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尿灼淋漓涩痛;脉管炎;骨折,伤口不愈;久病体虚之水肿,重用黄芪

王幸福:力大无比数黄芪,大剂量用才有效力大无比数黄芪,大剂量用才有效
说起黄芪可能学中医的没有人不知道,如名方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首位君药就是黄芪。然而在临床中,我看到很多中医医生的方子里都有黄芪,辨证也无误,但是患者反映却不佳,说吃了几十剂也不见动静,病也不见好轻。问题出在哪里呢?
对此,我十年前就思考过,现在就谈一谈我的认识。
对于黄芪的作用,一般药书都是这样表述的: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气固表,托毒生肌,10~15g,水煎服。
我认为这样叙述从理论上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实践中看,这样的剂量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很多医生使用黄芪时,辨证不错,疗效不高,问题就出在这里。即用量不足。
黄芪少量力薄,只有大剂量才能发挥作用。这个认识我在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时就有感悟,后在读《医林改错》时认识更加深刻。
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用黄芪的几个方子是这样的:补阳还五汤,生黄芪4两;黄芪桃仁汤,黄芪8两;可保立苏汤,黄芪1两5钱;黄芪甘草汤,生黄芪4两。所有方中,黄芪用量都不低于30g。我在临床上用上述的方子时,都是遵照王清任的用量,甚至还要大,疗效斐然,大有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1987年2月我在读《新中医》杂志时,看到广东名老中医邓铁涛《耕耘集》中的医话《论黄芪》一文,更是兴奋不已,终于找到了知音。
邓老在医话中说到:“王清任善用黄芪,特别是重用黄芪,最重者用八两(240g),我仿其法治一截瘫患者,曾用黄芪十二两(360g),效果不错。”
医案一
2007年6月间,某研究所刘某,经人介绍来请我出个诊,给其父亲看病。我问什么病?答曰:脉管炎。到其家后,看到其父有70多岁,身高约1.75米。
刻诊:身材魁梧,声音宏亮。其左足背外侧有一硬币大溃疡,已发黑,有微量脓液。脉弦滑,舌红苔厚白。根据以往我治此病的经验,需托表、益气、解毒、活血。
处方:生黄芪180g,当归30g,玄参60g,金银花120g,生甘草15g,怀牛膝15g,丹参30g,制乳香、制没药各10g。
10剂。水煎服。
10日后二诊:疮面已收小如黄豆大小,色红不黑。上方去乳香、没药,续服,1个月后治愈。
医案二
王某,男性,52岁,农民工。慕名来诊。
前列腺增生,最近小便滴淋难下,而且还有烧灼感,输液1周仍不见好。
刻诊: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处方:生黄芪150g,生甘草15g,当归12g,苦参10g,浙贝母15g,白头翁30g,怀牛膝15g。5剂。
1周后复诊:服药后小便已利,但还有烧灼感。上方又加车前草30g,白茅根30g,川楝子15g。5剂。
再诊告之,小便已不热了,治愈。嘱常吃济生肾气丸善后。
上述两案,之所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关键在于黄芪用量大,如果改为小量,杯水车薪,疗效绝对不佳。这是我多年的经验,现公开于众,希望大家一试。
另,临床上我还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自发性气胸、痈疽、痤疮、高血压、乙型肝炎等病证。
需要强调的是,黄芪一是用量要大,二是生用。这是张锡纯的经验。我在临床上也感到用蜜炙黄芪易上火发热,生用则无此弊
附:网友交
向中医:我曾见过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某中医开的处方,黄芪动辄用数两(16两制),甚至8两。黄芪要细,质地紧密为好。
绿衣:黄芪的剂量如果在40g以下,不容易看到它补气的效果,它的效果与剂量是成正比的。此药是我所用中药里最常用的一味,感受正如您所述那样。
樊正阳:我治一般的病,黄芪一日总剂量多在60~100g,疗效尚可,十几年如此。当然,急重症也有用大量的时候。至于药物的质量、古今人体的差异,值得探讨。
Lqzhenjiu:我临床上黄芪用量也在30g以上,疗效很好。如果黄芪用量过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白茅根:生黄芪补而不热。外科疮疡热证,方中加用大剂量生黄芪,有益无害。我曾治一撮口疔患者,高热思睡。方中生黄芪用120g,1剂热退,2剂脓成。
农村医生:几个月前,我治疗一位因胫骨骨折,采用内固定后,伤口已7个月不愈者。我用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桂枝茯苓丸,外用生肌玉红油。20多日而愈。黄芪用量为60g。
落叶飘水:生黄芪大量使用才能利尿。
nrx200558:我的观察,黄芪用量超过50g,有的患者会有上火的症状。
古道瘦马:炙黄芪容易上火,生黄芪就不会。
李海泉:个人体会,黄芪用量过大,即使生用,也容易上火发热。要抑制这个弊端,可以考虑加入黄芪用量50%的天花粉以凉其热,或是一定量的桑白皮以泻其有余。
我治疗臁疮案里的曾用方:黄柏30g,丹参20g,生地黄30g,当归30g,生黄芪100g,天花粉60g,生甘草30g,黄芩20g,金银花30g,牛膝10g,连翘20g,牡丹皮10g。因其湿热内伏,虽需黄芪托疮生肌肉,但是也得顾及其量大生热,故加入了其一半量的天花粉,以制其热。疗效尚可。
另有传说,当年苏东坡因为感“受暑湿而自用温补之误治”而亡。黄芪之物虽为补药,用之也当慎重。
王家祥:黄芪为补气第一要药。对于久病体虚之水肿,重用黄芪,疗效也相当好。久病必虚,气虚则无力运化水湿。我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一口气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