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蟹肥时
又近蟹肥时
江浙一带养大闸蟹的地方很多,但是提说大闸蟹,言必阳澄湖,阳澄湖和大闸蟹就不再分开。所以全国人在中秋起开始吃的大闸蟹,包装盒都写着阳澄湖大闸蟹,快递全国的大闸蟹大都是从苏州发出,以示源出正宗。其实即便是从苏州发出,大部分也不是苏州所产,更别提一定是阳澄湖出品。早在中秋节前,已经有很多阳澄湖大闸蟹在售了。而按正常的气候,阳澄湖的蟹都是在中秋节后一段时间才会开捞,每年还有开捞仪式。
都知道阳澄湖出品的大闸蟹有限,不可能满足全国人秋冬的餐桌。于是周边城市的人们在大闸蟹的季节,就会赶到阳澄湖本地来吃一顿正宗大闸蟹,最出名的就是湖东的巴城和深入湖中的两个半岛,一个是因岛的形状被称为美人腿,一个是莲花岛。来阳澄湖吃蟹的次数多了,心里也明白,蜂拥而至的消费客要吃差不多一季,小小的阳澄湖似乎也没法满足,坐在湖边饭店里吃的也未必就是这阳澄湖的出品。但是经历路途的塞车,看着饭店屋后的阳澄湖水,心里还是能稍许满足的。
阳澄湖人说自己的大闸蟹不同于别处,是因为阳澄湖底坚硬,蟹生长期在硬湖底长期爬行,底壳锻炼的既坚硬又白,肉质也锻炼的紧实。而其它的湖大都是淤泥的湖底,出产的蟹底壳也就会近污泥的色,在湖底泥的松软里肉也少经锻炼。不管是故事还是真的,阳澄湖的大闸蟹受人追捧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中秋虽说还有一个月,大闸蟹虽没成熟,最近关于大闸蟹的宣传多起来了,想和月饼一起助兴中秋。苏州城里的空气里隐隐闻到蟹香味。我还特意在周末走了一趟巴城镇和莲花岛,再顺着湖西返回市区,差不多绕了阳澄湖一周,想感受一下即将来临的大闸蟹季饕餮大战前的战场阵势。也有点探班大闸蟹主阵地的意思。
巴城是安静的,与大闸蟹有关的就是那些饭店的招牌,常年都一样,显示这里家家店都能吃大闸蟹。莲花岛更安静,那些农家店还在歇业,一些民宿也见不到有人的样子。我停下车,租一辆共享单车,顺着岛中间的小路骑行,也难得碰见行人,农田的稻子和玉米、瓜果生长的很旺。返回时我绕湖边的一条路骑行,想近距离看看湖中的蟹是什么状态,蟹是不是知道一个多月后,他们将会成为主角,而且是长三角的主角,也算是倾城一季。看到的湖水平静如往常,蟹一点也没有激动的探头出来表现的意思。
美人腿本身就是细长的湖中陆地,一条容两车错身对开的小路从腿中穿过,大部分地段是能在车上看到路两边的湖,可见美人腿之细长,恰合现在的细长腿的审美。大闸蟹季这条公路绵延几公里的车只能缓缓行进,难得有机会超车,现在还是空旷的景观大道。路两边湖水比平常更平静,就像大战之前的格外宁静。蟹还在湖水里努力的生长着,在这个适宜的季节里丰满自己膏黄,为阳澄湖守护肥美大闸蟹产地的名誉。
阳澄湖差点借一部大时代的作品样板戏《沙家浜》而显名,却因领袖亲定剧名让临近不远的沙家浜扬名天下。《沙家浜》的沪剧剧本和最初的京剧剧本都是以《芦荡火种》为名,场景是在阳澄湖畔。领袖亲定的《沙家浜》三字读起来更符合那个火热年代的声音。我一直疑心汪曾祺执笔《沙家浜》的京剧剧本时的心情,这个师承沈从文,写老家高邮、大淖河的人事,自称“小老头”的低调人物,参与这个大时代的主旋律,让人有点不解。何况老师沈从文那时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他的花花草草、坛坛罐罐。汪曾祺似乎很在意沈从文学生的这个身份,而老师有一幅画是在五十年代的某个五一节,上海外滩白渡桥上是热闹的游行队伍,画中能看见红旗招展,似乎也听见锣鼓喧天,这是个热闹日子的热闹场景,沈从文的视线却投向了黄浦江上的一个小小艒艒船。这幅简单的画也许就是沈从文对大时代的心态,学生汪曾祺参与大时代主题,当时似乎是属于外白渡桥上的热闹团体,有点不像那个“小老头”。
阳澄湖错过了借汪曾祺主笔的《沙家浜》出名,而是借大闸蟹扬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