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从被刘邦赏识,到被吕后斩杀,为何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汉初大将韩信成败兴亡的经典概括。他的发迹得自萧何的推荐,而最后被杀也是因为被萧何诓入宫中,这当真是造化弄人。
韩信早年栖身市井,但从他身佩一柄当时作为贵族象征的剑来看,可能是个落魄贵族。家道中落是很惨的,偏偏韩信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平素行事放荡不羁,没人推荐他做官,又不肯经商务农,没有收入来源就到处蹭吃蹭喝,弄得人人厌恶。
韩信先后在南昌亭长家蹭饭、在河里钓鱼、靠洗衣服的老妇人接济才勉强度日。在市井被个小混混欺负,最终学会了隐忍,宁受胯下之辱也没有拔剑闹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也找准时机投奔了当时起义军中最有实力的项梁,并在其死后成为项羽麾下的一名郎官。
不过,因为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韩信的合理化建议一概不予采纳。最终,韩信愤然离开,转投被项羽打压,不得已屈居蜀中的汉王刘邦,但混得也不怎么样,做了个叫连敖的小官,居然还犯了死罪。
临刑前,韩信倒是很硬气的慷慨陈词,被监斩官夏侯婴欣赏,不但赦免了他,还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不过刘邦觉得这伙计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就给派了个搜粟都尉的差事,让他管管粮草。韩信大概也是心灰意冷,再次开溜,于是就引出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名场面。
刘邦带来的人马多有思念家乡而逃走者,刘邦也管不了,索性放任去留。可当他听说连萧何都走了,当场气得骂娘。结果一两天后,萧何回来了,说自己只是去追逃走的人,刘邦才感到心安。
为什么刘邦这么看重萧何呢?
因为他在刘邦的大业中太重要了。当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与上司沛县主吏掾萧何成为莫逆之交。刘邦因为私放犯人落草为寇,不久之后各地起义,萧何瞅准时机,与众人一起推举刘邦为沛县之主。
起义开始后,萧何又一直负责后勤补给,是刘邦的“大管家”。刘邦入咸阳,众将争抢钱财美女,唯独萧何冲入秦丞相御史府加以保护,秦朝户籍、地图、法令等重要资料都得以保全,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很大帮助。
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他是当之无愧的“元谋功臣”。因此,萧何在刘邦集团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那他费尽力气去追的人,刘邦当然也大感兴趣。
萧何向刘邦打包票,韩信有别人都不具备的大才,争夺天下非他莫属。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刘邦终于郑重其事拜韩信为大将。这就是“成也萧何”。
萧何无疑是韩信的伯乐,而且相比夏侯婴,萧何说的话分量更重,能够起到影响刘邦的效果。是萧何成就了韩信,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萧何为什么要推荐韩信啊?是因为个人交情吗?
显然不是!韩信投奔刘邦很晚,并且长期只是一个小官,跟萧何攀不上什么关系。萧何推荐韩信,是真的觉得他可以帮助刘邦一统天下。所以,萧何的行为往大了说是为了江山社稷,往小了说是为了刘邦,跟韩信无关!
明白这一点,才能解释为什么后面韩信“败也萧何”。
之后,韩信的人生就如开挂一般,平魏、灭代、破赵、降燕、攻齐,最后垓下之围部署十面埋伏,把楚霸王项羽逼入绝境,为刘邦去除了这个争夺天下的最强劲对头。
但军事上的成功难掩韩信在政治上的“低能”。刘邦项羽决战的关键时刻,刘邦盼其速去援助,韩信却要挟刘邦封其假齐王。虽然韩信曾拒绝项羽使者的招降和观望建议,但假齐王事件,让刘邦对他的信任蒙上了阴影。
之后,记仇的刘邦果然没放过韩信。在项羽自尽后,很快夜夺其兵权,从齐王改封楚王。之后更是听说韩信谋反,伪游云梦将其擒回长安,将其贬为淮阴侯留在长安。从此,韩信郁郁寡欢,耻于与其他功臣为伍。
汉十年,陈豨叛乱。根据《史记》记载,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临行前韩信与之密谋,如若陈豨起兵,自己将在长安呼应。后来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征,韩信称病没有随军,反而与陈豨书信往来,准备擒杀吕后和太子刘盈,结果一个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
吕后准备诱杀韩信,却不能保证他乖乖就范,于是和萧何定下计谋,谎称刘邦得胜回朝,要群臣入宫敬贺。韩信见是萧何传旨,不疑有他,乖乖入宫,最后被吕后擒杀于长乐宫钟室。这就是“败也萧何”。
关于史记记载的韩信谋反是否属实,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其实,韩信造反与否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萧何必须帮助吕后除掉韩信。
如果韩信真的谋反,自不必说,萧何作为汉朝的相国,为国除奸义不容辞。如果韩信没有谋反呢?也一样。因为从刘邦对韩信的不断打压就能看出,韩信的存在,对后刘邦时代的朝局稳定是一个最大的威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这与个人情感无关。韩信之愚,就是没有分清这一点,太过信任萧何,最后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后人也当引以为戒,公私分明,不要误把职场上的贵人真的当成知心朋友。人家看中的,或许只是你的才能、资本,而不是你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