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的多元时空和当代意义——读胡坚《文化浙江十二讲》

作者:胡坚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

出版时间:2018-12-01

文/水岩 —

拿到这本《文化浙江十二讲》已经有些时日了,断断续续在翻看,书的体量并不小,其中信息的密集度也颇高,这样一本近四百页的专著面世,凝结了作者多少的心血和智慧。我看过他另外两本《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同样充满着审辨的光芒和实操的精神,这种文化思考类书丛在当下图书市场中可谓是独树一帜。

作者胡坚先生曾长期担任省委宣传部门领导,对于全省宣传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有着全局性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研究,一方面这来自他所从事的工作,给了他接触了解的便利条件,大量的调研工作接触,使得文化的各类形态呈现,在他眼中都变得质地透明,清晰可辨,如数家珍;另一方面,我想更是他出于对浙江文化建设事业的热情、责任和使命,作者内心始终有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格局,推进文化建设是每位文化人应有的自觉和义务。

2018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对今后五年内全省要实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工程安排,这也是浙江作为 “重要窗口” 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2020年10月我省启动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又为加快推进文化浙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细化的路径、更明确的任务,在这样一种文化建设兴盛蓬勃的背景下,这本著作梳理汇总了胡坚先生多年来的思考心得和工作积累,从十二个方面,也是十二条脉络,去潜心审视我省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各类资源禀赋、现状瓶颈、机遇挑战以及奋斗目标,里面有新鲜的血液在流淌,更是充满着时不我待、匹夫有责之品性与担当,正如在前言里说的,这本书集权威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以课件叙述式的写作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建设文化浙江的宏阔蓝图。

这十二讲,深入浅出,不掉书袋,举例引证,信手拈来。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兼具。一改公文写作习惯中比较严肃固化的叙述模式,把某个概念讲清楚,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定义了事,而是翻来覆去、饶有兴致地去阐述。比如讲“文化自信”,很鲜活地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的案例搬了出来,甚至还将去年新冠疫情中国人团结互助、共同抗疫的那种精神作了分析,让读者有很强的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在寓教于例、寓教于事、寓教于时中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衔接,读来并没有硬邦邦灌输,甚至枯燥的概念套概念,在这些文字中被他完美避开。

如果说,这些认识论方面的写作会给读者带去清新扑面的感受的话,那么对于建设文化浙江的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阐述,胡坚先生则是有着更为驾轻就熟的文字风貌和思想路径。他自己说过“要为全面系统地论述文化浙江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感受他的这种蓬勃情怀和殷切之心——对于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概括提炼,不可谓不精彩,其中说到的“浙江精神”,之前,我脑海中并没有多少具象化的印迹,被他这么一写,从浙江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的关系、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社会建设法治浙江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发展繁荣和美丽浙江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一下子心中的那层“窗户纸”捅破了,我看到“浙江精神”其实就是当代浙江人共同秉持的一种精神力量,而并不是“水月镜花”“海市蜃楼”那样影影绰绰。

▲雅各布·布克哈特

十九世纪瑞士的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说过“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我们看到“文化”时,也许是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台村口搭台的戏文,一次热闹非凡的文学周活动等等,但在胡坚的这十二讲里,“文化”这张面孔,并非是平面单一的了,它早已是立体多元,充满神经血管细胞的“深海章鱼”,那些充满着丰富吸盘的触须,犹如“文化”所渗透的领域,跟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早已息息相关,不论是私生活,还是公共事件,都或明或暗少不了它的影子,并还在不断介入、探求和触及更多未知的疆域。在第十讲,说到的“提升对外文化传播力”中,讲好浙江故事不单是讲给我们自己人,更要紧的是实施好浙江好故事对外传播计划,推动文化“走出去”,这一点上更是显示出浙江人敢为人先的敏锐和气魄,通过他这么梳理,我发现这种文化推进路径已经有了很鲜明的特征:联合、协同、互动和包容,对于更多其他尚未涉及这些领域的地区而言,真是有着非常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当代,一个国家对于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或者说如何添好文化这把“柴火”让它越烧越旺,对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会起到特殊的积极作用,它并非是显性和立即见效的,但这一定会成为触动其他领域日渐兴盛的某扇“闸门”。

冯友兰先生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旧邦”就是有古老文化历史的国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断更新发展。在这部胡坚先生的《文化浙江十二讲》里,大家能读到的不光是浙江文化那充满瑰丽色彩的多元时空,还有当下对于振兴浙江文化建设事业的宝贵思考和呈现出的宏阔蓝图。

有人说,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化”人,因此文化的最终成果无疑就是人格,在这部处处闪现化人魅力的书中,关于文化对人格的终极塑造,成为了作者立论和推演的最后指向,它不单单是学术的、政策的,更是人文的、树人的。这么说来,这十二讲是在替浙江找到文化育人、文化塑人之精神圭臬,我们的所有建设成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目的还是要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幸福感,也唯有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是具有人民性的。

《文化浙江十二讲》帮你梳理文化建设的脉络,也引领你登上展望浙江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高地。在我看来,它是部内容丰厚的工具书,更是本颇具文化意味的散文书,细细看来,一定会带给你很多别样的感悟和长久的回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