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气冲天的老师

怨气冲天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朋友是个工程师,建筑行业的,早年间曾干过一段教师,后来转行了,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有次聚会,他拿教师调侃,说我们是一群怨气冲天的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教师,好像教师苦大仇深一样。我想争辩,又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教师群体确实喜欢抱怨,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怨气。随后,他又说出一条取得教育人好感的秘诀,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说:和教师在一起,一是要埋怨家长,二是要埋怨校长,会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校长在一起,一是要埋怨教师,二是要埋怨局长,会赢得校长的信任;和局长在一起,一是要埋怨校长,二是要埋怨部长,会赢得局长的信任。教师、校长、局长都在一起,那就要一起埋怨教育了。

我们的教育怎么啦,怎么成了众矢之的?

我们的教师怎么啦,怎么变得怨气冲天?

从此之后我就开始倾听教师的声音。我惊讶的发现,我们这个群体还真是喜欢抱怨。与我们职业相关的一切无一例外的都在被抱怨之列——我们抱怨学生一茬不如一茬,我们抱怨家长逃避责任,我们抱怨社会不理解、我们抱怨同事勾心斗角,我们抱怨校长官僚主义,我们抱怨工资低、待遇差,我们抱怨责任重、压力大,我们抱怨教育体制、管理机制、评价办法……与教师坐在一起,大多数时间,你的耳畔充满了怨声和怨气。有位朋友给我留言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教师的怨气既有感染力又有传染性。教师们过得并不快乐。

必须要承认,教师的怨气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教师确实存在着种种困境。但是,教师的境况真的如此不堪吗,为何教师的怨声如此之大、怨气如此之多?也许教师人数多、规模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财政所供养的人员中教师好像是体量最大的群体,而且他们又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工作,怨气容易相互感染,每个人的怨声很容易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群体怨声。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失衡。教师群体一直被失衡所困扰,这是他们怨气冲天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名分和地位的失衡。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这是教师名分,但是他们却领着最普通的薪水——这决定了教师的地位。这样一种巨大的落差会让他们觉得心里不平衡。社会把教师捧得很高,让教师自豪感爆棚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职业的期待。但这个职业所能给予他们的真实的身份和地位,与社会的许诺形成强烈反差。“我是谁?”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迷茫。“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为什么待遇还不如普通的建筑工程师?”“我是光荣而神圣的人民教师吗,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人民的尊重?”提高待遇进而提高社会地位有助于弥补这种落差,但又会带来更大的期许,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落差,因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该拿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要提高教师待遇,因为他“最神圣”所以应该有让人羡慕的收入;不需要提高教师待遇,还是因为他“最神圣”所以他应该淡泊名利。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教师工资逐步提高,但教师的怨气越来越大,从一方面说明了我的担忧。我们把教师定义为最高尚的人,却让他们干最平常、最琐碎的工作;我们赋予他们巨大的责任,却给他们最普通的地位。巨大的心理落差,牢骚和抱怨因此而生。

二是权利和义务的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因此而面临巨大的挑战。今天的教师是在昨天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可避免会以昨天的教育为坐标评价今天的教育。他们会发现,今天的教师承担着更重的责任、更多的义务、更大的压力,但权利好像越来越少,可作为的空间好像越来越小。教育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请注意:教育是教师的权利,这就像处方权是医生的权利一样。但为什么很多教师都不以为教育是权利呢?因为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导致每个人都有资格评说教育,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教育教师,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对待孩子等。加之教育内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侵犯,教师教的自由越来越小。教育之外的人教训教师,教育内部的人指导教师,教育因此失去了权利的特性,越来越像责任和义务。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都在呼吁,呼吁批评学生的权利、惩戒学生的权利,事实上他们是在争取属于自己的教育的权利。应尽的义务越来越多,应有的权利越来越少,正是这种失衡导致了心理的郁闷。

三是理想和理性的失衡。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有多么复杂教育就有多么复杂。有人说教育是带着镣铐跳舞,但我认为教育更是在平衡木上跳舞。教育的风险性很高,不要认为我是危言耸听。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稍有不慎你的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落入另一个极端;转变一个学生何其之难,但毁掉一个学生何其容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只有爱一定做不好教育;教育是理想者的憧憬,但教育更是实践者的探索;教育是科学,但教育更是艺术……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如此和谐的共存于教育中。在理想与理性的巨大落差中,教师迷茫了,困惑了,难免会怨气十足。

这个社会上,没有哪个群体像教师这样生活于巨大的落差中:头顶着光环,脚踩着泥泞,听着最美丽的赞誉,干着最平凡的差事。心态的失衡导致牢骚满腹。教育的价值以及教师的作用需要进行理性的评估,盲目夸大教育的价值和教师作用,会把教育和教师带入一个旋涡之中,教育和教师都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虽然待遇提高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还是会怨声载道。

牢骚太盛不仅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自身也没有任何好处,它侵蚀着这个集体的激情,伤害着这个群体的认知能力,榨取着他们的创造性和担当精神。虽然我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但必须要说:很多明明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被怨声淹没了、被怨气冲散了。比如对学生的教育,埋怨学生、埋怨家长、埋怨学校、埋怨体制,埋怨一圈之后便心安理得的把责任卸掉,并声称——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能为。在《老师保守吗?》这篇文章里我曾得出结论:教师的观念不保守,但是行动保守,他们是醒得早但起得晚的人,明明醒着就是不起,或是因为不起而再次睡去。群体的怨声为他们不起提供了最好的理由,或是说怨声转化为催眠曲让他们安然进入梦乡。

请注意,这不仅仅伤害教育、殃及学生,教师自身同样是受害者。因为弥漫着怨声,他们的自我认同缺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失衡、情绪失控,郁闷、焦虑、偏激、消极、失意等各种不良情绪乘虚而入,导致他们更加的身心交瘁。我还有一个观点,有些教师并不认可,他们不承认教育的压力也来自教育的内部包括教师自身。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他们的态度足以说明他们的感受(观点)是:自己是被迫的、无奈的、可怜的、不是自己的错、都是别人的责任。下面这个比喻有些刺耳,但我还是决定要说:有些教师越来越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到处诉说自己的不幸,好像自己是这个世界最悲惨的人。

这些声音部分的掩盖了真相,他们形成一股势力,对另一种声音造成歧视和压制。我们越来越少的听到快乐的声音,如果有人说自己喜欢教育、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从教过程中充满乐趣,会被相当一部分教师视为异类。在台上分享经验的教师必须要痛说家史、必须把自己的成就与巨大的牺牲联系在一起,让人敬佩,也让人望而生畏。减负,暗地里与之对抗的居然是教师。学习是快乐的吗?首先站出来反对的也是教师。怨气形成了一股势力,不允许别人阳光。不信你试一试,你对教师说“教学可以很轻松”“备课可以很轻松”“管理班级可以很轻松”,一定会遭到激烈的反对、轻蔑的不屑,至少是深表怀疑。学习为什么不可以是快乐的、教学为什么不可以是轻松的、负担为什么不可以减轻,在一片怨声中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到理性的思考。

在《优秀人才为何不愿从教》一文中我曾大胆预测,即便教师待遇提高,也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因为这个群体充满了怨气,弥漫着压抑,优秀人才怎么愿意加入呢?在没有进入教师队伍之前,他们从各个渠道所了解到的信息是:这个职业很不自由、这个职业很不轻松、这个职业很不快乐、这个职业压力很大、这个职业工作很累、这个职业境遇很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在抱怨这个职业,你说他们还会加入吗?对于优秀人才来讲,他们不仅看重待遇,更看重环境和氛围。待遇提高了,优秀人才不想来,那会是什么样的人进入到教师队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像一个朋友在留言中和我探讨的那样,是保守的教育造就了保守的教师,还是保守的教师选择了保守的教育?

教师成就了教育,教育造就了教师——这是这组文章的一个核心观点。教师何以如此,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责任都不全在教师,他们不是天生如此,他们的身上打着教育的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如此,教师自身便是教育生态,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教育生态。

理解教师,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现实状况,更要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调整失衡和落差,不仅要从外部入手还要从内部发力,社会有责任,教师自己也有责任。如此庞大的职业群体,他们的背后是如此庞大的孩子和家长,被怨气所控制,那将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写作这组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教师,但并不是把理解寄希望别人,我更希望唤起教师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自己。我一直坚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教师只有理解了自己,透过纷繁复杂的想象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进行对自己的教育,也才能把更好的教育贡献给学生。

写作本文的时候朋友转给我一篇文章《做教师,幸福比优秀重要》,署名李镇西。文章的观点很明确: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很重要,是否“卓越”不是很重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当年在李老师主持的“新教育”论坛,我们有过文字的交流,也算是老朋友。作为一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他敢于向公共话语中备受推崇的“优秀”和“卓越”发出挑战,直言“优秀”与功利心之间的关系,我深表赞同。教师群体的心态急需得到关注和反思。

既然满口怨言为何不干脆离开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老师过得不开心,但就是不肯放弃,所谓的“教师离职潮”并不像媒体上说的那么严重,绝大部分教师选择终生从教。这意味着什么?相当一部分教师要在牢骚和郁闷中度过自己的教育人生。非常可怕。这还意味着这个庞大的群体将成为死水一潭,不喜欢的人不离开,优秀的人不进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作为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

  • 江一:疫情、考试、诗歌与当代文学语言

    疫情.考试.诗歌与当代文学语言 文/江一   疫情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困境.灾难,对它的记载与描述,写每一个字,我的心都是沉重的.但无论怎样,疫情会成为历史.那时候,从历史的角度说,这场疫情其实也是对我 ...

  • 辉行散记:边走边看,边忆边记172-176

    (图片源自网络) 辉行散记:边走边看,边忆边记 题在前面:"自由是一种普遍权利,真正的革命不是为了奴役别人,更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建立起一种持久的自由秩序,以便让所有人能够在这种秩序中平等 ...

  • 《教师法》学习心得

    新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虽是个平凡的职业,却肩负培育祖国花朵的任务,职责重大.教师应跟紧时代的步伐,调整自我,才能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 教师是引领人的灵魂走向光明,使灵魂得到升 ...

  • 可怕的裹挟

    几日前网上在传四川茂县有一个姓夏的教师悬梁自尽了.我没有记错,这是这些年来我所听到的又一位教师的悲剧.痛心之余,不竟要问:一个人到底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才会不顾自己的妻儿和父母,而下狠心结束自己的生 ...

  • 虹野:当老师能够对教师节说不时,教育就有希望了

    当老师能够对教师节说不时,教育就有希望了 文/虹野 在第33个教师节之际,要求取消教师节的呼声越来越高.众所周知,除了重大的庆典节日和习俗节日之外,以人或者职业为节日的大都是因为这个群体比较弱小,比如 ...

  • 写在第37个教师节 |教师最需要的是理解

    今天中国第37个教师节,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28个教师节. 在此提笔首先祝全国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教师节由来: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 ...

  • 【舆情课】甘南一把手公开道歉,为何仍令事件持续高热,反映出哪些问题

    这两天,两名中国教育报记者在黑龙江省甘南县"暗访营养午餐被打"一事在网上持续发酵,涉事地方又是政府发通报称"将严肃问责",又是县委书记一把手公开道歉," ...

  • 成功男人都喜欢娶女老师做老婆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有机会中小学老师打交道,而且还以女老师居多.时间长了,就和她们当中很多人成了好朋友.不经意间发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她们当中很多人的老公都是属于那种号称比较成功的男人! 成功男人在选 ...

  • “教师工资低?比农民工高多了!”

     01  在网上,只要有教师吐槽工资低,马上就会有人说:"教师工资低吗?比农民工高多了!" 在他们的眼里,教师一天只上两节课,还有长长的寒暑假,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就能旱涝保收,简直 ...

  • 别让老师们寒了心

    别让老师们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