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龙眼山在梓桐结蒙
我与青溪龙砚石雕技艺传承人洪发军认识交往多年,说起青溪龙砚的历史,常常说到龙眼山。传说,明朝海瑞到威坪洞源村,发现龙眼山石头适宜雕刻砚台,派人学艺,后来制作出的砚台被海瑞命名为“青溪龙砚”。我很敬佩洪发军的技艺,但对历史传说却不敢苟同。因为,自己看到的淳安龙眼山的历史记载在梓桐源,不在威坪。洪发军作为青溪龙砚的传人,很希望史学界提供确确实实的历史记载,我也一直想解开龙砚历史之迷,很遗憾,至今未能如愿,仍然是我们俩的一个心结。
光绪《淳安县志》卷一方舆志一山川篇记载:龙眼山,在县西南七十里,石壁对裂,二眼黑如点漆,有微泉渗出。蜀阜嶴岭内有龙眼石。并附记诗:
徐尊生《龙眼山记》
淳安之西梓桐之源,有山曰龙眼,支脉自黄山来,蜿蜒夭矫数百里,至此则却顾蟠伏,若龙之俯首,下饮于溪者。溪水潴而为潭,潭上有石穴二,穴中有石膛,努圆而小,黝碧光茔,撼之微动,水泠从中出,是为龙眼。盖穴者眶而动者其睛云。天将雨,云气滃然,上薄林木,翕然变化,不可端倪,殆造物故示神功如此。夫山静物也,然其蒸而出云,则有时而动。龙动物也,然其潜而勿用,则有时而静。山静而能动,又肖其形于龙。龙动而能静,又托其似于山,以理以象,所谓动静互根者,非耶?君子之处斯世,亦犹是矣。
吕人龙《龙眼石》诗
久矣泥蟠向此申,羞将头角骇儿童。
不知巨眼谁能识,一勺寒波有卧龙。
光绪山川志基本上是按照新安江流域自上至下的顺序编列的。龙眼山前志鸠坑乳洞,龙眼山后志梓桐尹山。尹山的记载是:尹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两峰南耸,跨石如桥,倚石如人,中有石室石棋,皆天然之胜。龙眼山与尹山的方位距离相同,而徐尊生龙眼山记指出在淳安之西梓桐源。可以推测,龙眼山在尹山附近。
查明朝嘉靖《淳安县志》,卷二山镇篇分类记载山、峰、岭、岩、洞、石。其中有龙眼石记载:龙眼石,在县西七十里,石壁对裂,二眼黑如点漆,有泉出其间,如泪。这条记载与光绪县志龙眼山记载的文字基本相同。两志比较,光绪县志将龙眼石改成了龙眼山,方位将县西改成了县西南。光绪志多将威坪标为县西,梓桐源标为西南。这就与徐尊生所说的龙眼山在梓桐源一致。
吕人龙为南宋时的威坪杜川人,徐尊生为元末明初时的威坪厚屏人。光绪志龙眼山后附记蜀阜(老威坪范围内)岙川龙眼石,但没有具体描述。吕人龙龙眼石诗,初看似与岙川龙眼石对应。但诗中最后一句为“一勺寒波有卧龙”,与水有关。徐尊生记中写到“潭上有石穴二”,所谓龙眼即指二穴。吕人龙所说的“一勺”很可能是指水潭,此诗也可能写的龙眼山,即明朝县志记载的龙眼石。或许在明朝之前,龙眼山称作龙眼石,元代之后以龙眼名山。龙眼石、龙眼山实为一体而已。
梓桐源从梓桐口到直源(里桐)源头,号称六十里。这龙眼石、龙眼山究竟在梓桐源何处?笔者一直没有看到更多的历史记载和具体考据。倒是看到了一些为青溪龙砚而编撰的传说,网络上更是有杜撰的徐尊生《龙眼山记》,说“龙眼石质地优良,光泽耀眼,有金星闪烁的云龙,也有银星隐约的雨雪,以此石制作成砚,能呵气成雾,储水不固,发墨细腻,书画于纸则鲜艳夺目。”与县志所载徐尊生所记大相径庭。
梓桐镇结蒙村徐氏,自称为剑溪徐氏,欲修宗谱,正在搜集资料。根据他们所说祖先来自歙县,笔者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网站上搜到了歙县乾隆三年编纂的《新安徐氏宗谱》,是由歙县傅溪、皇呈及淳安剑溪后裔同修。该谱附有淳安剑溪徐氏始祖宗信公墓图及徐亦政所识的文字说明:
我祖宗信公乃新安始祖昶公十一世孙也,由歙西朱方迁居淳安梓桐源龙眼山,为剑溪寒族。始祖偕配闵孺人迁葬歙南富汀檡子山龟形左肩穴,子山午向,缘地与棠樾鲍姓坟山毗边,欺寒族居家浙严(严州),每岁不过一归扫暮,屡肆侵害,希图单占。明万历壬辰,构讼,经三十余载,至天启甲子,始蒙各前宪审结,钉界画图附卷,则抔土之至今得保者,全赖此图。虽寒族颇有藏本。然值兹修谱之期,朱方家乘不列墓图,无由登载,诚巩年远日久,又或借端生害,不得已将全图附于首卷祖茔图后,非敢踰例,实欲思患预防,仰仗诸族英贤敦同本之谊,相与维持保护之,则先祖之幸,亦寒族之福也。亦政谨识。
这段文字说明开门见山,结蒙徐氏始祖宗信公是由歙县朱方村迁居淳安到梓桐源龙眼山,为剑溪徐氏。结蒙与尹山相距不远,龙眼山在结蒙村,这为光绪县志记载龙眼山在西南七十里及徐尊生所记龙眼山在梓桐源作出了确切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