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10个坏“习惯”

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调皮”,变得越来越好动,甚至还有一些“坏习惯”,比如,吮手指、乱扔东西、用手抓饭等等,很多父母都在困惑,宝宝的这些“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要怎么才能改正呢?

  其实,父母眼中的这些坏习惯,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要有效地加以引导,反而会成为提升宝宝能力的契机哦!

“坏习惯”一:乱扔东西
  朋友的宝宝才一岁,刚学会走路,扔东西的技能就迅速提升了!一眨眼的功夫,东西就扔得到处都是,还得屁颠屁颠地追着他抢东西!气得想骂人有没有!
  宝宝乱扔东西,其实是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个新鲜活。东西被抛出去的运动轨迹、掉在地上的声音、形状的改变,对他来说都是一件新鲜和值得思考的事情。他会反复试验,来思考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而家长追着他跑,宝宝反而会觉得这件事情更有意思,一边探索还能一边跟家长玩游戏。

父母正确做法:
  父母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牙胶,不仅可以预防细菌带来的危害,还能保护牙床,保护乳牙的萌出。
  “坏习惯”三:用手抓饭
  好不容易到了宝宝能自己吃饭的年纪,明明有勺子却不好好用,小手一抓就送进嘴巴,看得家长呀,真是心里一紧,多脏呀!
  宝宝用手抓饭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看到宝宝喜欢自己吃饭,应该高兴才对,说明宝宝有自主吃饭的兴趣。鼓励他自己做事情,能锻炼他的协调能力,还能增强他的成就感,一举两得呢。
  父母正确做法:
  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可爱的小围兜,一张独立的儿童餐椅,一份可爱的儿童餐具,让他自己随意吃!
  “坏习惯”四:到处乱爬
  当宝宝学会爬之后,家里的角落就总有他的身影。虽然家里天天在打扫,但总有打扫不干净的地方啊!很多妈妈不喜欢宝宝到处乱爬,弄脏了衣服,一不留神还会让宝宝把脏手伸进嘴里。
  话虽如此,但爬行是宝宝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脚、腰部的发育,对于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有帮助。
  正确做法:

  父母可以给宝宝划分一个专门的爬行区域,铺上爬行垫,既安全又能让家长省心。

 父母正确做法:
  父母只需要把危险的东西收起来,不必太限制他扔东西。有时间的话,甚至还可以陪他一起“扔”,准备一个小箱子、小皮球、娃娃等安全的玩具,跟宝宝比赛投掷玩具,看谁投得更准。
  这样一来,不仅能锻炼到宝宝的手脚协调能力,还能满足他扔东西的需求,坏习惯自然就能慢慢改掉了。
  “坏习惯”二:爱吮手指
  宝宝经常用手抓东西,却偏偏爱吮手指,万一吃进去细菌怎么办?这是很多妈妈担心的问题,尤其是长牙期的宝宝。
  长牙期的宝宝之所以爱吮手指,是因为乳牙萌出的时候会有痒痒的感觉,宝宝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塞东西到嘴巴里面。而这时手部发育成熟,从而演变成咬、舔、吮等方式来认识事物。

  但毕竟手指的细菌很多,一不小心就病从口入,严重的还会引起腹泻、发烧等。

“坏习惯”五:乱涂乱画
  不得不说,宝宝乱涂乱画也是让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情!给他一支笔,他就能画出一个世界……桌上、墙上,甚至连地上都不能幸免。

  其实,这反而说明宝宝动手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家长眼中的乱涂乱画,其实在宝宝的眼中是一条马路、一辆车、一座房子,只是我们还尚未能欣赏罢了。

父母正确做法:
  不要阻止孩子,可以在家里的墙上贴上一张大白纸,给宝宝准备安全的儿童颜料,让他尽情发挥创意吧!
  “坏习惯”六:喜欢撕纸
  不少孩子喜欢撕纸,这种“一用力就能把东西弄碎”的游戏实在太好玩了!然而满屋子都是碎纸屑需要打扫,苦的是家长!为什么这个“坏习惯”也不能管呢?
  撕纸能锻炼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孩子还会惊讶地发现,只要他的两只手往不同的方向用力,纸张就能被撕开,实在太神奇了。

  手是孩子的第二个大脑,他的手在运动时,大脑同时也在思考。如果妈妈总是阻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阻止了孩子的思考。

父母正确做法:
  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可以撕的纸,如几张干净的手帕纸、粗糙度不一样的纸张,满足孩子撕纸的欲望。也可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撕出不同形状。
  “坏习惯”七:喜欢光脚
  很多孩子总是不愿意好好穿鞋穿袜,就喜欢光着脚丫子,颠来颠去。而一些还不能自己脱袜子的小宝宝,即便只能躺在床上,也要努力把袜子蹬掉了才罢休,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表明,孩子光脚走路,可以促进刺激足底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还能让孩子很好地感知地面的状况,根据地面状态调整步伐,走路姿势也更端正。

  0-10岁的孩子足弓还没有形成,走路时最好光脚,穿鞋只是为了孩子保暖和避免脚受害。

  父母正确做法:
  天气比较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光脚走路。当然前提是家里地板要打扫干净,戳脚、硌脚的尖锐物品也要清理掉,必要时可以给孩子穿上薄薄的防滑袜。
  “坏习惯”八:爱玩水
  随着孩子长大,你会发现他无水不欢,喜欢背着你偷偷打开水龙头,洗澡时不停地用双手扑通戏水,喝水时摇晃着水杯……
  绝大多数妈妈觉得,应该制止孩子玩水,不然孩子因此感冒着凉了怎么办?

  其实,孩子在玩水的过程中,还能感知不同的温度、不同物质的形态。听觉、触觉、视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

父母正确做法:

  如果担心孩子着凉或是他把房子弄湿,那就主动给孩子安排玩水游戏,如出门打水枪、澡盆游戏等,让孩子在你的可控制范围内玩水,降低他的破坏力!
  记住玩完水后及时给孩子擦干身子和头发,换上干净的衣服就OK了。
  “坏习惯”九:不爱分享
  或许你还会烦恼这个问题,孩子越来越喜欢说“我的”,东西不让人碰,玩具也拒绝分享,像个小哨兵似的保卫着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出手打人、抢夺……孩子怎么会这么自私呢?
  其实,当孩子渐渐长大,感到“自己”的存在,就会通过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强迫孩子分享,只会破坏孩子正在形成的“物权意识”,以后他可能很容易就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或者常常会通过“抢夺”的方式去拿别人的东西。

父母正确做法:
  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也不要强迫他们分享,多满足他的愿望,能帮助他建构自我。
  孩子再长大一些后,便可以多和孩子灌输分享的意义,让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还能要回来的。
  “坏习惯”十:恋物倾向
  有些妈妈还会发现自家宝宝有“恋物倾向”,这个物体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小被子、小毛巾,甚至一件衣服。特别是孩子睡觉前,这些小东西就显得特别重要,没有就会哭得浑天暗地,怎么哄都不管用!

  宝宝对物品依恋的倾向,并非“恋物癖”,而是安全感的补充。刻意让孩子和自己的安抚物分离,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焦虑和不安,比如晚上会睡得不好,甚至会变得特别爱哭、爱发脾气等。

父母正确做法:
  尊重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同时要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安抚物的存在,归根究底代表的是父母的关爱及安全感。
  此外,父母平时可以多留心,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用它们来替代依安抚物,慢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会对一件物品过于依恋了。

温馨提示:
  很多所谓的“坏习惯”对孩子来说都未必是件坏事,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甚至有些习惯还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发育。父母不妨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宝宝自由地发挥小宇宙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