结合,还可以离婚;组合呢,是很难超过组合者自己的意愿,只有整合,最高水平,选最好的因素,1加1等于5。什么是整合?选好加数,当好加号,得和。什么是整合?选好乘数,当好乘号,得积。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是整合的结果,一个省搞得好,效益上去了,那是省长的整合能力很好,如果一个省搞不上去,那是省长的整合能力有问题,或者别人在影响他的整合。

整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串联式整合,把很多因素形成一条线;第二个层次是并联式整合,把很多线形成一块板;第三个层次是交联式整合,把很多板形成一个整体。串联式整合只要逻辑思维,即科学思维就够了;并联式整合光靠科学不够,要抽象思维,同一个病人,5个人来抽象思维就不一样,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知识面不一样;交联式整合需形象思维,交汇融合在一起,用的是形象思维,高水平的思维,形象思维是尊重一个形象,还你一个形象,以象对象,年轻人找对象就是形象思维。天气预报怎么老是错呢,因为它是逻辑思维或者抽象思维,最好的是形象思维,比如说大连一个老农民,到外地去十几天,回来他说今天晚上要下雨。哗!下了,他的体会是空气很沉闷,形象思维,老农民不懂科学数据,但懂真理,分散的科学数据可能就不是真理。《易传》早就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哲学),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科学)。那形而中者为医,医生要通道,医生要懂哲学,一个不懂哲学的医生绝对不是好医生。医生遇到的因素是无限多,我们叫diversity(多样性);医生遇到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是无穷大,我们叫dynamic(不断变化的),两个“D”相加就是一种混沌状态,医生一定要具有形象思维。医学有时定性比定量重要,量变不一定导致质变,看你多大的范围,有时质变但量并没有变。

整合医学本身不是医学体系,它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方法学,通过它可以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由于世界在变,自然在变,人也在变,药也在变,所以整合是永恒的过程。

整合医学与holistic medicine有区别,后者把一堆零件堆在一起,我们要形成飞机;integrative medicine,它以西医为主,别的是来补充,所以它是打补丁,我们要缝成新衣;中医药学是holistic,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是宏观的,没有科学的生物学发现支撑,所以它是一张漂亮的图纸,很重要,但我们要用沙子形成房子。MDT我刚才讲了,是本来该自己会的,但不会了,叫抱团取暖,我们要提高室温。全科医学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很会,如果要回到全科医学那个水平,这是有问题的。肿瘤医学曾提出过整合医学,那是比较狭义的,它像烩菜,我们要做成精品菜。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将数学引入医学,转化医学搞了8年,到现在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为什么?大量的科学知识很难用到临床。因为它是生米,我们要做成熟饭。精准医学相当于擒贼先擒王,我们不是反对这几个医学模式,上述这些医学模式都是有意义的,但都是从一个角度强调医学的问题,都显片面。我们说转化医学是整合医学的路径,循证医学是整合医学的路沿,而精准医学是路标。光有路沿、路标、路径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方向盘、汽车轮。所有的加在一起才能够到达目的地。整合医学就有点像建万里长城,既防外,又安内。要建成万里长城,三个因素缺一不可:一个是图纸、一个是砂浆、一个是砖头。整合医学的图纸是整体观,砂浆是整合观,砖头是医学观。所以,精准医学、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是一块一块的砖头,没有砖头形不成长城,但光有砖头绝对形不成长城。

6整合医学是医学未来发展之路

整合医学将会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必然将成为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三时代。现在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已经走向了极端,像现在这样走下去,我们将没有医生,只有医病。我前三代都可以叫医生,后三代特别是第三代只能叫樊ERCP、樊ESD。我们现在做的手术华佗不会,不影响华佗当伟大的医学家。世界第一个麻药是他发明的,华佗从头到脚都可以做手术。不像现在,切胃的只会切胃,一辈子只做这个,你切点肠有什么不可以呢?一种手术最多500例到了经验饱和程度,500例~5000例应该年轻人来做这才对。3 000年写一个“N”,再过3000年再写一个“N”,“N N”就成波浪,踏着波浪而行就能成为大家和专家,否则你原地不动或者逆潮流而动,就是医匠。医匠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不知道别人会做什么。专家是知道自己不会做什么,但知道别人会做什么,愚者知己能但不知彼能,智者知己不能但知彼能。老子早就说过,还翻译成了英文“The wise man is the one who knows what he does not know”。大家呢?知道自己不会做什么,知道别人不会做什么,知道全世界都不会做什么,但知道将来应该做什么。他做的事是将来要做的事,尽管错处无穷,尽管进展缓慢,尽管受人嘲笑,不要紧,他做的是将来的事,必然成为大家和专家。在座的各位你想成为大家和专家吗?你想培养出来大家和专家吗?记住一句话:If you want to go fast,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ether.如果你想走得快的话,一个人走吧;你要走得远的话,一起走吧!这就叫“独走快,众行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