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2

一、治耳鸣秘方(2首)
1.1益气通窍汤
【来源】洗基岩,《广西中医药》(2)1989年
【组成】黄芪、党参各20克,炙甘草、当归、白术各10克,升麻、通草各8克,橘皮、柴胡各6克,节菖蒲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半小时服。5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功用】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活血通窍。
【主治】耳鸣。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减,如气血亏虚型,加熟地20克,党参、黄芪增至30克;肾元亏损型,加枸杞子15克,菟丝子12克;肾阳虚衰明显加补骨脂8克,巴戟天10克;肝胆火旺型,加龙胆草10克,栀子8克;瘀血阻滞型,加五灵脂9克,丹参10克,赤芍6克。
【疗效】治疗30例,结果临床治愈23例,显效2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1.2耳鸣丸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煅磁石粉120克,煅龙骨粉、煅牡蛎、山萸肉、泽泻、车前子、沙参、黄芪、胡芦巴、茯苓、制龟板各60克,制鳖甲、山药、熟地、玉竹各120克,丹皮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备用。每次服50丸。饭前用盐开水送服,每日服2次。须戒恼怒。如服后有效,可继续照方配制常服至愈止。
【功用】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
【方解】肝肾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不足则发生耳鸣。耳鸣原因非一,如因肾虚所致者,故方用熟地滋肾填精、聪耳明目;佐以山萸肉安五脏、通九窍、秘气固精;山药益肾强阴,主治虚损劳伤;茯苓宁心益气、补脾助阳;丹皮泻血中伏火;泽泻泻肾中伏火、聪耳明目;加龙牡益肾养肝、固精止脱;龟板、鳖甲补心益肾、滋阴平肝;黄芪温三焦、补脾胃、大补元气;沙参补肺气、养肝阴、兼益脾肾;胡芦巴暖丹田、壮元阳、引火归元;磁石滋肾水、益精气、通耳明目;玉竹配参芪治一切不足之证;车前子强阴益精、泻膀胱湿热,利小便而不走气。诸药协同,共奏滋肾补肝、益气养血、育阴潜阳之功。且丸剂常服,必日见其功。
【主治】耳内经常如蝉叫虫鸣,昼夜不休,经年不愈。或更兼头目眩晕,或血压偏高,或睡眠不安。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1剂见效,最多3剂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笔者临床验证3例,连服3剂,均获痊愈。
二、治内耳性眩晕秘方(10首)
2.1眩晕片
【来源】蔡友敬,《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天麻10克,双钩藤、泽泻、生石决明(先煎)各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4克。
【用法】用法有二。一为汤剂量:以上8味,用清水3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2碗时,再纳入诸药(除双钩藤外),煎至1碗时,再下双钩藤,煎至沸后1分钟后取汁,水煎两次,两汁混匀,日分2次服用。二为片剂量及制用法:上药用10倍或加倍剂量。先将泽泻研成细末,过筛,其余药煎汤浓缩(水煎3次取汁),然后拌入泽泻粉,压成片剂,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23克,每次服6~8片,日服3次,开水送下。
【功用】熄风解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方解】本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为主,重用钩藤、石决明而成。方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熄风止痉、健脾化痰之功;泽泻汤乃仲景名方,专为痰饮眩晕而设,尤在泾言:“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钩藤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围血管,具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和内耳迷路积水有解除作用。泽泻可增大尿量,减轻内耳迷路积水,调节其内部平衡。因此,诸药合用,能使疗效倍增。

【主治】内耳性眩晕和高血压性眩晕。二者均有眩晕、耳鸣,泛泛欲吐,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减】凡痰饮上冒清阳,热象不显之眩晕,本方颇为适宜。若热象明显者,则加黄芩10克;偏湿者,加薏苡仁30克;偏风者,加僵蚕10克。随证施治,疗效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明显疗效。
2.2五味止眩汤
【来源】干祖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淮山药、五味子、酸枣仁、桂圆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填精益髓,滋养清窍。
【方解】眩晕乃“风动”之象,即肝风内动,阴不潜阳所致。方中药味虽少,但主以酸、甘,生津养液,并以桂圆肉益精填髓;当归、山药、五味子、酸枣仁镇静安神,润养清窍。合之则具有填精益髓、滋养清窍之功,对“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篇》)之耳源性眩晕,证药合拍,收益者颇多,堪称治耳源性眩晕之灵丹妙方。
【主治】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眩地转,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且时有反复发作。
【疗效】临床使用40余年,受益者颇多。
【附记】凡兼高血压症及上呼吸道有感染者,尤其咳嗽,应禁用本方。笔者临床验证多例,连服15剂左右即可见效,对其他顽固性眩晕者,亦可应用,效佳。
2.3吴苓汤
【来源】陈镜开,《千家妙方·下》
【组成】吴茱萸10~30克,党参15克,羌活3克,大枣、茯苓、桂枝各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虚温中,健脾渗湿,祛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中之吴茱萸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前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后者有健脾渗湿化痰饮之力。两方合用即成“吴苓汤”,共奏补虚温中、健脾渗湿、祛痰之功。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屡用卓效,一般服药1~3剂即愈。
【附记】本方不仅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效佳,而且用治幽门梗阻(属机能性的)、溃疡病、高血压病、神经功能性头痛、肠道蛔虫、急性肠胃炎等因中焦虚寒痰饮所致的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2.4止眩除晕汤
【来源】王忠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半夏12克,车前子(包煎)、牡蛎(先煎)各30克,桂枝、泽兰、陈皮各15克,川牛膝、生姜各12克,白术20克,丹参、茯苓各24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化痰,利湿,祛瘀。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生姜化痰止呕;茯苓、白术、车前子健脾化湿利水;泽兰、丹参、桂枝、琥珀、牛膝不仅活血祛瘀,改善耳窝血循环,更兼利水消肿,改善和调节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配牡蛎以镇静、降逆。综观全方,本方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促进体液循环、利尿镇静均有一定的作用。
【主治】耳源性眩晕。
【加减】呕吐频繁,重用生姜,加代赭石;面色苍白,汗出无力,加人参、黄芪。
【疗效】治疗64例,均获痊愈,平均服药5~6剂。
2.5紫灵汤
【来源】赵芬,《名医名方录》第三辑
【组成】紫石英、灵磁石各40克(先煎),菊花、蝉蜕、甘草各15克,枸杞子、菟丝子、山药、党参、茯苓各15克,谷麦芽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紫石英、磁石先煎半小时,再入余药同煎。水煎两次,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平肝潜阳,益气健脾。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凡眩晕为主症者均可用之,不必限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效佳,疗效可信。
2.6加味定风化痰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天麻、钩藤、菊花、白芍、炒白术、淮山药、制半夏、茯苓、五味子各10克,泽泻30克,三七粉4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连服10剂为1疗程。
【功用】定风化痰,健脾祛湿。
【主治】内耳眩晕病(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
【加减】若耳鸣,口苦甚,加龙胆草,蝉蜕各6克,枸杞子10克;恶心呕吐频作,加代赭石30克(先煎),竹茹10克;脘痞纳呆,加藿香10克,白豆蔻6克(后下),薏苡仁30克;夜寐不安,加炒酸枣仁30克,远志10克,夜交藤40克。
【疗效】屡用效佳。1疗程结束后,多能临床治愈。
【附记】本方系由定风化痰汤加泽泻、三七粉而成。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7定眩汤
【来源】吕同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台党参30克,白术、白芍各24克,泽泻15克,云茯苓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柴胡12克,半夏、代赭石(先煎)各15克,荷叶15~30克,牡蛎、龙骨各30克(均先煎),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健脾祛湿,降逆止眩。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证属气血虚弱,痰浊上逆,升降失常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
【附记】临证应用,可随病、随证加减。若加减得宜,证药合拍,疗效颇佳。
2.8清泄肝胆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栀子各9克,蔓荆子12克,苍耳子9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泄肝胆。
【方解】方用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清肝胆而泄火热;半夏、竹茹清除痰热而和胃;青皮、枳壳(实)下气降火而除痰热;大青叶清热解毒,以消内耳之炎症。
【主治】内耳性眩晕。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本方已为印老“抓主症”的常用方,凡病见头目眩晕,羞明不敢睁眼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但须注意慎勿加入重镇潜阳之药。
2.9晕得宁汤
【来源】毛如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代赭石30克(先煎),夏枯草、姜半夏、猪苓、钩藤(后入)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化痰泄浊。
【方解】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故本病治宜平肝熄风、化痰泄浊。方中代赭石、夏枯草,钩藤平肝熄风;姜半夏化痰止呕;又因水为痰之源,故佐猪苓利水;代赭石配半夏加强了降逆止呕作用。
【主治】耳源性眩晕。
【疗效】治疗28例,基本治愈23例,好转5例。一般服3剂后即见效。
2.10天香汤
【来源】刘少林,《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天麻10克,青藤香20克,柴胡10克,当归、丹参、白芍各12克,枳实4克,白芷2克,石菖蒲10克,鸡血藤25克,马兰30克,白术20克,茯苓、砂仁各10克,木瓜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前吞服。煎药方法:一次性掺水煎功效95%,二次掺水煎功效60%,三次掺水煎功效40%。因此,煎药一次掺足水,服用3次,功效最佳。
【功用】调和肝胃,平肝熄风,祛瘀开窍,养血理气,通络祛湿。
 【主治】眩晕症,头晕头痛,眩晕眼花,心烦耳鸣,失眠多梦,恶心呕吐,软弱无力,气血虚弱(美尼尔氏综合征)。
【加减】眩晕以天香汤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型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夜交藤25克;气血亏虚型加黄芪15克,首乌15克;肾精不足型加菟丝子20克,骨碎补10克;痰浊中阻型加远志12克,清半夏6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三、治耳聋秘方(3首)
3.1通窍益气汤
【来源】潘焕鹤,《江苏中医》(7)1988年
【组成】蔓荆子、软柴胡、大川芎各10克,粉葛根、黄芪、丹参各30克,桃仁泥、红花、赤芍各10克,青葱管5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超过1个月症状未见改善为无效。
【功用】升阳通窍,益气活血。
【方解】本病与劳累、忧虑、情绪紧张有关,且清阳之气每有不足,所谓“下滞上竭”,耳之脉道遏闭、气道闭塞,则血亦随之而滞,故耳无所闻。治宜升发清阳、化瘀通窍,佐以益气以助通窍之力。方中以蔓荆子、葛根、柴胡升发清阳;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升阳;青葱管引诸药通耳窍之闭。诸药协同,共奏升阳通窍,益气活血之功,药证合拍,故收效较好。
【主治】突发性耳聋。
【加减】头晕胀痛,属肝火偏亢者,加龙胆草、细生地、石决明、焦山栀;头昏乏力,视物不清,属气血不足者,加党参、白术、枸杞子等。
【疗效】治疗34例,治疗1周症状消失者15例,2周症状消失者12例,1个月症状消失者4例,症状减轻者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
3.2化瘀复聪汤
【来源】张青,《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参30克,赤芍、当归、三棱、郁金各12克,川芎、石菖蒲各15克,香附、地龙、路路通各9克,葛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行气通窍,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川芎、赤芍、当归、三棱活血化瘀;香附、郁金、行气通脉;地龙、路路通疏通经络;葛根、菖蒲宣通耳窍;再配以重剂丹参活血,合方既可行血分之瘀阻,又能解气机之郁滞。本方气血兼顾,重在化瘀,使耳脉得以灌注,耳聋复聪。
【主治】突发性耳聋。
【疗效】治疗25例,治愈(听力恢复正常范围或与健侧相近似,耳鸣减轻以至消失)9例;显效(听力平均提高20~30分贝或达到实用水平)4例,有效(听力提高15~19分贝以上)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3.3新麻杏石甘汤
【来源】干祖望,《中医杂志》(10)1988年
【组成】炙麻黄3克,石菖蒲、防己各6克,杏仁10克,葶苈子、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通窍。
【方解】方中炙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散邪;石菖蒲通窍;防己苦寒入肺、膀胱经,
 奏宣肺通窍之功。气机一开,上下通畅,耳聋复聪。
【主治】耳咽管阻塞(耳聋)。
【加减】症状严重者,加蝉蜕、路路通。
【疗效】治疗81例,临床治愈36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9%。服药最少5剂,最多105剂。
四、治中耳炎秘方(5首)
4.1柴胡白冬饮
【来源】贺军安,《四川中医》(5)1983年
【组成】柴胡、白芷、栀子、赤芍各15克,冬瓜仁、蒲公英各30克,泽泻20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10岁以下儿童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泻火解毒,利水通窍。
【方解】本病之起,多因内有肝胆郁火,或因胎遗热毒,外因时邪内犯,邪毒侵耳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柴胡、龙胆草清肝泻火;蒲公英、甘草、栀子清热解毒泻火;冬瓜仁、泽泻利尿泄毒;白芷、赤芍祛风凉血,通窍止痛。诸药协同,共奏泻火解毒、利水通窍之功。热去毒解,则耳疾可愈。
【主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若头胀痛者,加川芎3克,菊花12克;头晕者,加僵蚕12克,钩藤20克;口渴者,加生石膏20克;体温高者,加黄芩12克,青蒿15克;耳痒者,加地肤子30克,防风12克。
同时配用虎耳草汁滴耳,每日3次。
【疗效】治疗23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0%。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9剂。1月后复发4例,继服原方,仍然有效。
4.2泽苓汤
【来源】孙佛全,《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泽泻、茯苓各15~30克,石菖蒲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利湿祛痰,开通耳窍。
【方解】方中泽泻有利水渗湿之功,使清气上升而除头目诸疾;茯苓健脾利水;助泽泻去痰湿;石菖蒲味辛性温,辛者串通九窍,温则化痰去痰湿,能助茯苓、泽泻化痰祛浊;且石菖蒲的开窍作用可能对咽鼓膜起到扩张作用。气道得通,水湿祛除,则耳能闻五音矣。
【主治】中耳积液。
【加减】气虚,加党参、炙黄芪各15克;痰热,加黄芩10克,龙胆草5克;外感风寒,加辛夷、防风、苍耳子各10克;外感风热,加桑叶、菊花各10克。
【疗效】治疗87耳,痊愈(耳闷胀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中耳积液阴性,3个月以上未复发)60耳;显效(耳闷胀、听力减退明显好转,中耳积液阴性,1个月以上无复发)6耳;有效(诸症减退或好转)7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为90.1%。平均服药14剂。
4.3升青流气饮
 【来源】干祖望,《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大腹皮各10克,乌药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憋气和听觉障碍。四千年来中医尚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工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日多。本方系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的“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从《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脏之络附耳。木香、乌药,皆具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加减】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每天可进两剂。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用上,可以根据病情,删去几味;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加几味。服药症状消失后,可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持续服一周。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疗效卓著。
4.4吹耳散
【来源】程爵棠,《光明中医》(1)1985年
【组成】蛀竹屑粉30克,五倍子(焙焦存性)、枯矾各15克,硼砂3克,青黛9克,川黄连、轻粉,冰片各3克。
【用法】先将蛀竹屑粉、五倍子、枯矾、青黛、硼砂、黄连共研细末,再入轻粉、冰片同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同时,在吹药前,先将患耳内脓液拭净,急性用洗耳方(芙蓉叶15克,苦参9克,煎水取汁)洗耳;慢性用药棉棒,蘸氯霉素眼药水入耳腔内转动拭耳后,再取本散少许(约0.1克左右),均匀吹入患耳腔内。先洗后吹药,每日吹4~6次,证重者每2小时吹1次,10天为1疗程,未愈,停药1天,再继续如上法用药1疗程,至愈为止。
【功用】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
【方解】盖耳为清空之地,清阳交会之所,又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故耳与肾关系密切,又三焦、胆二经的经脉均经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部有病往往出现三焦、胆经的症状。《辨证录》云:“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说明本病致因虽多,但主要是由于风热湿毒之邪循少阳经上蒸,以致热郁血络,郁结不散与水衰火亢,肾气虚者,皆能为患。热郁血络则患耳红肿疼痛,熟腐肌膜则流脓,热灼鼓膜则穿孔。小儿为稚阳之体,故患此病者尤多。治宜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故方中君以蛀竹屑粉,消炎祛湿,排脓止痛,本品为民间治疗脓耳(即化脓性中耳炎)之有效单方,其消炎解毒、祛湿排脓之功颇著;臣以川黄连、青黛清热泻火解毒,且青黛尤善清肝胆之火毒,川连为近代治中耳炎的常用有效之佳品;硼砂、冰片、轻粉芳香通窍,消炎解毒,祛腐排脓;佐以五倍子、枯矾祛湿排脓,止痛敛疮。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之功。
【主治】脓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见耳内疼痛难忍,流出黄色稠脓或淡黄色稀脓汁,或听力减退,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疗效】总结用本方吹耳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50例资料,其中:急性131例中,痊愈119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慢性219例中,痊愈166例,显效3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14%。其中痊愈率为81.4%。
【附记】据临床观察,二十八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多,无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有良效。若复发,仍用之同样有效。且具有药简效捷,复发少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良方。
 方中蛀竹屑粉,即是新竹床,被虫蛀后所产的“竹粉”。即称“蛀竹屑粉”。
4.5通耳窍方
【来源】谭敬书,《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克,当归15克,红花5克,泽兰、法半夏、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瘀除痰,行气通窍。
【主治】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若肺气虚合用玉屏风散;兼脾气虚,加党参、白术;兼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兼肾阳虚者,加制附子、肉桂。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须连续服药1个月以上,同时应教会患者做外行捏鼻鼓气通窍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前后穴按摩法,早、晚坚持进行,数月不懈,其效始佳。

(0)

相关推荐

  • 【名医高效方:喘证(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9首】

    喘证,亦称气喘.<素问>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诸喘者亦属于肺."本病多发在慢性支气管炎之后,由咳嗽加重而演变发展而成.而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亦大多数发生在慢性 ...

  • 第三章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

    第三章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 第一节 眼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麦粒肿秘方(2首) 1.1解毒消肿汤 [来源]王耘松,<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芩.连翘.金银花.生地各15克,防风.川芎 ...

  • 第二章 妇科中医临床秘方

     第二章 妇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月经不调秘方(11首) 1.1柴芍调经汤 [来源]朱南孙,<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女贞子各12克,旱莲草.麦冬.地骨皮各10克,白茅根1 ...

  •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 1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 第一节 眼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麦粒肿秘方(2首) 1.1解毒消肿汤 [来源]王耘松,<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芩.连翘.金银花.生地各15克,防风.川芎.白芷. ...

  • 好多实用方子: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

    耳鼻喉科口腔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耳鸣秘方(2首) 1.1益气通窍汤 [来源]洗基岩,<广西中医药>(2)1989年 [组成]黄芪.党参各20克,炙甘草.当归.白术各10克,升麻.通草各8克 ...

  •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 1

    发表者:赵东奇 第一节 眼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麦粒肿秘方(2首) 1.1解毒消肿汤 [来源]王耘松,<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芩.连翘.金银花.生地各15克,防风.川芎.白芷.白术 ...

  • 五官科中医临床秘方2

    发表者:赵东奇 第二节 耳鼻喉科口腔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耳鸣秘方(2首) 1.1益气通窍汤 [来源]洗基岩,<广西中医药>(2)1989年 [组成]黄芪.党参各20克,炙甘草.当归.白术各 ...

  • 第三章 蒿芩清胆汤临床应用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1.化脓性中耳炎 2.外耳道湿疹(旋耳疮) 3.耳轮疼痛 4.耳鸣 5.急性额窦炎 6.鼻窦炎 7.鼻出血(鼻衄) 8.慢性咽炎 9.口腔扁平苔藓 10.复发性口腔溃疡 11.急 ...

  • 第六章 骨科病中医临床秘方

    第六章 骨科病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颈椎病秘方(5首) 1.1骨痹汤 [来源]关幼波,<名医名方录>第一辑 [组成]葛根.白芍各30克,威灵仙15克,木瓜.姜黄.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 ...

  • 第五章 男科中医临床秘方

    第五章 男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前列腺炎秘方(8首) 1.1 参前六黄汤 [来源]方药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车前子各15克,黄连.蒲黄.黄柏.黄精各10克,淮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