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桂林寄故友 | 每日好诗
重游桂林寄故友
楚乡布衣
山隐翠岚里,舟行微雨时。
新园临水渚,故友渺天陲。
来日春风暖,江南或可期。
萧统编《文选》,其诗歌部分列有“赠答”类;方回编《瀛奎律髓》,列有“寄赠”类。前者所录为“古体诗”,后者所录为律诗,属于近体。前人尝合赠答与寄赠而言之,解释说:“远而有寄,面而有赠,有寄赠则有酬答。”从题目《重游桂林寄故友》来看,这是一首“远而有寄”的诗。题中有三个要点,一个是重游其事,一个是桂林其地,一个是故友其人,至于“寄”,则是表明诗歌类型的标志,既可能是一种姿态,也可能是付诸实践的行为。
首联上句言“廿年一别后”,实际是说一别二十年,故友之意寓焉。下句“我辈复游迟”,点重游之事。“我辈”意为我等、我们,如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间亦用作第一人称单数,指自己,如李白亦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句。与斯人、斯地分别达廿年之久,则突显重游之迟。至于桂林其地,题目中已有明确标示,不必在诗句中一一点明。颔联顺着细说此地山水。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名言。作者重游桂林,当然须就山水着笔。“山隐”一联,上句言雾中之山隐,下句言雨中之舟行,同时强化了雾重之由来,盖因微雨蒙蒙之故。此二句实写,溯漓江而上,遍览两岸的山峦,时值微雨,别有一番风致。“烟雨漓江”,看起来很美,若非身临其境,则必须加以想象,才能感受美之所在。按一般思维,重游桂林,非得下功夫描摹山水景物不可。然山水风景之妙,历来是用文字难以完美传达的。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想象此地山水,不过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此联素来被人推重,然以人为之物比天然山水,其格局与神气也只能是差强人意而已。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写到桂林山水时是这样说的:“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神、仙并不存在,情、梦都是虚化的抽象名词,这几句更多情绪表达而非传神写照。话说回来,颈联“新园临水渚,故友渺天陲”,水中沙地边的园子已经翻新,而老朋友却远在天涯,音信渺无。看来,作者之意并非钟情于山水之间,而是沉浸在思虑与回忆之中。水渚还是那个水渚,旧园已经变成新园,而廿年前同游此地的友人,却音信渺茫了。自然引出打算前往江南探访故友的情绪:“来日春风暖,江南或可期。”尾联一个“或”字,表明其往访的意愿并不是那么强烈,全诗就在一种平和温厚的淡淡的怀旧氛围中结束了。相信老朋友若能读到这首诗,一定会向他发出热情的邀请吧。
这里并不适合讨论赠答诗或寄赠诗这一类型诗歌的写法,也没有试图把这首诗放在古人赠答酬唱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判断。不过,古人作诗,和体裁相比,尤重对诗歌类型的把握。蒋寅教授为胡大雷教授《文选诗研究》作序称:“诗歌类型的艺术规则要比体裁的艺术规则更为具体和严格,它直接规定了诗作的抒情方式、结构和风格特征。”这个论断,对于阅读和写作传统样式的诗歌,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