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 | 成都一页,大院的风景和小院的茶
这个月新入了索尼的微单相机,兴奋地想去扫街。
第一站,我选择去西村大院。
成都是一个因设计而文艺的城市,它的设计感突出的体现在文创和建筑两个方面。成都不乏有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作品。比如早前矶崎新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侵华日军馆”,最近有隈研吾的“知·美术馆”、斯蒂文·霍尔的“来福士广场”、安托内·普雷多克的“麓湖艺展中心”。而王亥和刘家琨两位国际范儿的本土设计师也非常令人瞩目。
西村大院正是设计师刘家琨的里程碑作品,建成至今不到两年。
外置的楼梯
交错的跑道
一角
西村大院是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与那些旧工厂改造的创意园不同,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建造的,有着自然的工业风格。粗糙、简陋的外表下,处处体现出精细的思考。西村大院给我开放空旷的第一印象。裸露的水泥色空心砖让我误以为这是一个未完工的工地现场,游人自由出入,自在安逸。“四合院”中间被各种隔断墙和竹子区隔开,仿佛迷宫。抬头远望,交叉的走廊仿佛悬在空中。
裸露的吊顶
空心砖墙
远远看到走廊顶上有晃动的身影,貌似也是来拍照的年轻人。我忍不住好奇心也想上去。原来大院中间是一小圈架在空中的黑色塑胶跑道。跑道圈中是一个足球运动场。沿着跑道来到顶端一角,俯瞰到大院全貌,整个感觉跟在院子底下完全不一样了,视野开阔而舒适,站到最高点上还有点眩晕的感觉。
西村大院全景
荒凉的楼顶,一线生机
在院子里逛了一圈,营业中的店不多,稍显冷落。火锅店,茶艺馆,手作工作室,运动器械店,业态多元而有和谐共生。地下还有两层,我没下去看,偌大的底下入口几乎没有一个人,所以没了下去的兴致。
休息长廊
角落里的风景
或许是看惯了精致与华丽的商业空间,到了西村大院突然很不习惯。毫不温柔的线条和裸露的墙体,还有恣意伸展的钢筋多少唤起了一些童年的回忆。这里的自然与共生的状态难道不是我们很久以前的生活方式么?住在同一个院子的邻居们,在半开放的狭窄生活空间中,互相关怀与照应,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亲近。
那条曲折的跑道把从前的回忆连接到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在我拍照的时候,有一个姑娘沿着球场跑了一圈又一圈,我离开的时候,她还没有停止脚步。
跑步的妹子
下午与茶馆有约。便转移到金沙遗址博物馆附近一个小茶院。院落靠近马路,门头和院门口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清芷。院子里有三张竹质的茶桌,地上以卵石铺就,用石板砌出了一条曲折小径。
穿过院落来到屋内,感觉格外清雅。
清雅的小院,隔着落地窗能看到茶空间里面
玄关处是置物架,摆满了各式茶具。再往里走,左右一个小包间,左侧是大厅,有两个茶台。靠墙的柜子里也是摆满了茶具和香道具。一侧的角落里有茶服、茶席和茶包。品类繁多。落地的窗前,一个小小的琴桌上,放着一张古琴。墙上也挂着两张古琴。
其实这个茶空间并无特别之处,让我觉得清雅的是空间里的器具和布置。不论瓷器还是银壶、铁壶,均小巧匀称,纤细优雅,惹人怜爱,茶席布置简洁明快,席上并无多余累赘。
谁是谁的风景
见过许多茶空间,很难再有惊艳的感觉。茶席方寸之间,常常依主人品位不同变化无穷,所以暂时还没有审美疲劳。
我对茶空间没有多的要求,不论什么风格都能欣然接受,仔细品味,满怀欣赏。唯一的底线是必须干净整洁。因为细节上的一点点败笔可能毁掉一整天喝茶的心情。刚接触茶的时候,读过日本的茶道书籍里说道,茶人的日常就是烧水泡茶、清洗杯碟,日常的洒扫清洁就是修行。或许你会觉得干净这一点简直不值一提,谁不知道呢。但是我觉得,能真正做到时刻保持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挺难的。需要每天多次反复的清洗和擦拭,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
东洋画风的桌旗
习茶久了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细节也会很在意。我理解一个对茶尽心的人,总是拥有与茶一样温润从容的心态,能把茶空间打理得井然有序的时候,肯定无法容忍自己居住环境的凌乱和混沌。我所理解的茶道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能端坐在茶空间注水、出汤、分茶,还要能将与茶相处的态度移植到对待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知行合一是追求的理想境界。
听过许多关于茶的离奇故事,我从来都是一笑了之。每个人看到的茶都是不一样的,投机者看到财富,实业者看到机会,功利者看到名利,文雅者看到艺术,出世者看到禅机。在我眼里,茶就味蕾上实实在在的感受,喜欢与不喜欢,立即分辨出来,容不下半分委屈。我停留在这原始自然的肉欲境界足以。
清芷的小院子最让我留恋。院子往往是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比室内开阔,但又有一个物理的空间感,不至于与自然完全隔绝。好想在自家院子里也添上这么一套桌椅,从此朗月清风,举杯邀月,对影三人。
大院也好,小院也罢,再浮华喧嚣的生活也总有一天会尘埃落地,回归到内心最想要抵达的地方。那个地方,是生命的故乡。[完]
茶喝到微醺,竟然忘了用相机拍照。聊以奉上几张手机拍摄的图片。
另外,我对新相机的广角效果十二分满意。
我是筱婷,与你分享阅读和有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