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医馆「投资热」背后的「冷思考」
一、当前哪些人喜欢投资中医馆
二、传统企业和个体投资中医馆的三大误区
1、错估资源优势和以往的成功经验
中医馆最难处的就是跟医生的关系,因为,中医医生是集诊疗、疗效、口碑、产业链、客户服务等于一身的角色,你的医馆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划和设计,最后基本上不可能驱动医生,最多就是为医生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坐诊场地罢了,换个场地坐诊比上个厕所还简单。佛山一位朋友拉了一位中医高手合伙开医馆,刚开始这位医生还坐坐诊,后来基本上不到医馆了,管你医馆死活。
2、过度看重政策红利。
中医的发展需要政策层面的扶持,但更为关键的是中医人特别是中医医生社会人格的重建,理念和价值观的重塑。
中医领域真正的红利只有三个:驱动医生的能力、驱动客户的能力、驱动产品的能力。
3、高估中医馆的变现能力
当前中医馆在设计布局上很难把诊疗+健康养生进行融合,也缺乏运营健康养生产品的能力,诊疗场景能把养生理疗、健康产品做好的寥寥无几。
一旦医馆不能把“技术+产品+服务”结合起来,变现能力往往都比较差,回报周期长。
三、投资中医馆的六大注意事项
1、梦想大但切口要小
第一,不管是做全科还是专科,都不可能快速发展,因为当前合格的中医医生资源严重不足,说句不好听的,各医馆为了抢优质医生资源,天天在内卷。
第二,医馆切入点要专和小。能做专科的就不要做全科,能做外治就少开饮片,能做小馆的就不要做大馆。当然不同的区域市场,医馆面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第三,选好主赛道。中医馆发展快慢,是由赛道决定的,妇科、儿科、疼痛科、肿瘤科、男科、内科,亦或是全科,妇科还可以在细分出生殖、更年期综合征、经期调理等,还可以细分到某个病种,不同赛道在经营难度、项目规划、临床路径打造、客户需求都不一样,运营方法也会有差异。
第四,挖掘特色项目。
2、谨慎跨区域布局
(1)医馆难以建立大众化品牌。目前全国前50名连锁中医馆,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业内品牌,做的好的在区域内有一点影响力,但也没什么大众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医馆本身没有引流能力,这种情况下,跨区域布局,缺乏品牌,成功几率自然低。
(2)中医诊疗,即使是专科,也难以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诊疗模式。这增加了医馆的运营管理难度,做的好的医馆,90%以上都是因为找对了某个医生,某个医生离开或被挖走就关门,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个医馆运营的好,其成功经验也难以移植到第二家医馆。
3、医生团队结构要平衡
(1)全职医生、兼职医生至少控制在5:5,最好是6:4,全职医生越多,医馆越有掌控力和发展后颈。
(2)中青年医生和老年医生的比例至少要做到5:5,最好是7:3。笔者曾经问武汉一家连锁医馆(4家)有多少年轻医生,结果不到10人,其他的都是名老中医和多点执行的医生,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家连锁医馆如果不改变是没有未来的。
4、运营团队结构要多样性
(1)当前领先的连锁医馆基本上都停留在“医生驱动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跨界思维、洞察能力的职业经理人。
(2)连锁中医馆的操盘手必须具备“运营医生、运营客户、运营产品”三种能力,可当前连锁中医馆培养出来的人大部分具备服务医生的能力,缺乏运营客户、运营产品方面的专业能力。如2017年以来,在市场运营层面,最好的方式就是运营自媒体来打造IP、内容营销、引流客户、赋能医生、打造产品品牌,但是全国前50名的连锁医馆没有一家抓住自媒体的窗口期。
所以,今天我们投资中医馆,在团队建设方面一定要慎重,同时又要大胆,不要拘泥于医疗领域的人才,而是要吸收具备跨界、洞察、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
(1)跨界能力是指中医人才结构需要具备跨行业的运营能力,医疗领域以前可能是单一的线下诊疗行为,但今天已经演变成集医疗、快消、互联网等行业属性于一体了,如我们做中医健康消费品,就必须具备产品定位、卖点提炼、包装设计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种草和打造爆品的能力。
(2)洞察能力是指中医人才结构需要具备洞察行业机会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前谋划,如之前的自媒体风口、先IP后医馆的运营模式、技术+产品相互驱动赋能模式等。
(3)整合能力是指突破医馆场景,把“技术+产品+服务”融合在一起,整合不同行业的资源来加速医馆发展。
(4)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市场资源打造医馆品牌的能力,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事件营销能力、中医文化落地能力、内容输出能力、营销工具运用能力和品牌触点系统建设能力等。
5、做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发展
医馆进行产业链延伸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做中医文化落地。这里的中医文化不是大医精诚、德不近佛之类医德文化,而是中医文化里面跟现代人心理、运动需求相契合的东西,如太极、八段锦、辟谷、禅修等,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创新。
第二种模式是诊疗项目化。中医治病方式是多样的,把内治和外治进行拆解和整合,进行医生之间的组团配合、分工,其综合疗效比用单一的治疗方式更好,还可以避免单一汤药形式脱离患者需求的弊端。
第三种模式就是中医健康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这是最有想象空间的。有些医馆上游有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饮片加工厂,有些下游布局了各种健康产品,目前来讲,可能上游有些做的不错,但下游大部分做的不好,因为没能走出医馆这个场景,也没找到好的市场推广模式。
6、医馆竞争的底层逻辑是流量不是疗效
无论是医生还是大众,都会说:疗效决定一切。
如果疗效决定医馆的生死,那些抢占了优质名老中医的医馆,基本上也抢占了疗效的制高点,但结果如何?可能有一时之好,但无长远之竞争力。
需要渠道、品牌等资源,如何快速精准链接? 需要认知升级,跟谁学习品牌、流量、投融资等知识?
想要和业内大咖交流,如何实现价值链接,提升商业思维?
实际的增长难题,谁能帮我解决?
破局丨拓展丨爆点丨干货丨实战,多维度讲解
打通or打穿业内生态体系对接
助力行业文化和品牌精神传承
你将从中医运营第一人这里获得一份完整落地可行的运营方案
距离成功就差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