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世甚烹茶(八)

(三)“合于世”与“迎合于世”

整体而言,诗者几乎都是“合于世”的,乃有前文之“百代之千秋”、“文变染世情”、“杏花对骏马”云云。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十九世纪后将再无小说。”因为他认为,小说中所有的故事情节、感情变化,都被十九世纪中这些伟大的作者描绘殆尽。事实证明,他的预言错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前进的,桑海沧田,世事无常。“世”在变,情感认知也会随之而变,新作总会出现。

譬如“七夕”,今人常知的往往是叹“河汉相隔,盈盈一水”。纵有秦观的“岂在朝朝暮暮”,其实仍是新意不足。能否有眼前一亮的“七夕”之作?唐代崔涂《七夕》之创意,足以让苦于无感而发的国人脑洞大开:

年年七夕渡瑶轩,

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

何妨天上只黄昏。

崔涂从“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角度出发,把悲感十足的“鹊桥相会”成功逆转。而且抛开他的感性创意,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崔涂这首《七夕》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竟然异曲同工——如果人类能够造出接近光速的飞船,在飞船上的一天便相当于地球上的一年。

诗人的精神世界,又怎能说是脱离现实?诗人的诗作,又怎能说是脱离时代生活?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古人于传统节日之经典示范在前。其精彩纷呈,让我们感叹节气之作似乎已被古人写干写尽!更理直气壮地觉得已经无法下笔。譬如被称为“诗人节”的端午节,早已写了千百年,旋律基调都定了格,教我们后人该如何写?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此作,基本可视为千百年来“端午”的主题。吟来唱去,无非惜屈子之悲,欲变实难。本章我们专言“世”,其他思路不谈,故从“世变,诗即可变”的角度谈谈创作思路——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报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端午》诗可随世而变矣!试看拙作:

《端午》

松颜客

  水清水浊费思量,

其我独芒免断肠

  屈子东投高丽去,

  我侪皆是楚怀王。

如果说千百年来,我们可以站在场外,痛心疾首屈原,大骂楚怀王的话。在韩国成功申报“端午”后,我们再也没有了骂楚怀王的资格。因为现在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是“屈子”东投的责任人。与其叹骂,不如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待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且看谁来抢我中华文化?

再如:

《端午》

松颜客

汨罗江上忘乌纱,

百宝怒沉枉自嗟。

千古艰难非一跳,

崖山之后觅中华。

《端午》

松颜客

浴兰蒲节就端阳,

百舸争流动四方。

寄语凭江哀怨者,

蕤宾之义贵昂扬。

《食粽》

松颜客

黍米熙熙尽六爻,

且看一叶亦能包。

欲知其味须宽解,

怀古何需对楚嘲。

与时偕行,是为上作。

2008年 ,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国乃至世界,而国人在文学上的反应最多就是诗词,当时媒体称之为“全民写诗,全民读诗”。当诗词被重新拾起,连温总理也写下了一首《仰望星空》。我们因为“合于世”,寄予汶川的可以是哀思,可以是祈祷,可以是关爱,可以是长歌当哭......总之不可以是矫情,更不可以功利地“迎合”。

2008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如下:

 “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其人其事,留待后世评述。

(0)

相关推荐

  • 曾宪柱║《七夕寄思》外三首(诗)

    七夕寄思 我携长翮上穹天, 喜鹊搭桥祈祝圆, 千古流芳诵佳话, 万般缱绻润心田. 花开山岭醉神韵, 人倚轩窗滴泪涟. 月映西楼衣枕湿, 为姻归眷结良缘. 咏荷 碧绿丛中点点红, 亭亭玉立醉风中. 娇羞 ...

  •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原来背后别有深意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与一众逛大观园,有一段水路是乘船行舟,秋塘中的残枝败叶无法让船畅行无阻,宝玉便抱怨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黛玉却竟 ...

  • 唐诗解读——崔颢之《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注: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 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一)

    诗.时.史.世,识也.<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章太炎言:"六经皆史也",都谈到了史世之重要性.&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二)

    二. 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文变染世情" <文心雕龙>有云 "文变染乎世情",此言"世代之情可染变于文",公论. (一)"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三)

      二.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杏花对骏马" 所谓骏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南北文学之春兰秋菊,在诗歌上的体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c1] 谈到&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四)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何世为合适" (一)"何世为合适"之魏晋风(疯)度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了魏晋风度与五石散的很多关联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五)

    (3)五石散后遗症其三    诗人与虱人 虱子以优雅姿态登上文学舞台,是在魏晋,原因在上文已有提及,主要即是五石散之后的个人卫生问题造成(诚然,虽有乱世之"铠甲生虮虱",然,中国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六)

    (二)"何世为合适"之诗歌王朝 (1)诗歌王朝之盛唐气象 启功先生有言:唐人理直气壮.唐人果气壮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谓生离死别,自古同伤.古代限于交通.时世.医疗等等,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七)

    (2)诗歌王朝之"贫贱不移" 水涨船高,船之高定于水之高.李杜诗篇万口传,民之口,甚之川,万川之口,方能推得李杜登峰造极.假如唐王朝没有高素质的民众鉴别能力,任凭欺世盗名之辈混淆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九)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言中国之西高东低也!汉诗歌中,每多风物,皆缘中华之世事.世事之渊深,博学如六一居士,亦有"夜半钟声到客船&quo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十)

    3.关于"<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