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从天而降,诞生于一战的战略轰炸,都经过了哪些发展过程?

战略轰炸这个词,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了,这是大国空军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支空军是否能成为战略空军,全靠是否具备战略轰炸能力来决定。二战时期的德国空军就是典型的战术空军,只能进行战术轰炸和近距离空中支援,而英国和美国空军则属于战略空军,能够对德日法西斯进行战略轰炸,一鼓作气削弱其战争潜力。倘若英法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那么击败德日法西斯或许需要更多时间。

但是,战略轰炸这一概念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轰炸的兴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飞机就已经被列装于各国军队之中。但此时的飞机尚且没有作战能力,仅仅能够进行侦察任务和炮兵观测任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协约国和同盟国的飞行员在天上相遇,往往只能是相互竖起中指和咒骂对方,可以说是尴尬无比。

直到一名法国飞行员突发奇想,带了一支左轮手枪上天射击德国飞行员之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战争直接烧到天空去了。

早期的飞行员们空战方式五花八门,有带手枪和步枪上天激情互射的,也有带上一口袋手榴弹低空飞行投掷的。在解决了于飞机正前方装载机枪而不打掉自己的螺旋桨的问题之后,空战的烈度进一步升级,双方飞行员开始在天上开着战斗机相互捉对厮杀。

不过,战斗机相互杀来杀去,最多也就是场面好看,真正要对地面进行打击还得往下扔个炸弹什么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轰炸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事实上,在战争初期里,德国人就曾制造巨大的“齐柏林飞艇”用于轰炸任务,而俄国则是在1914年配备了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组成了史上第一支轰炸机部队,并在1915年1月空袭了东线的德军目标。

至此之后,轰炸机和飞艇之争尘埃落定,轰炸机取代了飞艇成为了轰炸主力。各国先后开始制造轰炸机,航空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轰炸机成为了仅次于机枪和火炮的“血腥制造者”。

但此时的轰炸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战术性质的,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被尊为“英国皇家空军之父”的休·特伦查克爵士向协约国最高战时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是这样描述轰炸的:“轰炸的效果取决于两方面,精神和物质——轰炸必须在这两方面都获得最大效果。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是袭击工业中心,通过攻击军事物资中心造成军事损失和生命损失,通过攻击德国民众中最敏感的部分,对民心产生最大影响。

休·特伦查克爵士的理论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战争双方的总体国力对抗而产生的。在当时这被称之为“总体战”,也被称之为“全面战争”,在欧洲少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研究者也十分稀少,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出现后,“总体战”才被视为一种单独的理论。

通常来说国与国的对抗会流尽双方最后一滴血,而休·特伦查克爵士则认为,通过对敌方境内的工业中心进行轰炸,可以快速使敌国的战争潜力消失,民众也将对战争失去信心。

而意大利的朱利奥·杜黑则明显比休·特伦查克爵士更进一步,他在1917年就率先提出了“战略轰炸”的雏形概念,主张出动航空兵夺取制空权,然后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奥匈帝国的工业中心,以此摧毁奥匈帝国的战争潜力和战争信心。

他的这一建议在当时没有得到意大利军方的认可,陆军的保守派势力尤为抵触。但事实证明,杜黑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意大利在1917年8月开始的对奥匈帝国的轰炸证明了这一点。

战略轰炸理论

战后,朱利奥·杜黑继续研究他的航空作战理论,并在1921年出版了他的空军理论著作《制空权》,在这本书中,朱利奥·杜黑在书中论述了空中战争、空军的组织、制空权、独立航空与辅助航空、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等多个方面,强调了航空兵和制空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朱利奥·杜黑认为航空兵能够使传统的陆军和海军屈服,通过对敌国“生命中枢”——工业中心和农业中心、人口密集区域进行轰炸,能够彻底瓦解敌国的抵抗意志,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略轰炸”的概念,朱利奥·杜黑在书中为战略轰炸规划了五个目标,包括:工业、运输建设、通讯、政府机关、和摧毁军民士气,并将这五个目标作为检验轰炸效果的标准。

朱利奥·杜黑同样相信总体战理论,认为交战双方的民众都畏惧于轰炸,原因是交战双方的军队都位于前线,若后方民众遭到战略性轰炸,则民众会迅速失去战斗信心,最终这个国家就会因为军民士气崩溃而失败。

朱利奥·杜黑的《制空权》确实是空军理论著作,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十分偏颇,比如说他认为轰炸机编队无法被战斗机拦截,忽视防空作战和陆军的作用等等,可这仍旧是不能掩盖朱利奥·杜黑在空军理论上的先进。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航空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轰炸机从单引擎进入到了双引擎,更为强大的四引擎轰炸机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研发。轰炸机性能的提升也让轰炸机在航程、速度和载弹量上大幅度提升,杜黑的战略轰炸机理论有了实践的可能。

西班牙内战则是对杜黑的战略轰炸理论最好的检验,德国在1936年末派出了以空军为主的“秃鹰军团”帮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率领的西班牙国民军。

当时,秃鹰军团下辖有3个装备He-51战斗机的战斗机大队和3个装备有Ju-52运输机改装型的轰炸机大队。随着战争烈度的升级,秃鹰军团更换了全新的Bf-109战斗机、Ju-87俯冲轰炸机和He-111轰炸机,这让秃鹰军团的航空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而西班牙共和军虽然在战争之初拥有兵力优势,可在战争中逐渐耗尽了自己的航空兵力,这让秃鹰军团牢牢抓住了制空权。

随后,秃鹰军团按照朱利奥·杜黑的战略轰炸理论,开始对西班牙共和军的重要据点展开轰炸,取得了极大的效果。尤其是在1937年4月对格尔尼卡的轰炸中,德国秃鹰军团在三小时里就摧毁了这座小镇,全镇75%的建筑被夷为平地,作为运输节点的功能完全丧失。

二战中的战略轰炸

尽管这场轰炸可以说是惨无人道,但它对于各国空军却至关重要,因为格尔尼卡的毁灭证明了战略轰炸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条件的各国都开始采取战略轰炸理论,轰炸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目标,城市、医院、工业中心和民用设施均在轰炸范围内。

这标志着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前线和后方的概念被打破了,战争的双方将跨过前线对彼此的后方展开轰炸,只为彻底消除其战争潜力和民众对战争的信心。

英国无疑是最先采取战略轰炸的,丘吉尔在1940年5月13日的就职演说时就表示,将采取任何手段取得胜利。次日,丘吉尔命令皇家空军对德国的工业重镇符腾堡进行轰炸,而作为这次轰炸的科学依据,丘吉尔的科学顾问弗雷德里克·林德曼对战略轰炸效果进行了统计计算,这代表战略轰炸正式走上了战争的舞台。

不列颠空战时期,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对德国反复进行轰炸,德国也以牙还牙地对英国城市展开轰炸。

双方都希望能够通过对城市的战略轰炸来散播恐惧,从而让对方出现士气崩溃。但事实证明, 这一方案是非常不可取的,根本不能达到让对方士气崩溃的效果。

在1941年末美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后,战略轰炸目标迅速转向了德国的工业中心。1942年3月的吕贝克大轰炸和5月份科隆大轰炸,以及从3月到6月的鲁尔大轰炸和1945年2月的德累斯顿大轰炸,都大幅度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证明了战略轰炸理论的正确性。

德国在遭受战略轰炸的同时,日本也遭受到了战略轰炸,从1944年6月开始,美国陆军航空兵就组建了第20航空队,负责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以削弱其战争潜力。1944年6月15日,美国第20航空队轰炸了日本九州的八幡钢铁厂,成功削弱了日本的战争潜力。

此后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前,日本各城市均遭到美国航空兵的轰炸,其战争潜力和工业能力被削弱到了最低,甚至是东京这一日本首都也被美军夷为平地,更不要说广岛和长崎毁于美军的原子弹了。

结语

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后,战略轰炸理论正式成为了各国空军的终极战术,也是检验其能力的最高标准。固然,战略轰炸是惨无人道的,因为战略轰炸本身不会顾及对民众的打击和伤亡,附带损失也完全不予考虑。

但不可否认的是战略轰炸对于敌国的打击效果是巨大的,因此在冷战时期战略轰炸又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和完善,高超音速轰炸机、隐身轰炸机,导弹和核武器都大幅度提升的战略轰炸的效果和威慑性。

迄今为止,战略轰炸都还是主流空军强国的核心理论之一,或许直到下个世纪它都将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制空权》

《毁灭-二战中的德军和盟军的战略大轰炸》

《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