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请从倾听开始
尊重,请从倾听开始
李广生
实现“学习共同体”向“生命共同体”的跨越,首先要在观念构筑中把尊重摆在首要的位置。简而言之,尊重学生“学”的权利,尊重教师“教”的权利,尊重师生共同成长的权利。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看成义务,或是师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一来,所谓的“学”和“教”就都变成了被动的行为——学生被动的“学”、教师被动的“教”。我们都知道,被动是主体性缺位的表现,必然产生压抑,导致与生命活力息息相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生长的空间。因此,我们急需要转变观念: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不是义务,而是权利,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师生共同成长的权利。
教室既不单是学生“学”的场所,也不单是教师“教”的场所,教师独霸课堂是不对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是不对的,在学校教育这个范畴里,课堂属于师生所共有,是师生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生活空间。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的权利,领导要尊重教师“教”的权利,在学校里、课堂上、教学中、活动中都要恪守相互尊重。
尊重表现在各个方面,限于篇幅,基于当前教学改革集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仅谈一点:尊重,请从倾听开始。
鼓励儿童大胆发言、积极表现已成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与此同时热热闹闹的课堂几乎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不可否认,这是很大的进步,打破课堂的沉默如同化解封锁河面的坚冰一样,一线教师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就此欢欣鼓舞未免为时过早,因为坚冰一旦粉碎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潮汛。与河水被坚冰封锁相比,河水泛滥所造成的危害更加值得警惕。以我对课堂的观察,目前三种情况令人担忧:一是热闹程度与实际获得不匹配,二是表达的积极性与思考的深刻性不匹配,三是为了表现的表达与基于理解的表达不匹配。同样的观点反复说、变着花样说,说来说去还是那点事,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说,沉浸于自我表现的沾沾自喜中,思维一直在“低位徘徊”,全班都在说,只有老师自己听,好像都是在给老师说,这样的现象在所谓的改革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令人忧虑。
因此我建议: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又要指导孩子认真倾听。倾听别人的声音,也倾听自己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课堂是“生命互动”而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感受到来自其他生命发出的信号,才能与自己产生共鸣、互动,才能形成相互砥砺、共同成长。反之,如果孩子不会倾听,他们就要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生活在狭隘的、封闭的、自我的小圈子里,而无法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形成互动,成长和发展就会缓慢甚至畸形。我们当然需要课堂中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包括老师的声音,这是他们的权利。如何保证各种声音不是相互干扰而是有效互动呢?那就需要每个人都学会倾听。老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要倾听教师和同伴的声音,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尊重,所以每个人都要认真倾听。
一节课“上着上着老师消失了”,被某些专家视为理想的课堂。我不同意。课堂上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声音,不仅是遗憾,而且是对教师权力的剥夺——“教”是教师的权利。满堂课都是教师的声音是对学生“学”的权利的践踏,需要扭转这一局面,但不能以牺牲教师“教”的权利为代价。
“生命课堂”提出焕发生命活力,并非推崇热热闹闹的课堂,虽然热闹在有些时候是必须的、争先恐后的表现是必要的,但要谨防一种可以称之为“展示暴力”的倾向。过高的声音和过度的表现会给同伴带来压力,形成侵犯。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声回答问题,殊不知并非言者的声音小,而是听众的噪音大,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倾听。真正自信的人、优雅的人,说话声音不高、语调平缓,倒是高声大嗓往往是自信不足的表现。教师怎么能用大声发言来培养自信呢?尊重,请从倾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