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9.25【2017-12-3】
#每日学论语#19.25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太谦恭了,仲尼怎么能胜于您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聪明,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愚笨,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老师的高不可及,就好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老师如果做了诸侯或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老师活着的时候受人尊崇,去世了令人哀痛。我又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微言微感】
子贡批评陈子禽,大义凛然:“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小伙子,不要乱说话,这样说是很没有智慧的,甚至是愚蠢的。
我猜想:陈子禽应该是子贡的弟子,或者是下属,或者是粉丝,反正对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子贡应该是五体投地地崇拜。
子贡能和孔子比较吗?
子贡对老师的认识和崇拜是,与日俱增,螺旋上升的。
最初,都说有一个很厉害的孔夫子,博闻多才,无所不知,彬彬有礼,道德高尚。第一年,子贡觉得老师也就那样,甚至有些时候还有一些迂腐;第二年,子贡觉得老师还不错,有些时候和自己的想法很贴近,还挺谈得来;第三年,子贡越来越觉得老师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法复制,更无法超越。
有一些像小孩子,童年觉得爸爸高大威猛,无所不能;少年觉得老爸也就那样,有些时候甚至有些窝窝囊囊;青年对父亲不屑一顾,甚至有些嗤之以鼻;到了中年,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回去问问老头儿吧,他还是见多识广。
我对父亲的记忆,一是78年发洪水,到处沟满河平,当街的水已经齐腰深浅,从生产队牛屋回家,父亲把我和弟弟一起抱在怀里,那臂膀是健壮有力的,那时候对父亲顶礼膜拜,感觉再大的事情,只要父亲在,就不是问题。
后来,87年我考上师范那年。六月,我年仅四十岁的大姐病逝;十月,我年富力强的二哥去世。国庆放假回家,我看到父亲时候,突然认不出来了——满眼血丝,满头白发,两眼发呆,步履维艰。父亲也有摔倒失魂落魄的时候。
95年,我调任舞钢市二小校长,父亲在我哪里住了一些日子,听说我要到新岗位,晚饭后,父亲语重心长送我三个字:稳、准、狠。他最担心的是我太善良,遇事心硬不起来,那样一所乱极了的学校,必须有铁腕手段。父亲目不识丁,一辈子没有走出村子,他的从政智慧从何而来,我不得而知。但是,24年校长,我谨遵父命,大家都说我少年老成,有大局观念,有担当意识。
前一段,母亲病床前,三兄弟说家常。一致认为,虽然父亲去世二十年了,他的精打细算,长兄风范(父亲是家族的大哥),包括在家族的地位,我们兄弟很难超越。
当然,我的父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自然没有办法和孔圣人相提并论。
子贡看孔子,包括子路看孔子,都是有一个越了解越敬拜,越深入越谦卑的过程。
无知者无畏。这个世界,很多人豪无厘头的超级自信。看两本成功学的书,就感觉自己马上要赶超马云、马化腾了;取得一些华而不实的荣誉,就感觉自己该成为“专家”“精英”“巨匠”“大师”了。
好在子贡很冷静。他清清楚楚自己和老师的差距。他只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而老师却是一个大智慧的圣人。
孔子之后再无孔子。
有若貌似孔子,而且才华横溢,曾经被师兄弟推举,替代孔子的位置。但是,马上有若就感觉压力山大。孔门弟子哪一个是凡夫俗子?子游、子夏、子张、冉求、曾参……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有若灰溜溜下台,从此再也没有人能代替孔子的位置。儒学,一分为八,那些成熟的弟子纷纷自成一派,有的成为法家的启蒙,有的影响了墨家的发展,有的成为君王的老师。
子贡夸孔夫子,说他如果有一片天地,必然是“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这一点还真不用怀疑。孔子在鲁国主政的时候,不是已经露过一小手了吗?
鲁定公9年,孔子在中都为宰。一年时间,他“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后来,孔子升任鲁国小司空和大司寇。《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贾不豫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
鲁定公把孔子调回鲁都曲阜任司寇,孔子准备离开汶上到曲阜上任时,中都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人们恋恋不舍,含泪与孔子道别。
所以,孔子的治国之道,缺的就是一块儿“试验田”和一段稳定的时间。如果用“礼”和“信”来教化民众,如果用“仁”和“德”来引导百姓,招呼一声,万方百姓就会投奔而来,振臂一呼,就会应者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