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是认知行为,认知是否正确,直接决定鉴定结果和收藏成败。在学习交流和收藏鉴定过程中,发现有些藏友的一些认知点有失偏颇,或许需要修正。本人提出几点感悟,与大家商榷。不一定正确,即使正确了,表述也不一定准确。就算给藏友拉拉袖子,提个醒。不对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一.浆水鉴定不宜以二岸故宫旧藏古玉的浆水形态为绝对标准浆水是古玉鉴定的重要因素。分传世浆水和坑附浆水,以及二者混合形成的复合浆水。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浆水形态不同,就是同时同地不同器物的浆水也有差异。真品的浆水都是长期缓慢形成的,形态自然,附着紧密;赝品的浆水是人为涂抹的,既不紧密,也不自然。真品在入土前的传世时间长短,微环境差异,以及出土后是否经过把玩,把玩时间长短都会对浆水的外观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清宫旧藏的古玉,面世时间最短也在百年以上,器表浆水暴露百年、几百年,有的还经过长期把玩,浆水形态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与刚面世、以及面世十几年,几十年的器物浆水形态有较大差异。我们在鉴定中不宜生搬硬套,先入为主,以这样的浆水形态为标准,去衡量标的物。如果生搬硬套,你找不了几件古玉,不能说你路子不对,只是路太窄,窄到了一条线的宽度。当然,民间也有面世百年、几百年的器物,它们的浆水形态也与清宫旧物相近,但它们不是我们收藏鉴定的主流标的物。
▲上4图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红山文化玉器的浆水形态
二.孔壁和工痕形态鉴定不宜以“标准化”思维判断新老孔壁工痕形态也是我们鉴定玉器新老的重要依据。在实际鉴定中,不少藏友往往以“标准化”思维判断新老。事实上,古代制玉工具和工艺没有标准化,不同时期的钻孔工具不同,就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甚至同一地域的钻孔工具都不同。即使同一作坊所用的钻孔工具之间,也会存在细微的差别,年代越早,差别越大。只是这种差别,随着社会进步和制玉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材质的钻管和钻杆,不同粗细的解玉砂,以及钻头磨损轻重,坯料固定松紧,玉工的熟练程度和心情,都会影响所钻孔壁的工痕形态。我们观察存世的古玉,几乎每件器物的孔壁工痕都不一样,甚至同一孔的二端都不一样(见下图)。所以在孔壁工痕鉴定中,不宜生搬硬套,以一孔套万孔。
这是商晚期剖开的孔道,钻孔年代或许更早。同一个孔的形态和孔壁工痕都不一样。左端形态顺畅平直,旋痕细密。右端孔壁旋痕宽深不匀,呈现波浪形。或许右端为新手所钻,也可能玉坯固定不紧,出现松动摇晃所致。
这件五六千年前的玉管,摄影者拍出了孔壁清晰的工痕。旋痕宽窄深浅不一,有的深陷孔壁。旋线断续不齐,杂乱无章。这样的孔壁工痕,如果是民间藏品,不少人会定为赝品吧。
▲以上3图是馆藏齐家文化玉器钻孔形态标本
以上三件齐家文化玉器标本,钻孔深度不同,钻管管壁较厚,但厚度不同,第二件钻管厚度明显大于第一件。三孔孔壁光滑,几乎看不到旋痕,说明解玉砂极其细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红山玉器的孔壁工痕形态
▲国家馆藏红山玉器孔壁旋痕形态,忘记是哪个馆的藏品了。
▲上3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红山文化同一串玉管的钻孔形态
红山文化玉器的孔壁工痕形态,可谓千件千样,每件不同。同一串玉管的孔壁工艺旋痕不一样,一只玉管的二端工痕也不一样。古代钻孔,解玉砂是流动的,运动是双向的;现代钻孔金刚砂是粘在钻头上的,运动是单向的。稍有点档次的仿品,多数会处理掉孔壁的旋痕,孔壁往往干涩无浆,或者涂抹假浆水,无旋痕,更无玉质长期缓慢形成的自然变化现象。在新老孔洞辨识中,我们不能有“标准化”思维,不能先入为主。三.器形美丑、工艺精粗、玉料优劣、甚至开门状态也不能作为判断真假的绝对标准在古玉收藏中,人人追求器形精美、工艺精湛、玉质优良的器物。但是器形美丑、工艺精粗、玉料好坏,甚至开门度高低与器物新老没有绝对的关系,不能作为判断真假绝对的标准。有人会说,开门度高的器物肯定是真品呀!这话没错,问题是开门度低的甚至不开门的器物,不一定是赝品。几年前,有人把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出廓璧图片,发在某网站论坛,有的版主和高手因评价“一眼假”而出丑。所以开门度低的,甚至不开门的真品也很多。
再看一件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结案件的赃物玉器及相关报道,系某大案的没收物证,开门吗?几乎人人会说一眼假。但是器物上某部位的玉质变化状态,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件古玉:1985年,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风格玉石龙, 高4.4、宽3.8(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对于它的材质,有人认为是石质,有人认为是玉质。本人从绺线状态和分布的小孔状态看,应为质变的玉质龙。大家看看龙的器形美吗?玉质好吗?什么部位开门?浆水开门?还是皮壳开门?还是工艺开门?所以一件玉器的开门度大小也不能作为鉴定真伪的绝对标准。开门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以开门度为标准,对市面流转的器物进行分类,从大开门到一眼假,可以分成十个等级。大开门、开门的器物是真品,不开门的器物中也有真品,就看你的眼力能看到哪一层。最不开门的真品与做得最象的赝品之间,可能只有一张纸的距离,真正能看到这一层面的人才是高手,才是专家。在当下的收藏界,能有几人能到这一步。有的专家,只能看“大开门”的“傻子货”,鉴定这类东西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只敢认这类东西的人能称为专家吗?
四.古玉缺料是常见现象,器物完整与否与器物真假无关很多年前,故宫一位专家给人鉴定良渚文化风格的玉琮,定为仿品。当主人问专家哪里不对时,专家指着琮上一处缺料处说:“这里少一块”。几个听者面面相觑。玉琮虽是仿品,但否定它的不是“少一块”,器物的完整与否,与真假无关。缺料是高古玉常见现象,说明玉料珍贵。缺料现象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更为常见。缺料并不是古玉鉴定的因素,以此为鉴定因素的人是真不懂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