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访谈】杏坛耕耘三十载,春风化雨师者心
编者按:转眼间,我已踏出校门步入社会已经十多年,尽管没有太大的出息,但我的校园生活、我的老师始终在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微湖尖尖荷”公众号特推出【教师访谈】系列文章,以此向师者致敬,向默默耕耘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致敬!
赶在秋季开学之前,我满怀激动地回到了位于微山县鲁桥镇的高中母校——微山县第三中学。这也是时隔七年后的再相见。尽管当年的高考成绩不甚理想,但高中三年的学习始终滋养着我的成长。我的小姑夫杨国庆就在微山三中任教,他是我走上写作之路的启蒙老师,常年鼓励鞭策着我。得知小姑夫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耕耘了31年,此行的一大目的就是想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他的教学故事。
在三十多年的从教路上,杨老师从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到从容坚守收获颇丰。他曾先后获得济宁市优秀教师、市论文评选一等奖、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县高考语文教学成绩先进个人、团县委优秀青年工作者等殊荣,并在《金榜》、《学习方法报》、《考试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还曾参与编写了《高频考典》、《高考金钥匙》等高考类丛书。见到杨老师时,他正在家里准备开学事宜。虽然距离秋季开学还有几天,但他已经开始了准备。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只为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和状态。在我的百般恳请下,他接受了我的采写。工作间歇,我俩促膝长谈。伴着窗外的绵绵秋雨,杨老师思绪万千,娓娓道来。
湖区育初心
1990年,二十出头的他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老家微山县南阳镇的一名老师。说起从教,他告诉我,最初也有过一些挣扎。他祖上从医,本来想承袭祖业,但后来只考上了师范学校。若要坚持走从医之路,那还要再辗转一年。左思右想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择了师范。就这样,理想中的医生变成了现实中的教师。
在南阳镇湖区任教期间,由于当时师资有限,他几乎成了学校里的全科老师。回忆起九十年代的湖区教学环境,他说,那时候的湖区比较贫穷,生活条件极为有限,教学设施也比较简陋,教育理念也相对滞后。“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并未完全被湖区群众接受认可,不少适龄的儿童还没有上学。当时的学校与当地百姓比邻而居,家访是时常而便捷的。
回顾在王楼任教的三年时光,他感触颇深的便是当时学生纯真的心灵与对知识渴求,以及家长对于老师的尊重和爱戴。当时听老乡说的最多的就是“俺孩子您该管的管,该揍的揍,别有顾虑,孩子做的不到的地方,俺给您赔不是……”他说,湖区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不好好学习就要回家务农、捕鱼。那帮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愤图强比学赶超。望着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他被深深地触动了,让他从最初不情愿的从教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付出,再到倍感重任在肩......就这样,一份份特殊的情感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他的师者心。
为了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1993年到1995年,杨老师积极进取考到教育学院脱产深造,并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回来后,他调到了离家不远的“微山县南阳镇第二中学”工作,教起了政治课,两年的政治教学让他收获颇丰,学科成绩曾一度位列全县榜首。在此期间,杨国庆老师又利用业余时间函授了中文专科、自修了中文本科。
1997年,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杨老师又被调到了“微山县南阳镇第一中学”工作,从此专心代起了语文课。谈及从小学到初中、从潜心深造到函授自学一步步走来,杨老师告诉我,这都源于积聚内心的那股劲与那份情。湖区太需要好的教育了,同时教育也承载了湖区一代代人的希望。唯有让湖区的孩子在学习中扬帆起航,才能一点点改变现状乃至改变命运。说起师生情,杨老师回忆起了一件往事:有一次他流鼻血不止,在医院查,医生说是鼻衄。班里的同学得知老师的情况后,从家里打听到了一个偏方,说吃芦根的治疗效果好,于是几个同学就趁放学后偷偷跑到地里挖芦根......讲完此事,杨老师的眼眶潮润,他说,这是一种炙热的情感反馈,这种反馈让他感觉一切努力都值得,觉得当初选择从教是非常正确的!
语文寄长情
从1997年至今,杨老师已经代了整整24年的语文课,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多年来语文早已成了生活里的陪伴与寄托。在杨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和教案,由此不难看出他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与钟情。
说起语文的魅力和重要性,杨老师说,语文首先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其他学科的一个基础保障。若是没有语文,其他学科都会很难甚至没有办法开展,语文就是我们学习路上的一双腿。其次是人文情怀,这门学科是华夏文明的伟大结晶,始终延续并蕴藏着各种精神和力量,是我们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和支柱,同样也是我们漫步人生路的一个重要向导。再就是语文的影响力,从我们的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要用到语文,根本离不开语文。这门学科会从各个方面影响你,潜移默化,受益无穷。
说起印象较深的课文,杨老师首先说到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说,文章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又沧桑,浓缩了人世的种种无常。双腿瘫痪的作者在一座古园中生活了十五年,用心感知生活与生命,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凝结了作者的血与泪,都暗藏着意志和决心。文章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在打动人的同时,化作一种无形的东西植入人心,进而鼓舞我们,并激励我们。随后,杨老师又讲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说文中的两句话令他时刻铭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这两句话是我们面对磨难、攻克磨难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行走于坎坷跌宕路途的勇气和意志。语文是非常有营养的,课文也是有温度和亮度的,它暗示你的东西远远要比直接告诉你的多很多。
对于语文的理解,杨老师告诉我,语文不仅仅集中于有形的课本,也存在于无形的生活中。有些没有上过学的人在言谈举止上也很有水平。他们可能就是受无形语文的滋养。比如听广播看电影,亦或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当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语文无处不在,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真的是难以想象难以估量的。
当被问起反反复复教了24年的语文课,其间有没有过乏味?杨老师坦然地笑了。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正是我们文化的载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康庄大道,道路开阔且永无止境,叫人越走越渴盼前方的风景,越走越感觉情感的绵长......
三中筑梦想
2001年,微山县面向全县招考高中教师,杨老师闻讯报名,并顺利考上,分到了微山县第三中学,就此开始了他的高中教学生涯。说到高中,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这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个关键阶段。当一名高中老师的责任重大,压力也同样很大。但出于心中的热爱,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可以忽略不计。
微山县第三中学是全县高中第一所省规范化学校,也是迄今济宁市唯一一所农村高中。建校近60年来,微山三中先后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名牌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已有500多人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40多人侨居海外,有40多人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任教,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微山三中又积极探索出了切合学校实际的“多元化办学”和“分层教学”的路子,为程度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才之路。
杨老师在高中陆续代了十多年的班主任,肩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谈及当班主任,杨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感慨万千地告诉我,累并快乐着,学生回馈给他的东西也挺多。紧接着,杨老师向我讲述起了他曾经代过的两位学生:
有一个家在南阳镇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开大船。由于该生周末无法回家,于是经常跑到鲁桥镇街里游玩,渐渐地迷恋上了游戏且不能自拔,以至经常无故旷课。为此,杨老师就经常到街里的各个游艺厅、网吧寻找该生。杨老师时常挽着该生的胳膊走一路、聊一路、劝一路,并积极与该生的父母联系,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该生最终安心地走回了课堂,在后来的高考中,该生以506分的成绩考入了荷泽师范学院。
还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保持班级前十名。该生家境贫寒,母亲又患有疾病,该生一度意志消沉,想辍学。杨老师首先给该生分析了他的处境与未来,肯定该生的品质及成绩,让该生做了语文课代表,并向学校申请,减免了学费。之后,杨老师始终关心关注着该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为其排忧解难。该生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终考上了烟台师范学院。在当年的毕业典礼上,该生热泪盈眶地说,“没有杨老师就没有我的成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回顾在微山三中奋斗的这二十年,杨老师有些激动地告诉我,这二十年也是三中人积蓄力量、延续力量的二十年。二十年间,三中经历了从兴到衰,再到重新崛起。如今,在以仲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地英明引领下,勤奋的三中人再次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杨老师感触颇深地说,在三中有许许多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他们始终坚守于脚下的热土,以托起莘莘学子的梦想为己任,以铸就三中的辉煌为幸福,耕耘于三中、追求于三中、执着于三中,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微山三中的校外有无垠的耕地,几十年来,肥沃的土地上收获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养育着这一方百姓。望着三中,我忽然感到,三中不也是一方沃土,一方精神的沃土,无数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坚守耕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国之栋梁。毋庸置疑,这群忘我的奋斗者,便是三中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