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名家力作开启2021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不少名家新作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他们中有些人久未有新作问世,积淀多时而成的作品甫一问世便令人惊叹;还有些人勤奋耕耘,一年竟能连推几部作品,却也并不因高产而敷衍,依然保持了高水准。让我们捧读这些名家力作,迎来崭新的2021年。
10后、30后、40后:创作生命依然旺盛
一位作家的创作生命到底能有多长,在2020年,106岁的作家马识途用一本最新短篇小说集《夜谭续记》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这位创作生涯超过80年的老作家,以其百年人生的丰富经历为底色,以四川人特有的方言土语,闲话四川的俚俗民风以及千奇百怪的逸闻趣事,在书封上,作者写道:“虽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聊以为茶余酒后,消磨闲暇之谈资,或亦有消痰化食、延年益寿之功效乎。读者幸勿以为稗官小说、野老曝言,未足以匡时救世而弃之如敝屣也。”
生于1934年的作家王蒙,同样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他在2020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笑的风》是一部内涵丰富视角多变的小说,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19年,空间跨度则从中国的北方乡村到省城到上海到北京,从海外的德国到希腊到匈牙利到爱尔兰。主人公傅大成上高中时因一首诗《笑的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之后经历了包办婚姻、婚外恋、离婚、再婚与离婚,从青涩少年的春情萌动到耄耋之年的自我拷问,作者将他的情路、文路、心路历程和盘托出。借着傅大成的经历,《笑的风》再现了中国六七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写出了中国人在社会风尚飞速变化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也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婚姻与爱情。
刘心武和冯骥才都是“40后”作家,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两人也都收获颇丰。
刘心武出版了长篇小说《邮轮碎片》,给他“文坛常青树”的称号又添一鲜活例证。这本书从一次地中海的邮轮之行,呈现了八个家庭的红尘翻覆,让读者感受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途径。这是刘心武描绘时代表情的方式,以碎片化的结构形式,四百个片段的精致跳荡,叙写那一代知识分子生命前史与当下生活的交织,叩问着中产阶层的内心秘密和人性真实,邮轮承载着历史和现实的缩影。
冯骥才的2020年更是笔耕不辍,他在年初推出了文化随笔集《书房一世界》,辑录七十余篇精妙短文;还有《俗世奇人叁》,继续展现清末民初的天津卫市井百态。在接近年末,冯骥才又以惊人的笔力推出一部长篇力作《艺术家们》,这部书可以说是作家本人多年来艺术人生的感悟之作,书中作家以钢笔和画笔两种笔触来展开三位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他们一起经历了大地震,一起经历了改革开放,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泅渡,在人生的起伏中探求:云天与洛夫都功成名就,罗潜却默默无闻。小说在情节展开中注入了很多“时代感受”,三位画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艺术创作,面对改革开放后涌来的诸多艺术思潮,他们在时代与艺术的大潮中,淬炼着艺术修养与精神追求。
50后:高擎现实主义大旗
贾平凹在2020年一下子推出两部长篇小说《暂坐》和《酱豆》,长篇小说《暂坐》是贾平凹的第二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西京为背景,以生病住院直到离世的夏自花为线索,以“暂坐”茶庄的老板海若为中心,刻画了红楼群芳般的众生相。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茶楼里的世态炎凉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琐碎的日子里,看得到茶艺、书画、古玩的美,悟得出生活的智慧。在大巧若拙、余味无穷的文字背后,仿佛作者就在茶庄楼上,关切地看着:人生短暂,且来小说里坐坐。那些现代与传统、时兴与本土、崭新与破败、宽广与逼仄、光洁与污浊相混杂的市井风貌在作者的笔下神韵毕现。《酱豆》可以说是贾平凹早年创作的小说《废都》的“后记”,书中重塑了《废都》创作的时代背景,抛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贾平凹”形象,也抛出了他对时代的探究、对人性的拷问,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补遗之作,圆满了当年未竟的遗憾。
王安忆的长篇新作《一把刀,千个字》,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叙写淮扬名厨陈诚的一生。小说从陈诚在纽约法拉盛的中年人生起笔,展开了个体与血亲、时代、历史相互联结的大叙述:陈诚祖籍淮扬,他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哈尔滨,长于上海虹口弄堂。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他随改革开放后的大潮走出国门,先在旧金山唐人街打过工,后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小说的时空宏阔:横跨东西半球,纵贯半个世纪三代人,王安忆的创作再一次展现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魅力。王安忆的饮食书写散发着人间烟火气,连接着“日常”与“历史”的关系,个人命运与时代更替的关系,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莫言在2020年推出了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把眼光聚焦在故乡那些最平凡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用12个故事,12个人生坐标系解读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关于“晚熟”,莫言说:“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不希望自己过早地定型,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自己的艺术生命、自己的艺术创作力能够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作家张炜在这一年一下子出版了三本书《我的原野盛宴》《斑斓志》和《思维的锋刃》,三本书各具特色,都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学积淀。《我的原野盛宴》是一部有着独特文学品质的海边林地传奇。书中张炜以细腻的笔触再现半个世纪前的滨海荒原,尽写野地悲欢、万物竞逐、神异纷呈的斑斓大地。该书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复活了一段岁月,并且逼真地描绘了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一部海角动植物志、一部大自然的诗篇。这是一部纯净唯美、情感浓郁、有着深厚生活积累的纪实佳作,也是作家张炜迄今唯一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本书中,张炜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融入自然的成长姿态,从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精彩地描绘出一场“原野盛宴”。他说:“这本书所写,耗去我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储备。很久以来因为笔力的问题,再就是不舍得去碰,我一直放着没写。直到2018年开始,我投入最深的情感,用最大的力量、最强的笔力、最浓烈的色彩把它表达出来。在某一个时间向度上,这可能是我最好的作品,我为它的投入实在是太多了。”《斑斓志》是张炜以十数年深研之功为苏东坡立的传,该书兼诗学、写作学、文学批评、作品鉴赏、历史钩沉以及社会思潮溯源等综合探究,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和才情。《思维的锋刃》是一部文学演讲稿和访谈录,借助这种公开对话的方式,张炜忆叙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学经典阅读经验与转向、文学上的朋友、与伟大作品的交谊等,也传达了他的人生经验和总结。
“英雄山”是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徐贵祥全新出版的长篇系列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中的无名英雄如何百炼成钢,守护大好山河,2020年出版了其中的两本《穿插》《伏击》。《穿插》讲述了擅长穿插作战的红军侦察参谋凌云峰,因一次特殊任务与一些人相识,他们分属不同阵营,彼此命运的轨迹却因动荡的时局而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伏击》讲的是国民党“西训团”的学员易晓岚冒名顶替“牺牲”的红军将领凌云峰,潜入一支红军队伍,企图暗算红军高级将领。在不断深入了解伏击目标后,他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任务……
60后、70后:看待生活充满灵性
60后女作家迟子建在2020年推出最新长篇《烟火漫卷》,凝望东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哈尔滨当下的百姓生活。小说的结构分成上下两部,即“谁来署名的早晨”“谁来落幕的夜晚”,新颖中透出力度和诗意,设问中突出小说的人物主体。无论春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上卑微的生灵。穿行在《烟火漫卷》中的每个凡人,几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刘建国驾驶的爱心救护车,仿佛人性的犁铧,犀利地剖开现实的种种负累,满怀忧患地钩沉历史深藏的风云。无论寒暑,伴着哈尔滨这座城入眠的,不是月亮,而是凡尘中唱着夜曲的人们。不管是生于斯,还是来自异乡,他们在来来往往中所呈现的生命的经纬,是大地的月影,斑驳飘摇,温柔动人,为长夜中爱恨交织的人们,送去微光。迟子建以从容洗练、细腻生动的笔触,燃起浓郁的人间烟火,柔肠百结,气象万千。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笃定坚实的普通都市人,于“烟火漫卷”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小说呈现了复杂的情节线索和人物的命运经纬,他们的命运承载着时代发展、城市生活变化,个人责任等因素的复杂交织。格非评价:“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
70后学者梁鸿的长篇小说《四象》是作者在虚构领域的探索之作。在此之前,许多读者从《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非虚构作品开始认识梁鸿,但从《神圣家族》尤其是《梁光正的光》开始,小说家梁鸿的形象日益凸显。在《四象》的行文中,梁鸿并没有因为之前的纪实文体而下笔拘束,相反,她一贯的实证和认真反而让小说具有了坚韧的质地。《四象》以中原大地上近一个世纪的曲折故事和人情变迁,指向“梁庄人”生存的秘密。小说以四个人组成的多声部独白为小说的框架,以灵魂叙事的手法,融合幻想与现实。四个人,四种面貌,他们的欲望和贪婪,他们的挣扎和救赎,他们的生平经历密切交织,串联起一段不同寻常的精神之旅,带领人们重新发现“梁庄”的内在脉搏和灵魂。有评论家认为,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却揭示着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空虚混沌、无所归依。梁鸿表示,《四象》是写作以来最有冲动却最压抑的一次书写,“不仅是结构和语言的寻找,还想找到‘亲人相逢’般的过去与现在、爱与痛的交织”。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石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