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李军:“有为”和“无为”
从楚拉山口出来就到达了林芝。
这是我第三次来林芝了,很巧的是这三次林芝都是住同一家酒店。
到了林芝大伙一起选了一家当地排名第一的店吃了石锅鸡。
离开林芝我们驱车前往雍布拉康,雍布拉康也是第二次来了 。
雍布拉康据传说建于公元前二世纪,那个晕头晕脑就做了吐蕃第一代藏王的聂赤赞普,除了成为“脖子作宝座的英王”外,还得到了这座特意为他而建的三层“红柳香莎宫”。
这故事其实听着挺耳熟,俗点儿说就跟听到谁谁忽然间中大奖,一下子就奔有房有车的“高级阶段”的故事似的,宫殿二层墙壁的壁画上还绘有这段传奇故事,让我一类的后人为之景仰不已。
由此,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
不过,即使英明神武如松赞干布,也不敢忘了雅砻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不时还回来居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
雍布拉康还有一神奇之处,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赞普皆以雍仲笨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期。
传说有一日天降“神物”于雍布拉康的顶上,内有经书、法器和咒语若干,可是当时谁也不识这些东西的奇妙,只知是些好东西,于是将之供奉起来,还取了一名叫“宁波桑哇”,意思是秘室。
直到后来许多年以后,才有后人识出密室中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珍贵经卷,方悟出其实印度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早就进入了西藏了,只是因当时地上的本教势力太盛,才只好先“空投”,再“埋伏”,以待后日。
该宫殿随之成为印度佛教圣地,也由此变成了一佛殿,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为许多“伏藏”的发现和埋藏之地。
以上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不过我的理解就是三层意思:
这是本教的发源地,在没有统一高原之前历代吐蕃王居住的宫殿,松赞干布统一了高原之后才迁宫至拉萨。
与文成公主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第一年也居住于此。
雍布拉康是从苯教转换成佛教的重要场所,因为很早就有重要佛法经典就藏在此地的密室之中,佛教一直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期的最佳人选,将佛教在藏地发扬光大,最后这个人就是统一整个高原的松赞干布。
夜宿与雍布拉康的民宿。因为下雨就没有参观雍布拉康,这是第二次与雍布拉康擦身而过 。
离开雍布拉康我们就将行驶500多公里经卡久寺穿越洛扎峡谷途径普莫雍错前往康马县。
第一次去卡久寺是今年2月份,从拉萨出发,在卡久寺住了三天,目的是拍摄棕尾虹稚。
这次是从雍布拉康出发到卡久寺,不过我已经不是为了拍摄而来,而是就想静静和卡久寺待一会儿,看云卷云舒, 思世间百态。
卡久寺是公元七世纪莲花生大师闭关7年之久的有名的修行之地,也是后来朗开宁布等众多高僧圣人传承教法的神奇朝佛之地,共有一百多座修行洞。
卡久寺四周群山郁郁葱葱,原始森林植被丰富,远看卡久寺如同空中楼阁。
置身于卡久寺,四周忽而云雾升腾、云海涌波,忽而又云开雾散晴空方里,漫步其间就如同神仙漫步云海,时而享受着天降甘霖,时而又沐浴着明媚阳光,彩云、彩虹也经常相伴随行。
卡久寺寺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岩石像胜乐金刚腾飞天空,从岩石的缝隙中流下清泉,因此得名“卡久寺”。“卡“在藏语中是指岩石或城堡,这里指岩石。“久”在藏语中是指水。
另一种说法是:如白色水晶堆积的雪山,向四方流下如牛奶般的八股甘泉,直流下到“卡”钦天母之山,因此得名卡久。
相传莲花生大师为普度众生,让佛法与世长存,在卡久修行法洞周围埋藏了许多珍贵佛教经典遗教及稀世珍宝,还亲自修建并加持佛塔。
离开卡久寺走盘山道下山,进入洛扎峡谷,顺着奔腾不息的河流一路向前,来到一片浩瀚的湖边- 普姆雍措。
看普姆雍措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清澈安静,雪山围绕着的普姆雍措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还有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库拉岗日。这里游客稀少,就少了其他景点的那种喧嚣,在这里可以放空自己静静的看着湖发呆。
普姆雍措海拔5000多米,海拔较高,今年2月来的时候,这里的湖面全部都已经结冰,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每年的2月2日,附近村庄的牧民将成群的牛羊,从结冰的湖面上赶到,湖对岸放牧吃草,这也是这里最壮观的景象,藏民还喜欢带着干粮行装围着普姆雍措转湖祈福。
这500公里中很多弯道都很急,而且很多的疾驶的大车迎面而来,豹哥都用不易察觉的方式轻松处理, 我很好奇是如何做到的?
豹哥说他很多的处理都是自然本能反应,人车合一。
不过这些都是几十年来无数次的驾驶经验的积累,这不是看几本书 就能学会的。
听着豹哥娓娓道来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无为"就是啥也不做,恰恰相反要达到"无为"的状态,需要平时刻苦自律,一丝不苟刻意练习的"有为",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无需任何停顿思索,自然 反应的"无为"。
"无为"是一种境界,是和当下环境做出最恰当反应,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失衡,所以"无为"是达到"中庸"唯一正确 方法。
一路聊天一路思考,不知不觉就到了海拔4300米的康马县康马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