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今拾】张贤亮:我喜欢爵士乐
再过几天,就到了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忌日了。
7年前的9月27日,张贤亮因病去世,享年78岁。
贤亮老师是一个非常豁达大度的作家,那些年刚入职媒体,有空没空就去张老师那拜访下,其实也就是和他聊聊天。
每次聊天,也挺有收获。
不知不觉,就写了些专访。
这些专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被遗忘在不知什么地方了。
不知怎么的,前几天就找到了这篇和贤亮老师聊互联网的专访。
原标题是《张贤亮的2004暖冬:互联网及其他》,再看一遍,发现还是有点意思。
2004年,我对音乐还属于一知半解,听爵士乐还处于懵懂阶段。
而贤亮老师却告诉我说:他喜欢爵士乐。
直到今天,我也才体悟到了爵士乐的妙处。
贤亮老师却在多年以前就给过我提醒。
我当时却糊涂着。
贤亮老师离世已经7年了,作为一位大作家,他至今是人们谈论的对象。作为宁夏文化的旗帜和坐标,关于他的话题和热议还将继续。
就像在昨天下午,一位女作家和我说起她在读贤亮老师的《习惯死亡》。
死亡是必然的,而我们的存在,有时被消解的过于苍白和无力。
这个时代会有什么样的宿命,我们不得而知。
因此在很多时候,和真正的作家聊聊天是最有意义的。
她会伴随我们的生长,以及一生。
《张贤亮的2004暖冬:互联网及其他》
上网,但只看新闻
在记者的印象里,作家张贤亮(以下简称“张”)是国内比较早用电脑写作的作家,那么,对互联网,他是如何看的呢?记者就互联网经济和网络文学和他进行了交流。
记者:当前中国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迅速,崛起了一批IT富翁,他们白手起家,短短几年获得了巨大财富,创造了奇迹,您如何看待这些新一代富翁呢?
张:这种现象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中国发展的表征,就像比尔·盖茨一样。
记者:现在众多传统上市公司纷纷介入投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高的互联网及相关高新产业,谋求更广泛的发展,西部影视城已经建立了互联网站点,请问在互联网及相关高新产业方面,西部影视城是如何规划的?将如何介入呢?
张:我对互联网非常关注,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西部影视城也将通过互联网来达到宣传目的。最近我就是通过互联网,为数千万农民工争取到惩罚拖欠民工工资的权利的(注:张贤亮的一个关于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提案最近在全国政协通过)。目前,我正在写一篇回忆文革的文章,准备拿到《收获》杂志发表,同时也希望通过互联网传出去。互联网不花钱,还可以迅速得到反馈。
记者:您喜欢上网吗?您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呢?作为一个作家,您觉得网络文学有发展前途吗?
张:我不喜欢上网,网上的垃圾太多。我上网主要就是看消息,新闻,因为网络上的消息特别的详细和真实。就比如说这次内蒙古的空难,网上就给了特别详实的报道。而电视和报纸的报道是远远跟不上的,也比不了的。
网络文学,我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不过我不太同意网络文学这一说法,因为文学是用文字记录了一种文学艺术,而网络文学也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网络文学有它的随意性、即兴性、自由度。而文学创作也有这样的特征,所以我不太赞成有网络文学这一个说法。其实我写的文章也有着一定随意性、即兴性和自由度,但是就能说我写的文章是传统文学或者网络文学吗?所以说网络文学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成。
影视城将来会成为“时光隧道”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对镇北堡影视城未来的发展,张贤亮也早有“图谋”,而且这个“图谋”竟与互联网有关。
记者:一些人认为,宁夏地方太小,太落后,市场小不值得去投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实事求是地说,宁夏是地方小,但不是太小,海南比宁夏还小呢。宁夏虽然比较落后,但不是太落后。宁夏人主要是市场意识太淡薄,商品意识不强。我们影视城的很多纪念品都要拿到南方去加工,宁夏的制作工艺不过关。但是这样,我们的成本反而增加了,很多值得投资的、很多宁夏人看不到的,外地人却能够看的到。
记者:假如其他人看到镇北堡影视城,会不会像您一样把它发展到像今天这样的程度?
张:影视城假如把月亮门卖给你,可能100元钱你也不会要,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内涵,用文化包装起来才会产生价值。
记者:您觉得在宁夏互联网及相关产业该如何发展呢?需要把握什么原则?
张:宁夏地方小,经济相对滞后,所以宁夏人急于了解外面的事情,对信息的渴望度要高于外面的城市的人,宁夏互联网应迅速及时地提供外界的各方信息,最好跟外界同步,不能封闭,广泛散布宁夏外人不多见的特点,也把我们宁夏的风土人情宣传到外面去。外面的人以为宁夏很神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神秘的面纱摘掉,让宁夏外的人看到一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宁夏。不过,到现在甚至是将来,宁夏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地域,这就是宁夏的魅力。
记者:您能描述一下镇北堡影视城将来的发展吗?
张:我对互联网还是很重视的,毕竟这是获取信息的一条很好的渠道,西部影视城以后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在互联网上,这也能充分体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对于这点来说我还是很欣慰的,因为很多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工具可以快速地传达出去。影视城所有的景致是给影片提供外景而制作的,但是现在影视城的这个功能已经越来越薄弱了,原因有这么两点:1,很多大场面可以在电脑上制作。2,很多导演喜欢原生态取景,像张艺谋。而影视城呢,以后会往中国古代西部小城镇主题公园上发展。
虽然影视城的影视功能不大了,但它仍然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毕竟中国电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但是从发展前景来看,影视功能弱了,娱乐功能越来越强了。因此,镇北堡影视城将来的发展是借在这里拍摄古装片后留下的作坊、民居来作为中国古代小城镇的一个缩影,作为现实和互联网上一个集参观、游乐的功能为一体的时光隧道,让后来人知道过去的电影是如何拍的。
读报刊比读书多
谈文学、谈读书当然是作家张贤亮的拿手好戏,但他对电影、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
记者:您现在经常读什么书?
张:很杂,不久前读了《往事并不如烟》。这几个月读报刊比读书要多,为了了解外界的信息,比如《新闻周刊》、《生活周刊》、《人物周刊》、《南风窗》等,觉得办的很不错。
记者:您喜欢听什么音乐?
张:爵士乐。不要认为我很高雅,可能会听一些古典音乐、交响乐,不是那样的。我比较喜欢听美国音乐家格什温的爵士乐。
记者:那您最喜欢看什么电影呢?
张:我喜欢看盗版大片。(笑)不过觉得最近也没什么电影好看,中国甚至世界上包括电影水平都在下滑。美国大片《后天》不好看,漏洞百出。本来水冻了冰是要胀的,结果水落了以后被冰冻了的大厦居然还好好的,胡扯嘛。就像我们养金鱼一样,冬天不能把鱼缸放在外面,因为水要冻冰的,就会把鱼缸胀裂了是一个道理。喜欢看的电影有一部,就是美国托那托雷导演的《海上钢琴师》,里面的主人公“1900”就像现在的我一样,永远不愿意离开成长的地方。
记者:听说您最近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怎么样了?
张:现在快写好了,不过不打算发表、出版。现在的人哪里有时间看长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