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增订本)
《乾嘉考据学研究》增订本,漆永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内容简介
乾嘉考据学虽然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镇,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戴着“落后”、“琐碎”、“务虚”甚至“反动”的帽子,为世所轻,加之清人著述,汗牛充栋,不易董理,且其学以小学为入门之基,令人畏而却步。
故乾嘉考据学的研究自梁启超、钱穆同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便再极少有人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学界每论及乾嘉考据学,犹如立墙外而不入其门,指点院落,品头论足,非笑嗤点,絮絮叨叨,满心称意而去,故其所论多大言虚炫之调,似是而非之说。
该书是既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也是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作者不趋时好,从事朴学,沉浸于清代学者浩瀚的文献材料之中,爬梳整理,比勘搜讨,终于为读者献上了被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乾嘉考据学的第一部论著”。
全书将学术史研究与古典文献学研究相结合,对乾嘉考据学的名称、成因、派别、方法、代表人物、学术思想、成就得失及学术地位等,进行了纵深全面的考察,并对该学术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者在学术观点的提出及论证材料的运用上,遵信清儒实事求是、注重佐证的治学方法与原则,有的放矢,不为空言。在力图历史地、真实地对乾嘉考据学进行细密梳理与明辨确论的同时,也试图使读者对其学的全貌及一些重大问题、学术特征等获得具体而切实的了解。
该书出版后,深获好评,成为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参考书目。然原版早已售罄,书肆难觅,读者以为憾事。作者在碌碌潜水二十余年后,复校勘考订,纠谬正讹,并增入五章,较原书多出十万余字,与前十章内容相配相补,多为作者近年来的新见。旧雨新识,或不以谬而赏读之,是所愿焉!
目 录
序一孙钦善
序二王俊义
前言
第一章 乾嘉考据学成因(上)
——乾嘉时期学术思潮及学术观念的变化
一、考据与义理之分──考据学溯源
二、古籍错讹炽盛与学术文化日趋繁荣之间的矛盾
三、实事求是、学宗汉儒风气的形成
四、乾嘉学者心态及致用观念的变化
五、疑古辨伪之风与乾嘉考据学之关系
六、西学东渐之风与乾嘉考据学之关系
第二章 乾嘉考据学成因(下)
——乾嘉时期的清代社会与文化政策
一、乾嘉时期的社会面貌
二、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
——“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
三、禁书与文字狱
第三章 乾嘉考据学方法
一、小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化
二、古书通例归纳法的客观化与规律化
三、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
四、博涉专精与综贯会通的方法
第四章 乾嘉考据学派
一、诸家分派说及其局限性与惠、戴、钱三派说的提出
二、惠、戴、钱学术渊源考辨
三、惠、戴、钱学术交往与钱大昕的学术地位
四、惠、戴、钱三派人物归隶与学术特色比较
五、惠、戴、钱三派学术评价诸题
第五章 惠栋考据学述论
一、惠栋著述与《周易述》系列考辨
二、倡复汉学的廓清工作
——对宋学之否定与对汉学之倡复
三、倡复汉学之核心工作
——汉《易》之整理与研究
四、惠栋《易》学思想探微
五、惠学之功绩与影响
六、惠学之失与倡复汉学之弊
第六章 戴震考据学述论
一、小学
二、天算学
三、名物典制之学
四、地理学
五、由考据上推义理之缺失
第七章 钱大昕与钱派学术
一、小学
二、目录、版本、校勘之学
三、金石、职官、舆地之学
四、氏族谱牒、避讳、蒙古文字之学
五、史学考据之得失
第八章 乾嘉考据学思想
一、乾嘉学者之学术分类思想
二、义理、考据与词章之关系与争论
三、乾嘉考据学家的义理之学
四、愈往前古、愈得其真的儒学求本化思想
五、正本清源、董理群籍的学术思想
六、膜拜六经、通经治世的致用思想
第九章 乾嘉考据学得失(上)
——乾嘉考据学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
一、传统古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以《诗经》为例
二、考据学各分支学科方法理论的建设
——以校勘学为例
三、治学精神与风气方面的积极影响
四、直面人生、关注社会的用世精神
五、乾嘉时期学术社会化与学者专业化趋势
六、乾嘉考据学之历史地位
第十章 乾嘉考据学得失(下)
——乾嘉考据学的式微与弊端
一、治学风气由实而虚的转变与考据学的式微
二、实事求是与拘守经籍、汉儒之间的矛盾
三、治学方法与材料运用中的局限与弊端
四、考据独尊、排斥他学之弊端
第十一章 从科举功名、居官实绩与现实关怀看乾嘉考据学家的事功之学
一、乾嘉考据学家人200名录与收录原则
二、乾嘉考据学家之科举功名
三、乾嘉考据学家之居官情状与级别
四、乾嘉考据学家之居官实绩
五、乾嘉考据学家之居乡生活与行迹
六、乾嘉考据学家之现实关怀
七、著述难为稻粱谋――乾嘉考据学家之困顿生活
第十二章 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
一、江永与方苞“论礼交恶”真相考
二、姚鼐“拜师事件”新解
三、戴震对姚鼐之影响与姚鼐之攻驳戴震
四、姚鼐“桐城派”之创立与在当时的影响
五、姚鼐的落寞抗争与考据学家之无视其学
六、钱大昕、汪中等人对方苞的蔑视
七、江藩《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之编纂与影响
八、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综论
九、乾嘉时期汉、宋之争的形势与结局
第十三章 从《全宋诗》的编纂看《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一、从《全宋诗》所用底本看《四库全书》的版本价值
二、从《四库全书》中的案语看全书的文献价值
三、从《四库全书》中的删改看全书的缺失
四、从古籍整理的角度看《四库全书》的缺失
第十四章 论江藩《汉学师承记》及其续编
一、《汉学师承记》书名之由来及含义
二、关于《汉学师承记》的选人原则
三、关于《汉学师承记》之卷帙排次与后世吴、皖两派之分
四、《汉学师承记》之史料来源与甄别取舍
五、《经师经义目录》所收书目与他书之比较
六、《汉学师承记》刊行后引起的反响与评价
七、《汉学师承记》的续纂、注释与翻译
第十五章 方东树《汉学商兑》新论
一、《汉学商兑》的编纂背景与卫道目的
二、《汉学商兑》的编纂、刊刻、刊误与流传考辨
三、《汉学商兑》的编纂体例与主要内容
四、《汉学商兑》——一部大言自壮的抄撮毒詈之书
五、《汉学商兑》新论
主要参考书目
英文目录(Contents)
全书综合索引(新增)
后记
增订版后记(新增)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数易其稿,始成今日之面目。
《乾嘉考据学研究》初版
我读清人书,算来已十年有余。1987年秋,初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李庆善先生治古文献学,因读书粗疏,不得要领,先生训诫说:“治学无他途,惟勤奋细心,方能有得。你勤奋差可,细心则否,不妨就向清人书中学习。清末张之洞曾讲‘治古学者当从读清人著述始’,此为的论。为什么呢?‘勤奋’与‘细心’,为清人治学之初步。尤可贵者,清儒治学,首重审音识字,实事求是,故其学谨朴而有本根;清儒所治,上溯三代,下迄当时,故治清学与治累代之学无异;又清儒之学,广涉泛览,门类庞杂,然能博而归约,深得会通之法。所以治学之门法导师,皆存清人书中,未必亲炙受业、耳提面命方得为师。惟清学质实艰涩,不事浮躁,号为难治,故从之者鲜,你何不知难而进呢?”
我从事清代考据学的学习,并以《试论乾嘉时期的校勘学》为硕士学位论文之题,皆是先生此语启导的结果。
李庆善先生
毕业以后,留校任教,课业之余,以研习古学自娱,无奈仍是读书灭裂,耳目聩聩。1991年初,我曾冒昧寄小文数篇于北大,烦孙钦善先生辱目一阅,并惴惴提及愿入门下受业之意,先生赐函说:“我历来主张,搞我们这一行,要博与专相结合,整理与研究相结合,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继承与开创相结合。我相信你完全能做到这一些,很希望你来所边学习、边研究,为发展古文献学而努力。”
1993年秋,我终得负笈入孙先生门下执弟子礼,得以讲坛聆教,晨昏请益。先生热情鼓励我继续研治清学,又详细制定了培养方案,诫以读书须博闻,但用力须专精。本稿自发始之初到删削裁定,凡文稿改易者三,而先生详审者亦三;又自大纲细目至小题句读,先生莫不指讹摘谬,祛惑释疑,迪进赐示、资益灌注之力尤多。
《刊落浮词求真解 :孙钦善先生八十上寿纪念文集》
我资质愚鲁,但命运不薄,两次从师,皆厚德载物、学问湛深之长者,两位恩师对我期以可塑之材而不弃,我得从游于二先生之后,实为此生之大幸。至为痛心者,李先生已于前年冬日遽归道山,唯愿此书的出版,能给恩师在天之灵以些微的慰藉!
本书的写作,还曾受到多位师长的热情帮助和指导。自提纲初创至删定成稿,北京大学中文系安平秋教授、杨忠教授作为导师组成员,曾就框架结构、内容论点等不吝赐教,获益良多。提请专家评议与答辩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铁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俊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所宗福邦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所董治安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郭晋稀教授、古籍所胡大浚教授、历史系王震亚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张衍田教授、中文系马秀娟副教授等,或提写评议书,或亲莅答辩会,纠谬拾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向诸位先生深表谢忱!尤其是王俊义先生在百忙之中不仅为本书赐序,而且向社科出版社热情推荐并审阅了全稿,对先生提携后学之举,至为感荷!
《〈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本书提供了出版的机会,责任编辑冯广裕先生在炎炎酷暑之日,对文稿中的错讹多所纠谬,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又学兄王德保、吴铭能在本书写作期间,或商论疑义,或持示资料,笔者也感谢他们的无私帮助!
1996年5月初稿于燕园四院101室
1998年3月定稿于中关村25楼237室
增订版后记
拙著《乾嘉考据学研究》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自1996年通过答辩,到1998年有幸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文库出版,已整整过去了22年。
是书面世后,得到学界师友们的热情勗励,书早已售罄,朋友们也一再催我修订再版,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念想,但总是颠顿奔波,耽于杂事,不能壹力静心地做修订的工作。而更为难堪的是虽然20余年过去,但我对乾嘉考据学的认识与研究仍在原地打转,并未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
说句大大的老实话,自从拿到博士学位那张纸后,我根本就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有计划有规模地读过书,时间总是被切割得鸡零狗碎,如同婆娑的树影,又像斑驳的老墙,在哗哩哗啦似有似无间轻易地划过,二十年来就没读过几册清人专著与别集。这让我极度地惶恐惊惧,汗颜无地,真所谓日月易迈,而马齿徒长了!
拙稿原来的章节安排,其实是很老土的写法,就是对乾嘉考据学的名称、成因、派别、方法、代表人物、学术思想、成就得失及学术地位等,或详或略,或深或浅,按部就班地进行论述,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不时髦,但好处是不过时,相对稳定,所以要从章节上进行大的调整便显得很难。
此次修订,对原有章节没有做大的更动,只是增加了新的五章做为《附编》,其中前三章分别对乾嘉考据学家的事功之学、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之间的关系、《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研,这都乾嘉考据学与清代学术史上的重大议题。
《江藩集》
后两章主要是对江藩《汉学师承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的具体论述,因为这两部书在研究与评价乾嘉考据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百余年来对乾嘉考据学的认识与评价,多出自这两部书中的观点。
新增这五章的内容,都先后公开发表过,也凑合算是我这些年来的一些新见与浅见,与原书十章可以形成相配相补的关系,有助于读者对乾嘉考据学的认识与理解,也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会有些助益的作用。为了保证各章节相对的完整性,全书中个别内容与引文略有重复,请读者见谅。
另外有一个我当年捅出来的大篓子,在原书中是一个小问题,但在我的学术研究史上应该是一件丢人显眼的大事件,有必要摘出来说说,就是对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不实指斥。
《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
在本书初版的第三章《乾嘉考据学方法》中,在谈到《古书通例归纳法的客观化与规律化》一节时,曾论到“江藩对古书通例集大成式的归纳”,对旧题藩纂《经解入门》深信不疑,并据此斥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乃抄自《经解入门》而成。此节文字也曾单独做为文章在《中国语文》发表,为我赢得了“美誉”。此次既为遮羞起见,更怕再次误导读者,就在修订时就把这段文字删汰了。
当年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电脑尚未普及,还是手工抄录卡片来积累资料,彼时也还没有注释详细引据页码等的习惯。此次修订,将原书中所有的引文与注释做了全面的复核与核查,纠正了不少的引文讹误,并一一注明了版本与页码等。同时也编了《主要人名书名词语与事件索引》附在书后,以方便读者核检。
《清学札记》
全书修订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潘妍艳、朱明数、蔡紫昍同学的帮助,他们辛苦费力地对原书各章与附录的正文、引文和注释进行了详悉的核校;李林芳同学翻译与核校了英文目录。北大出版社愿意出版拙著,并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漆永祥匆草于2018年6月6日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漆永祥,男,甘肃漳县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燕行录》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江藩集》《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清学札记》《全宋诗》(合作)《书林清话(外二种)》《东吴三惠诗文集》《欲觅金针度与人――中学语文与高考论集》等十余种,主编有《大学国文选本》《北大中文系第一课》《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等,已发表学术论文与散杂文诗歌等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