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中国书法,应该怎样现代化?

图片说明:集王羲之荐福寺半截碑中国书法越来越热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国学渐趋于复兴。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起码来讲,已经注重经济这么多年的我们,终于开始放慢脚步,向内探求文化和精神的满足,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在这一时期,中国书法所要经历的,艺术探索的道路还是非常远的。并且新时期对于艺术的要求已经远不能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的话来作为指导了。

点击加载图片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中国已经要进入现代化了,但是我们的物质现代化了,人现代化了没有呢?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艺术的现代化也很难实现,而且,中国书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只是现代化的问题。在书法与艺术之间,是否还有其他可以进行探讨、阐释的余地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是对等的、或者是包含关系,仍然是未可知的事情。而书法艺术化、现代化之后,该如何对传统进行改造、加工和适应,大众的美育、艺术教育如何适应等等,都是一个大问题。

点击加载图片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太多问题还未来得及思考以及谈论,便匆匆上路了,这一路狂奔,我们确实在艺术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了。但是这一过程所造成的大众审美断层以及对于传统的过度颠覆是否太过了呢?艺术创作和艺术探索诚然是不能坐而论道的。书法也是如此。要想取得书法上的进步和成功,自然离不开书法家、艺术家的探索实践。但是在探索实践的路上,我们似乎没有自我矫正的能力,也很少回头凝望,缺乏应该有的思考和批判,在一路的高歌猛进下,取得看似卓然的成效,然而却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本来应有的航向。在这一过程中,本来应该扮演纠偏和指航灯这一角色的艺术批评家的缺席和漠视,则让书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很多。

点击加载图片

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其所呈现的艺术效果都是艺术家在某一中特殊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机制下,借助有一定法则的艺术形式,对之前的理念和心理进行强化的结果。举个例子,张旭有书《肚痛贴》,这本帖是张旭肚子疼的时候写的,而诱发他创作这一书法作品的动机很显然是肚子疼,肚子疼这一件事对他而言所造成的感受和心理,他借着书法作品的书写抒发了出来。这种感受和心理,有可能在他创作过程中加以夸大和变形,达到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然后读者又通过还原这种心理机制,间接的体验到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这一点也是我们在看《祭侄稿》的时候,很多人能够感受到一腔悲愤、悲痛的原因。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在这种艺术创作中,作为个体的“我”所经历的感受是第一位的,虽然这种情感是人人皆有,而且人人可以共鸣、共情,但是作为原始艺术创作动机的诱因之一,他是独特的,也是特殊的,甚至在其中也掺杂了很多复杂的情感。比如,我们在看《祭侄稿》的时候,颜真卿悼念爱侄的情感,无疑是痛惜的,但是这里面有没有对自己的自责呢,因为没有保护好爱侄的愧疚呢,以及对于这场战争的思考,对于效忠国家、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挣扎选择的思考呢?这些思考有没有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显现出来?

点击加载图片

这些,恐怕是缺乏专业素养的我们想不到的,并且也很少能够想象得到的。这些特殊的感觉,体验,唯有艺术评论家、艺术批评家才能发现得了。而要想发掘这些隐秘的复杂的体验,就要抽身于集体之外,就要以一个个体的、不同的眼光来看书法,才不会被权威所屈服,不会被同质化,也即有现代化理念和思维的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但是,目前艺术评论的现代化,至少书法批评的现代化,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和阶段。因此,中国书法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鼓吹创新、继承仍然是老路怪圈,转了一圈也少有成就。相反跳出圈外,冷静观察,让别人适时的给予一些忠告和批评,大概要比之前原地转圈好得多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