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魏启贤先生以及他的作品集黑胶唱片
魏启贤先生(1921.6.18-2016.6.20)与夫人马文芹女士(1926.3.30-2016.5.6)
1921年魏启贤先生出生在沈阳,“九一八”后全家搬到北平。魏启贤先生在童声期的音乐之旅始于教堂里的唱诗班。在汇文小学就读时,魏先生赶上孙敬修先生教音乐,开蒙遇到良师。在跟着家人去了贵州后,他的歌唱爱好一直保持着,特别是贵州村野生活那段日子,他在高山遥望远处,放歌抒怀的乐趣更浓了。1939年魏启贤先生加入居住地所在的戏剧宣传队宣传抗日,系统学习声乐则是从他自四川江安的戏剧专科学校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开始。抗战胜利后魏先生转到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主要跟着黄友葵先生学,那时候他也在上海苏石林先生那里上课。魏先生对两位业师的感念除了专业上的教诲,还有对他生活上的关照。在田玉斌先生的一篇文章里,记录了魏先生这么一段回忆:
他(指苏石林先生)对我非常好。当时别人上节课要交五十到七十美金,但他不收我的学费。后来别人跟我说,学费一点不交也不好,你可以少给他一点钱,我就每次交五块钱。在这方面黄(友葵)老师对我也特别好,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她在台下看我唱歌时,发现我的脸色不太好,就叫我到南京去,在她家里吃住了一个多月,天天给我上课,最后我还开了一场音乐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期间的合影(魏启贤 黄河 郑律成)(自互联网引擎)
共和国成立初期,唱男中音的魏启贤先生参加了多次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活动。他最早的身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1952年调入中央乐团工作。1955年苏联专家指导中央音乐学院排练柴可夫斯基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文化部调魏启贤去演奥涅金,因为排演这个歌剧,他又与苏联专家梅德韦捷夫学习了一阵子。
1956年5.28--6.10,还在天津办学的中央音乐学院赴京演出歌剧《奥涅金》
苏联专家梅德韦捷夫(声乐)巴拉晓夫(乐队)指导
指挥黄飞立,主演梁美珍、魏启贤等
上图中的奥涅金由魏启贤扮演
1959年中央乐团首演的“贝九”,魏启贤与其他三位同事(魏鸣泉 蔡焕贞 梁美珍)共同担任领唱。下面这个视频来自“东德”拍摄的纪录片。
魏启贤先生在和同行交谈时,曾披露他跟老艺人白凤鸣先生学过单弦。从曲艺的角度,白老爷子对魏启贤的说白和语气方面有过指点。魏先生很重视这些意见,就如何运用字的“四声”以及嘴皮子上的功夫做过不少尝试,在吐字、韵味、行腔方面,贯彻“字中有声、声中有字”的演唱原则。
本号曾发过一篇 歌唱家魏启贤先生演的电影,看过吗? (← 戳左边标题可获取全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魏启贤先生的表演。不少介绍魏先生的文章都提到了他注重形体与歌声的配合,他很忌讳演员在台上唱歌时,只有声音眼睛却直愣愣的没有东西。魏先生有过戏剧专业学习经历,在学音乐的时候,教表演的老师秉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出些题目让学生做小品,要求学生从人物的情绪出发去想象、设计动作并表演。这些专业训练培养了魏先生在形体表演与歌声表达相结合的自觉。魏先生回忆,一位高度近视的昆曲老艺人曾教过他如何运用眼神。那位艺人戴着上千度的近视眼镜,但做出“扑蝶”的动作,让魏先生受益匪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魏启贤与部队观众在一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魏启贤的演艺活动非常频繁,一些四零后五零后观众熟悉魏启贤先生,就是从那时期开始的。
唱片M-453,M-454封套(自互联网引擎)
中国唱片社为魏启贤发行的录音多集中在“文革”之前,其中有两张个人独唱黑胶唱片,汇聚了魏启贤与钢琴师合作的独唱节目。
唱片 M-453
跳蚤之歌 魏启贤(男中音)独唱
李宝琼钢琴伴奏
1.跳蚤之歌 穆索尔斯基作曲
2.我祝福你们,森林啊!柴可夫斯基作曲
3.可爱的姑娘们-托姆斯基之歌(歌剧《黑桃皇后》选曲) 柴可夫斯基作曲
4.夜莺歌唱玫瑰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曲 张洪模 译配
5.沿着彼得大街 俄罗斯歌曲 伊凡诺夫改编 【集体】译配
6.让我们的人民赢得胜利 卢蒙巴 诗 桑桐 曲
7.老人河 (美国黑人歌曲 )克尔思 曲
8.两个禁卫兵 舒曼 曲 周枫 译配
9.你不要再做情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曲) 莫扎特曲 【佚名】译配
唱片 M-454
沁园春·雪 魏启贤(男中音)独唱
1.沁园春·雪 王元方为毛泽东词谱曲
李宝琼钢琴伴奏
2.黄河颂
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黄曼璐钢琴伴奏
3.拉犁歌
故事片《壮志凌云》插曲,吴永刚词,冼星海曲
李宝琼钢琴伴奏
4.杨白劳
歌剧《白毛女》选曲,贺敬之词,马可张鲁作曲,黎英海编曲
李宝琼钢琴伴奏
5.喝干洪湖水解难刘闯恨满腔
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湖北省歌剧院集体作词,张敬安 欧阳谦叔作曲
李宝琼钢琴伴奏
6.茶馆小调
长工词 费克曲
李宝琼钢琴伴奏
网上还能搜到一些这两张唱片之外的魏启贤先生演唱录音,本公众号也发过一部分(文末附链接)。
上面我提到了魏启贤先生对表演的重视,为了避免误会这里强调一下,魏先生对形体表现的重视是服从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一原则的。他做案头准备先捕捉到音乐形象的神韵,再围绕这些来设计歌声、表情和动作。“他从来不急于求成,总是细心地反复地琢磨,经过细致地玩味,才肯拿到音乐会上。”这是黄友葵先生提到魏先生时讲过的话。
中央乐团老团长李凌先生为魏启贤先生写乐评至少有两篇,在其他文章中也以魏启贤为例谈音色塑型、表演适度等问题。他说魏先生“刻画一个纯朴的马车夫的醉态的《沿着彼得大街》,他唱得声音自然、稚拙。《沁园春·雪》则唱得庄重、嘹亮。他的《老饲养员》,诙谐、俚俗,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而《玫瑰与柳》则唱得轻清、柔美。这样就使得他所表演的每支歌曲,呈现出很不相同的风貌。”在李老看来,魏启贤不属于“热情,奔放,感情溢于言表的歌者”,演唱风格“行音平易、质朴、发人深思”。
“肯于探幽、索隐,对声乐表演艺术最高境界坚持不懈的追求”——这是李凌先生(1913-2003)二〇〇二年对魏启贤先生的评价。
文中由魏启贤先生女儿和学生提供
(注明图源的除外)
关联旧文(点击标题可以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