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走向世界?走个球
老韩,中医硕士,主治医师,是一个工作在聊城的“非著名年轻中医”,与蒲松龄是同乡!不懂烟酒交际,只爱临证读书,善使针药结合,最喜疑难杂症!长得不算帅,脾气有点怪,但心肠还不坏!
昨天,老韩无意中看到了一幅名为“让中医走向世界”的雕塑图片,不看不要紧,一看简直惊呆了老韩!不信,你来看——
再来一张更清楚的:
如果你觉得不过瘾,还有这个:
网友“亲切”地称这个雕塑为“走个球”!看了这个雕塑,老韩在感到哭笑不得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丝愤慨和无奈!
其实,看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没什么问题——
可偏偏,这几个没什么问题的部分,被组合到一起之后,就形成了一幅诡异的、让人捧腹的画面!
中医,如果以这样一种形象走向世界,即便走出去,也只是灰头土脸、徒增笑料罢了!
老韩在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虽然不会治病,但在几位老师的身边,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美。学习中医的过程虽然累,但《黄帝内经》的文辞隽永、《伤寒论》的精准辨证、《难经》的言简意赅、历代医家的百家争鸣……都让我深深沉醉在这种古典之美当中不能自拔,并决定为之学用终生!
中医的美,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她的临床疗效;二是她的哲学思想。
临床疗效,不用我多说。哲学思想,体现的是一个中医对病情的思辨过程,怎么整体思考、怎么三因制宜、怎么辨证论治、怎么施方开药……这个过程,如同福尔摩斯探察线索一样,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最终找到凶手。
中医治病,如同大将领兵,同样的兵,在不同的将领手中,战斗力是绝对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将领能够参天观地、知己知彼、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而一般的将领就只能按图索骥、纸上谈兵。大家读的都是同样的兵书战策,用兵的思路、方法、决策,却全然不同,效果自然也千差万别。
正因为这种极强的个性化,导致中医的成才比西医要难的多,人们眼中的“不可复制性”,既成为被人诟病的原因,也成为中医极具魅力的地方。
老外之所以对中医感兴趣,一方面是看到了她的确切疗效,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哲学思想感兴趣。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老韩曾经被学校指派,接待了一个从巴西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的参观团。在跟他们的交流中,老韩了解到,他们对针灸的兴趣,不仅在于疗效的神奇,中国古人对于世界、人体的认识方法,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卫气营血等等,都让他们流连忘返、心向往之。
所以,中医要想走向世界,疗效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世界感受到中医的美、中国文化的美,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医人,动辄解剖、病理、生理,甚至分子、基因、量子,却背不出一条伤寒论条文、写不出一个经典的药方,完全摒弃了传统中医理论,哪怕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因为失掉了中医最传统的精华!
记得曾经参加过一个中医学术会议,会上有一位中医脾胃病学的“专家”,不讲中药、不讲方剂、不讲辨证,却讲了一个关于消化道内镜的专题。而且,他所讲的内镜知识,与内镜专业的西医医生比起来,水平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要是真想学的话,我们干嘛不直接去跟专业的西医学?中医专家,放弃自己的珠玉,却去拾人牙慧,实在让人感叹!
记得郭德纲相声里有这样一段话:“好比说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个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话虽然说得直白,但说的是真理!
所以,中医要真想走向世界,中医人自己首先要了解中医之美、传播中医之美,如果都像那个雕塑一样贻笑大方,那就不叫“走向世界”,应该叫“献丑”了!
如果真是那样,那还走个啥呀,走个球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