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5.25【2017-8-21】
#每日学论语#15.25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啊,诋毁过谁?又赞誉过谁?如果我对人有所赞誉,那肯定也是经过考校(jiào)的。夏商周三代的人之所以他们能够直道而行,都是这样的。”
【微言微感】
不要诋毁别人,或者轻易夸大其词赞誉别人,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 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曾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它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会同样地对待你。”
说话前,过三个筛子,不要乱评价别人,特别是不要诋毁一个人。
孔子能做到吗?
子贡这个人有一些毛病,书上说子贡“好方人”。孔子听说后,很不高息,语重心长对子贡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真的称得上贤良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教训别人呢
由此可知,孔老师是反感一个人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指手画脚,说长道短。
孔子自己评价别人吗?
评价。
孔子批评过子路、子贡、宰予、曾参、冉求……他的弟子,除了颜回,很少不被他骂的。他多次骂子路鲁莽,骂子贡乱批评人,骂宰予不好好学习大白天睡觉;骂曾参被父亲用棒子打都不知道跑,骂冉求不好好规劝季康子助纣为虐为他敛财。
孔子还骂过季康子,说他“八佾舞于庭”有僭越之嫌;骂过管仲,说他器量小,不知道节俭,不知礼;骂过藏文仲给乌龟盖大房子,还违规雕梁画柱。
孔子不让子贡“方人”,自己却指点江山,快意恩仇,这是为什么?
孔子批评弟子,是为了磨砺他们,用心良苦,不得不说。玉不琢,不成器。做老师的,看到弟子的问题不指出来,不帮助改正,就是失职。
孔子批评季康子、藏文仲、管仲等人,不是在公开场所,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和自己的弟子,在一起探讨,而且,对每一个人的评价都是有理有据有节的,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孔子对别人的评价,肯定有主观成分,但是批评或者赞美,总是事实其实的。比如对管仲的评价,对他的生活奢靡,铺张浪费,有直言不讳的嘲讽,但是对他协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避免战争和纷争,还是给予很高评价。
孔子多次夸奖晏婴,但是晏婴对孔子并不友好,这又有什么关系?孔子看到的是晏婴的大仁大义大德,而不是对自己的态度是否友好
如果按照苏格拉底的三个筛子来衡量孔子对别人的毁誉,孔子还是完全符合的。表扬或者批评,一定实事求是,一定是善意的,一定是重要的。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是友好相处的基础。爱他就去鼓励他,鼓励他但是不要捧杀他;爱他就去监督他,良师益友重在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