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起源——三国时期及代表作

2021-09-08 22:17·

曹丕于公元220年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国号蜀。

又次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国号吴。自此汉朝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取代。

后来,司马炎先后于263年灭蜀,265年灭魏,280年灭吴,天下统一于晋朝。

220年至280年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称为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书法,与东汉时期相比较,却有一变,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下令禁止树碑立传,亦禁石人、石兽雕刻,其目的是反对厚葬,俭省人力。

曹丕代汉之后一直贯彻这一禁令。延续到西晋,晋武帝也曾下过类似的禁令,虽然树碑的风气并没有完全禁止,从这一时期开始,碑刻文字大大减少了,像东汉时期那样的华美碑文已不多见。

01 曹魏时期的碑刻巨作

曹魏时期的碑刻巨作,最显赫者当属《公卿上尊号碑》和《受禅碑》,这两通石碑,立石于河南许昌。两碑的规制完全相同,共刻字32行,行49字,碑阳刻字22行,碑阴刻字10行。

前者碑额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篆书八字,后者碑额刻“受禅表”篆书三字。

前者是魏王曹丕下属的公卿将军等劝曹丕即皇帝位的奏章。后者则是记载曹丕由汉献帝受禅而即皇帝位的具体内容。

(三国)《受禅碑》

(三国)公卿上尊号碑

02 三体石刻

三国时期,曹魏最大的书法工程,要数《三体石经》的书写刻石。

《三体石经》相传是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刻写而成,内容为儒家经文,包括《尚书》《春秋》和《左传》,用古文(大篆)、小篆和汉隶三种书体刊刻在同一石版上,分为上、中、下三排。上排刻古文(大篆),中排刻小篆,下排刻隶书,三种字体依次往下排列。

史籍中称为“三字石经”或“魏石经”,也称之为“正始三体石经”。原石立于河南洛阳太学门前《熹平石经》旁边(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

《三体石经》是当时钦定的儒家经典定本,其目的是“以弘儒训”。

石经使用三种字体,说明当时从朝廷到学子有一种共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是不同时期使用的字体,彼此之间有传承关系,应当规范地使用,《三体石经》为规范地使用文字立下一个标准,这是我国校勘史上的一大创举。

(三国 魏)《三体石经》

03 皇象书法及东吴碑刻

三国时期,东吴一带书法最有造诣、最为后世所称颂者唯皇象一人。

皇象,字休明,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国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青州刺史。书法以章草著名,章草学杜度,后自成一家,名冠当时,篆、隶兼擅,亦为世人所称道。

(三国 吴)《天发神谶碑》

当时人将皇象的草书、严武的棋艺、曹不兴的画等并称“八绝”。他写的《急就章》是目前能见到的较早的章草范本之一,颇为精到。

皇象的另一件不朽之作是《天发神谶碑》,此碑又称《天玺纪功碑》或《吴孙皓纪功碑》,东吴天玺元年(276)刻石。

宋代时,碑石已断裂为三段,故亦称《三段碑》;《天发神谶碑》现存南京夫子庙,原碑立于南郊的凤凰山。

▫以上文字来自《中国古代艺术史》,侵即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