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与襄阳本是于同根生,共属于南襄盆地,为何分而治之?

南阳与襄阳从地理形态上看同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南襄盆地中,从历史上来说,自楚国到两汉期间一千多年里就混为一体,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都十分相似,应该属于同根生,却为何在后来分属于河南、湖北两个省管理?

南襄盆地位于我国腹心地带,是中华大地上一块少有的富地

南襄盆地又称南阳盆地,是我国中部心脏地带的一个小盆地,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之间,主要包括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北部地区,面积36635平方公里。南襄盆地群山拱卫,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东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江汉盆地相连。

南襄盆地东到上海一千余公里,南到广州一千一百余公里,北到呼和浩特一千一百余公里,西到兰州一千余公里,妥妥的是中国的腹心地带。而且从南襄盆地向东北连接郑州,向西北连接西安,东南连接武汉、西南连接重庆。郑万高铁、宁西高铁、呼南高铁、汉西高铁在这里交汇。白河、沙河、唐河等河流遍布,汉江从这里流到长江,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好似心脏的大动脉。

南襄盆地又位于我国第三台阶与第二台阶交汇处,北有秦岭、伏牛山挡住了北方的风沙寒流,南有大巴山隔离了南方的炎热潮湿。同时又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河流众多,水资十分丰富,丹江口是南水北调的渠首地。南襄盆地自然灾害较少,无沙尘暴、洪涝、台风、酷热、严寒、缺水等威胁,真是中华的一块少有的富地。

南襄盆地自楚国开始到两汉时期就是一个行政整体,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之一

南襄盆地很早就有人类繁衍生存,南召猿人在四五十万年前就在这里活动,五六千年前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尧帝在丹阳战胜南蛮,舜帝封其子曾于南阳,夏禹曾建都于邓州。西周时这里属于荊州,被称为“周土”,曾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诸侯国。

楚人原是商朝的一个部落,活动于汉水流于的巴山之间,后来臣服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成王时封楚人首领熊绎于丹阳(位于丹江河谷),熊绎在丹阳建立楚国。后来楚国兴旺发达,向四周扩张,灭掉了南襄盆地内的申、吕等诸国,占领了南襄盆地,后来南襄盆地就成为楚国的政治核心地带,是楚国问鼎中原的桥头堡。

秦国占领楚国的丹阳后,设立南阳郡,之所以叫南阳,是因为宛城在东周的故都洛阳以南,同时南阳又位于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正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故而叫南阳郡,郡所设在宛城。

当时的南阳郡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以东的全部地区。即现今河南省南阳市,还有鲁山、叶县、舞阳、舞钢、嵩县、卢氏、栾川的一部分和湖北枣阳市,襄阳市的襄州区、樊城区,老河口市以及随州一带。西汉南阳郡领36县,东汉领37县。

在春秋战国时期,南襄盆地的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将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迁到这里,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西汉南阳郡的经济更为发达,特别是手工业和治铁,朝廷在这里设工官和铁官进行专门管理。东汉时由于南阳是刘秀的故乡,被称为“帝乡”,封为“南都”,人口达到240万,是全国人口第一大郡。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为加强襄阳的军事防御,抵抗孙权和刘备,成立了襄阳郡,管辖区域为南郡边县北部的五个县南阳郡的3个县(山都、邓城、鄾县),从此南阳和襄阳分了家。

由于南襄盆地位于“方城夏道”和“随枣走廊”之间,是中原通往江南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后来襄阳多次发生战争,成为南方政权抵抗北方政权的桥头堡,特别是在元灭南宋时,襄阳孤城守了十几年。

因为南襄盆地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所以无论南北双方谁全部占领谁就会十分有利,北方完全占领可以直下长江进入江南,南方完全占领可以象楚国一样攻则问鼎中原,守则封锁方城夏道。因此自曹操以后,统治者就将南襄盆地分而治之,南阳和襄阳分属两家,后来便演变成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两个直辖市。

南阳和襄阳是南襄盆地上的两颗明珠,两地的风土人情都十分相同,经济文化也十分相近

在南襄盆地上有两个叫“阳”的城市,一个就是北部的南阳,一个就是南部的襄阳。南阳最早称宛城,是楚国时建城,位于白河岸边。白河是南阳盆地的一条大河,发源于伏牛山,向南在襄阳附近流入汉江。南阳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城市,经济十分发达,两汉时是五大都会,隋唐时又是水陆码头,明清虽然有所降低,但也是内陆历史文化名城。

襄阳位于汉江的南岸,襄水的北岸,故称为襄阳,西汉时设立襄阳县,隋唐时襄阳一度叫襄州,王莽还曾改名“相阳”,李自成时又曾叫“襄京”。

在汉江的北岸还有一座樊城,和襄阳对面而建,樊城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为周宣王时所建。因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仲山甫在朝中当卿士(相当于宰相),被封于樊地,建立樊国,所以被称为樊城。

襄阳和樊城隔汉江相望,是座姊妹城,历史上北方政权总是先占领樊城,再攻打襄阳。而南方政权也是据襄阳而攻打樊城,进而谋取中原。1950年襄阳和樊城合并称为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又改为襄阳市。

由于南阳和襄阳同在一个盆地中,共同一块平原,所以两个城市的地理、人文、环境十分相同。这里既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长江文化的碰撞区,所以既有中原文化,又有江南文化。两地既种稻米,又种小麦,馒头、米饭、面条等南北饭食都有。两地的风土人情也几乎一样,南阳话和襄阳话差不多。两地的传统戏剧都是越调,演出的剧目大部分是三国剧,《诸葛亮吊孝》最受两地人的欢迎。

在古代,因大别山的阻挡,从中原到江南必走南襄盆地,因此“南船北马”也在这里充分显示,从北方骑马过方城夏道来到南襄盆地,在樊城下马乘船沿汉江进入江南。南方则乘船沿汉江北上,到樊城换马再进中原。另一路是直接沿随枣走廊到武汉。

因此这里成为南北重要的物资交流地,特别是秦始皇南征开凿了湘江与漓江之间的灵渠后,沿汉水坐船可以直达广州,这样北接长安洛阳两京,南到广州、交趾,成南北的大通道,所以南阳和襄阳的经济一度非常繁荣。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期,江南被占领十几年,京杭大运河被切断,清政府就主要靠汉江、湘江、珠江这条水路将江南物资运到北京,保卫清廷的财政收入。

两地本该携手合作,共创辉煌未来,可一个诸葛亮躬耕地导致两地争执不断

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成为中国人智者的化身,因诸葛亮太出名了,导致两地之间开始相争。而诸葛亮给现代人弄了一个疑案,写了一篇《出师表》,说自己“匹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话说明了自己是南阳人。还有一篇《隆中对》,表明刘备三顾茅芦是在隆中。

但是现在襄阳却有个叫隆中的地名,南阳有个卧龙岗,于两地都说自己是诸葛亮当年的躬耕地。但是鉴于诸葛亮已经死了快一千八百年,后来的地名又不断的变换,所以谁家也说服不了谁,都说自己是正宗。

秦汉时的南阳郡包含着南阳、襄阳两市,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是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设襄阳郡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换早已物是人非。而且在东晋、南宋两个国家南北大分裂时期,南阳多次属北朝,襄阳历来属于南朝,那时候南朝的文人墨客凭吊诸葛亮只能去襄阳,留下很多痕迹。现在的襄阳隆中和南阳卧龙岗的文物建筑又多出自于明清,因此谁也说不清真假。即使那么多人写论证文章,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已不管它们谁真谁假了。

其实现在南阳和襄阳应该抛开诸葛亮争执,携手共进,共同开发三国旅游资源。南阳是河南省的第一人口大市,襄阳又是湖北省最大的地级市,南襄盆地无论是农业、矿藏、旅游、生态等资源很丰富,在郑万、呼南、蒙华、宁西、汉西高铁修通后,加上原来的焦柳、襄渝铁路,这里将是一个新铁路枢纽,未来合作的潜力非常强大。南阳和襄阳本是同根生,应该共同打造南襄盆地经济区,共同发展经济,成为我国中部经济合作发展的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