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旅行了九个月(二十二)
十:焦特布尔
1.到达焦特布尔
凌晨0点45分在杰伊瑟尔梅尔上的火车。因为时间短,又是冬天,就选择了没有空调的SL车厢。后来发现SL车厢和空调车厢的差距并不只是一个空调那么简单,而是所有硬件设施都相差不少,如在车窗口的位置只有几条防止人攀爬的铁条代替了车窗玻璃,到深夜的时候,一阵阵冷风从窗口吹进来,直冷到心底。而且因为经过的地区大部分都是荒山野岭,一整个车厢都是蚊虫,根本无法入睡,好在火车在6点半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了焦特布尔的火车站。于是一夜无眠的我就这样踏进了这座蓝色之城。
拿出手机地图给突突车司机指示目的地,他拿过我的手机看了大半天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招呼身边几个伙伴过来,他们拿着手机地图放大缩小,一起讨论了半个小时后,终于得知了旅馆的大概位置,于是我们在犹如迷宫一般的街巷中穿行起来。尽管此时大部分人都还在梦中,悠然的寺庙钟声已经在小城上空飘荡,焦特布尔正在慢慢苏醒,如五百年来的每个早晨一样。
看着街巷两边的房子,颇有些失望,这里并不像乌代普尔和杰伊瑟尔梅尔那样,城区的大部分房子都涂成了统一的城市代表色,而是在隔一段距离才会出现一间蓝色的房子,其他的房子五颜六色的什么都有,缺少一种整体的美感。直到后来去到梅兰加尔古堡附近街巷的时候,才发现了大片大片的蓝色房子。当踏着泛着微光的石板路,在飘荡着淡蓝色薄雾的小巷深处穿行时,犹如在大海里遨游,又似在天空中飘荡。穿着各色纱丽飘然街巷的印度妇女,悠游如在大海里的珊蝴鱼,又像是天空中的鹦鹉鸟。
在印度人的色彩图谱中,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代表着神圣和无所不在的至高无上智慧。
(焦特布尔)
(你在想什么呢?)
(小商店)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讲,蓝色代表着永恒和平,这是印度教精神追求者最希望寻求的平和状态。所以在印度的宗教神话里面,两大主神湿婆和毗湿奴的皮肤都给描绘成了蓝色。熟读吠陀和各种史诗的婆罗门阶层将自己家的房屋刷成大神们皮肤的颜色,希望可以得到他们的神佑。后来非婆罗门阶层发现婆罗门种姓皮肤甚好,没有被蚊虫叮咬过的痕迹,于是断定蓝色有驱蚊的功效,便把自己的房子也涂上了蓝色。逐渐的,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蓝色之城。
梅兰加尔古堡是这座城市的城堡。它建于1459年,屹立于百米高的巨崖上,古堡内建筑装修豪华,外观为米黄色而不是这座城市的主流色调——蓝色,其中原因是建造这座城堡的属于拉其普特人的拉梭尔部落,他们以骁勇善战闻名。传说,拉梭尔人的祖先是毗湿奴的化身罗摩——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所以拉梭人和罗摩一样都属于刹帝利种姓中的太阳种族。这座宏伟的城堡现在仍然归土邦王室后代所有,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为了保留下这座城堡,让家族的荣耀能够继续流传,王室建立了专门的信托基金来维持博物馆的运营。
(印度妇女)
(头顶重物的妇女)
(印度妇女)
2.罗摩的后代
在一间深蓝色房子的楼顶上,我和加拉瓦一起享受着印式奶茶的香甜,加拉瓦是一名头发花白的退休教师,当我在巷子里行走的时候认识了他,于是受到了他的邀请来到了他的家里做客。此时屋后山颠古堡巍峨,阳光照射到远处的雉堞上,更衬得蓝天如洗。我们从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聊到印度的流浪狗,从印度的神仙聊到印度的节日,最后为了让我明白拉梭尔人作为罗摩后代的优越感,他对我讲起了罗摩衍那的故事:
《罗摩衍那》核心内容讲的是十首魔王罗婆那因为得到了湿婆的神赐,有了强大的神力并且有不能给神仙打败而只能给凡人打败的体质,很快便雄霸三界,并威胁到了三界的安全。于是这个时候,大好人毗湿奴为了众生的幸福与安康,投胎成了凡人,最后在妻子悉多被罗婆那掳到楞伽岛(今斯里兰卡)后,罗摩在哈努曼等人的协助下把罗婆那消灭了。
这本书描写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里面折射出来的宗教伦理观却引人深思。在读这本史诗的时候,明显的可以感受到古印度人们的人生追求,他们视“正法”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并以此为中心构造道德观。例如里面的男主角罗摩,他忠孝仁义,是恪尽职守的典范,他的勇猛、聪明与智慧都得到了印度教徒的赞赏。还有罗摩的妻子悉多,如果说罗摩是男印度教徒中最高的道德典范的话,那么他的妻子悉多就是女印度教徒中履行神圣职责的最圣洁化身,同样体现了史诗的道德主题,她时时刻刻追随着自己丈夫脚步,并且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贞洁。《罗摩衍那》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对责任的重视、担当,追求理想时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给印度教徒塑造了一个积极的世界观。
(俯览焦特布尔全城)
(俯览焦特布尔全城)
(修补城堡的女工人)
这本书和我们的《西游记》有点像,例如一些与魔怪打斗的情节,尤其是里面诃奴曼这一角色,和孙悟空非常的相像,都是神猴,都会千变万化,而且都是能力超群等等。
罗摩是印度教中广受崇拜的神,在崇拜者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罗摩神,他给人视为最理想的君王,最理想的儿子,最理想的主人和最理想的丈夫等。在画像上,不了解印度文化的人特别容易把他和克里希那的神像搞混。最大的区别是克里希那是手持笛子的牧牛童形象。而他是一手持弓,一手持箭,背上背着箭袋。通常将他和弟弟罗什曼那,妻子悉多,还有得力助手哈奴曼神猴放在一起。
至今在印度,人们还会举行杜色罗赫节庆祝罗摩打败罗婆那。人们在节日期间演出罗摩的故事,到第10天晚上,扮演罗摩的演员将一支火箭射入一座装满爆竹与薪柴的巨大罗婆那像中,将他烧为灰烬。
还有为了庆祝罗摩率领的战士从楞伽国归来的排灯节,节日安排在印度旧历的最后一天,类似于我们的春节。在庆祝节日的当天,人们都会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对墙壁进行粉刷,傍晚吃完饭洗完澡后会穿上新衣服,决心开始新的生活。晚上每个家庭和商店门前会点亮各种灯,小孩们拿着烟火炮竹在巷子里燃放,节日的氛围充满了天空。
(微笑的妇女)
(卖艺的夫妇)
(晒太阳的老奶奶)
3.红色掌印
一直很喜欢steve mccurry在焦特布尔拍到的一张照片,图片左边的一面蓝色墙上是一排红色手掌印,右下角是一个奔跑着的小男孩。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除了其丰富有层次的色彩外,还有左边的墙壁上手掌印带来的神秘感,始终都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究竟是出于什么意图在上面拍出这么多瘆人的鲜红色掌印。后来知道steve mccurry是在焦特布尔拍到的这张照片后,就想着寻找起这个场景来,但是诺大的一个焦特布尔城,究竟应该要去哪里寻找呢?我拿着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反复的观看分析后,大概确定了这个场景是在城堡周围的那堆蓝色的建筑物中,因为只有城堡周围才有这么多蓝色的建筑,成功的几率比较大。本来是打算怀着偶遇的心态来寻找那个场景的,但是经过了一个早上的暴走都是一无所获,这时候见到路边有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在玩耍,于是尝试着上前询问。
“我知道这是哪,你跟我来吧”
其中一个小孩看到我手机中的照片后,对我说道。于是满怀欢喜的我就跟着他出发了,走了一段路后他开口说道:
“你知道我最大的兴趣是什么吗?”
“不知道,是什么呢?”
“我的兴趣是收集各个国家的纸币”
好吧,又是这种“兴趣”,我在焦特布尔已经遇到了好几次。
“你可以给我一些你国家的纸币吗?”
这小子不会是和我做交易吧!不过也不碍事,就只是给一两块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于是就和他达成交易,我给他纸币,他带我去到目的地。到达终点后,我仔细对比过照片的各个细节,虽然墙壁上手印的形状已经不同,但其他地方确实是毫无二致,摄影大师steve mccurry拍过的那张著名照片的场景真的就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此刻我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回过神来的我慌忙打开相机,对着这几面墙壁进行一堆连拍。
(Steve mCcurry照片里面的小孩的妈妈)
(红色掌印的墙壁)
(卖气球的男人)
“你是想要拍下这面墙吗?”
对我说话的是一个妇女的声音,但是我转了一圈后都没有看到人,最后在对面的一间房子的铁丝门后面找到了声音的源头。妇女说完这句话后,打开了房门。她是一个优雅有气质的中年妇女,穿着蓝色的纱丽,围着一条黄色的披肩。
“是啊,我很喜欢这面墙”
“以前也有一个很著名的摄影师拍过这里”
她说完后,转身进入了房子,一会儿出来后,手上拿出了steve mccurry拍的那张照片,上面还有他本人的签名。
“他拍的这张照片上面的小孩是我的儿子”
她一边说着一边把照片捧起来给我看,已经激动到双手发抖的我条件反射般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幕。可以看着自己的小孩成为名作里面的主人公,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
给这一连串惊喜冲昏了头脑的我逐渐冷静下来后,发现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在巷子尽头处停靠着一部摩托车。这里本来像是一片纯净得如海洋的场景,停靠着一部样子奇怪的摩托车显得非常的碍眼,就像是在干净的海面上漂浮着的一大块污秽物。我想着上前去询问前面的人家,看能不能把摩托车移动一个位置,拍完之后再搬回来。在巷子转个弯后发现前面有一个精瘦的头发灰白的老人,貌似是前面房子的主人,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做出了一个悉听尊便的手势,然后就走开了,于是我返回准备工作起来。
“喂,你在干什么?”
听着背后有人对我大吼一声,我回头一看是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
“我把摩托车移动一下,等会拍完一张照片就会移回来”
他上下打量我几分钟,然后露出了一副厌恶的表情,貌似我是刚从粪坑里给打捞起来的一样。
(聊天的女人)
(女人与她空荡荡的家)
(老奶奶与她的家)
“你是摄影师?”
“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旅客”
“我最讨厌摄影师了,你别动我的摩托车,小心我把你的照相机给摔了”
“但是我刚才已经请示过你家人了啊”
“他说了没什么用,我说不行就不行,还有你赶紧给我滚出这里,我最讨厌人来到这里拍照了”
此刻我就像是突然间吞下了十几个乌黑的大蟾蜍一样憋屈。他和我说完后,没有离开的意思,应该是想亲眼看着我走开。看到这种形势,没办法只能选择离开。其实可以亲眼看到大师拍过的场景,已经心满意足。
在返回的途中我还是在想着墙壁上的那些红掌印,现场看到的貌似比照片上的显得更加的震撼。当我拿着照片给加拉瓦看的时候,他终于解决了我的迷惑,说出了关于这些手掌印背后残酷的真相:在旧时代的印度,如果丈夫早亡,妻子必须在葬礼的火堆里跳火自焚,即所谓的“萨蒂”仪式。寻常人家如此,王室贵族更加是变本加厉,遗孀们跳入火堆前还要在宫墙上留下自己的手掌印。在王公火葬当天,遗孀们沐浴薰香,穿戴整齐,手沾着染料,拍到已经有很多同样手掌印的墙壁上。steve mccurry拍到这个场景离城堡有一大段距离,所以上面的手印应该不是来自皇室人员,而是来自平民百姓,和焦特布尔的蓝色建筑风格一样,都是一种模仿高种姓达官贵人习俗的表现。
这种在我们看来惨无人道的殉葬仪式,在古印度人观念里面其实是非常神圣而浪漫的,因为湿婆的妻子萨蒂就是在丈夫受到侮辱时,跳火自焚之后才能转世成了印度教美丽高贵的帕尔瓦蒂女神,并且最后如愿以偿的和湿婆永远走到了一起。古印度教徒认为肉体是皮囊,所以他们更加向往的是死后的世界,以什么方式去死是他们最关心的,被他们认为最体面的死法可以让他们进入极乐世界,随着丈夫而死去的女性,才可以和丈夫生生世世在一起。
(在阳光下做作业的女孩)
(焦特布尔街巷)
(等车的妇女)
“孩子,你还记得你结过婚吗?”
“不记得。”“你丈夫死了,你现在成了寡妇。”“要作多久寡妇,爸爸?”这是印度电影《月亮河》开场时候的一段对白。八岁的小女孩曲娅刚刚死了丈夫,成了一个年幼的寡妇。
依照印度教的宗教观念,寡妇有三种命运:其一,被安排嫁给亡夫的兄弟。其二,随亡夫一起火化。其三,在寡妇院里度过余生。通常来讲,只要成为寡妇,必须要被剃成短发,通过乞讨养活自己。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摩奴法典》就明文规定着:寡妇理应受苦克己守贞至死,丧夫后守贞的妻子可以上天堂,不贞的女子来世转生为胡狼。
随着英国人的到来,出行了禁止寡妇殉葬的法律,才杜绝了这种毫无人性的事发生。但寡妇的地位仍然十分低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印度仍然延续着两千年前的《摩奴法典》的相关规定——在丈夫死的当天,家里的女人把寡妇团团围住,抹去她头发中的sindoor(这是一种红色的发粉,称作“发际红”,婚礼时由丈夫抹在妻子的头上,它是已婚女人的象征)。扯下她脖子上的mangalsutra(金项链,另一种已婚的象征)。在这之后,妻子就会被送到当地的寡妇之家,终生被剥夺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她们的身体不能与正常人触碰,连影子都不能碰到,因为人们认为寡妇是不详之物,甚至认为是妻子的不吉利才造成丈夫的死亡。她们不能再吃油炸点心和香喷喷的甜食,不准她穿灰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纱丽,没有社交,更不能再婚,只能寂寞地老死。
据加拉瓦所说,印度如今除了少数发达、观念开放地区的寡妇可以享受完全的自由外,其他落后地区的寡妇命运仍然令人堪忧。
(正在工作的男人)
(看报纸的男人)
(看报纸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