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死心理学了”:如何做一个讨人厌的心理人?

发布时间:2020-10-23 

01

几年前,在我刚学习心理咨询不久时,恰逢一次四人老友聚会。

俗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老友们都是从小便相识,难得因为机缘巧合在异地相聚,大家在虾饺皇、金钱肚、红米肠等粤式美食的环绕下,刚落座就聊起了近况。

话题里不免就带出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的一些矛盾和抱怨,真是熟悉的场景。

那时的我,刚从心理学的海洋中浸泡归来,当我听到饭桌上老友们的抱怨时,就仿佛猫闻到了鱼腥味,两眼一亮,心道:

嘿,这题我会解啊。

于是,什么温尼科特的促进性养育环境、科胡特的镜映需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张口就来。

饭桌上的空气凝固了一秒,就像电影中按下了一个暂停键之后又恢复,兴高采烈的埋怨声依旧热闹,仿佛刚刚的一切没有发生。

那一秒里,我就是一个讨人厌的心理人。

02

曾经在一个工作坊中,听一位老师这样说过,自从她学了心理咨询之后,看她家里人哪哪都不顺眼,老公撒谎的毛病总是不改,老人总是喜欢插手管事,孩子也正值不听话的青春期。

“我真是看谁都来气,但又觉得这样不好,明明心理咨询是助人的工作,怎么会变成这样呢。”那位老师重重的叹了口气。

“我老公说,他恨死心理学了。”

对于这位老师的家人来说,她也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心理人。

这位老师和开头的我一样,都犯了一个毛病,我们都在生活情境中,错误的使用了心理学的知识。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助人,也可以伤人,只看掌握着它的人是谁,以及用什么样的意图去使用它。

当我们拿起理论知识,去“教育”亲近的人时,那一刻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已经不再是亲人、朋友、夫妻,而是一个侃侃而谈的老师,和一个被迫听课的“学生”。

那一刻,我们也被心中那个“我是为你好,我比你懂得多”的小恶魔掌握了话语权。

也许你仍然会说,我真的是为了ta好啊,ta明明这里就是做错了。那么邀请你想象一个在你生活中一定出现过的人,那个人擅长打断别人的话语,擅长挑出对方言语间的漏洞,擅长用你听不懂的术语来证明ta的立场——相信你和我一样讨厌这种洋洋得意的神情。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在生活中讨人厌的心理人,就试着在聊天中的每句话里加一个术语吧,什么马太效应破窗效应木桶效应,言必称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边界课题分离,而心理学的范围又涉猎极广,可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你的侃侃而谈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你可以把心理学当做武器,把身边的人打的落花流水——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确实很好用。

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03

以上自然只是夸张的玩笑。

想要给身边人安利心理学,一定是爱着身边人又爱着心理学,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安利姿势呢

心理咨询中有几个基本原则:不求不助,助人自助,客观中立。我想,对于生活中的心理学传播来说也一样通用。

不求不助,意味着当家人朋友并没有表现出求助的意愿,ta可能只是单纯的想要抱怨一下——要知道,互相分享脆弱、共同讨厌一个人,可都是拉近关系的好方法。在心理人的身份之前,我们首先是某某的亲人,某某的朋友,某某的父母。在那些教育的话脱口而出之前,不妨停一停,先听对方把话说完。

助人自助,意味着心理学的理论,只能作为一种知识被理解,而对于人的改变来说,体验和领悟才是最重要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虽然也会有心理教育的部分,但更多的部分,是在真诚平等的关系中去修复创伤、疗愈痛苦。而对方要怎样理解心理学,怎么运用心理学,那都是ta的自由。

客观中立,意味着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布道的传教士。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是一个很实用的理论,它指的是要在人际关系中分清楚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现代的家庭关系中常常出现过度融合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乍一看课题分离理论很容易用上。但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家的概念本就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而理论终究只是理论,课题怎么定义,你要不要接受课题分离,那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

04

回归到心理学本身,所有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心理学的历史发源于1879年,以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著名的评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在这个短暂的历史中,各个科学家仍然还在不断争论着这个学科要讨论的“主要对象”究竟是什么。斯科特(Scott,1991)曾断言,各大高校的心理学系前景可能不容乐观。他设想,到2050年,当前这样组建的心理学系会成为历史——生理心理学将会在医学院讲授;认知心理学会成为认知科学的一员;社会心理学一部分会融入社会学,另一部分会融入实践应用为特点的职业院校;而临床心理学则成为医学院的一个专业。

快速更新迭代的心理学,也就意味着,今天你向身边人安利的内容,也许明天就会被打脸

作为一名曾经的研究员,我爱着科学的质疑精神。但科学自有它的任务和终焉,而生活,最终仍然要回归到人与人的关系中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理念,叫“生命影响生命(Life impact life)”;

每一个心理人自身的绽放,大概就是最好的安利方式。

作者:徐徐Tessa
公号:萤之光心理
心理咨询师
尝试自我表达的路上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