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四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这病人有恶风,因为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小便少了,因为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脱水,津液不够了,造成四肢微急,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它,一旦不足,就会有抽筋的现象,所以难以屈伸者,这时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

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所以叫附子为「玄武」。

附子入肾,生附,就是附子采收后,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

附子有毒,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会黏在气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

「生附子」是通经温里寒的,此经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

「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

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精子就不是很好,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会马上止掉。

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

破八片大约三钱,这是救逆的,平常两钱就够了,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

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

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就是表虚了,小便难,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虚了,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

临床上有一种情形,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结果开了麻黄汤给他,他不会发汗,一直在小便,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适寒温。等温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

好消息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四八)

    麻黄是青龙,附子是玄武,朱雀是红枣,石膏就是白虎. 会用麻黄的人,常会用麻黄来止汗,有的又会用到麻黄来发汗,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的麻黄用量不大,对于有汗的病人反而会敛汗. 我们的肺气要下降,肺主肃降,所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四)

    桂枝汤,我们前面讲过,是调和营卫的,炮附子是回阳固表的,汗流得太多了,表虚的时候就会用到炮附子来固表,总之就是脱水太严重,津液丧失得太多,这个时候就是用炮附子的时候,当然单用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要加上 ...

  • 病例分析(十二)

    张某,男,58岁.半月前,患者因酒醉后呕吐.大汗,自此每日阵发性大汗,出汗时伴四肢痠软,每日无任何诱因发作数十次,突感头面.颈部及上半身汗出如珠,湿透内衣,动辄加重.诊见:阵发性大汗伴四肢酸软,无口苦 ...

  • 经方: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症,发汗太多)

    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 ...

  • 第一节《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

    <伤寒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内经说:太阳病变:张仲景说:太阳病.太阳经病变:出现腰部肿胀和臀部疼痛,这是因为正月指向寅位,主管太阳. 正月阳气向上升发,然而阴寒之气尚盛,阳气暂时只能屈居其后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四

    5月4日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十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 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一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五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开成攻下的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六

    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