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理论走向——交往和对话

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课程为中心的一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交往就不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

一、教学中的交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交往的目标——促进师生发展

教学交往是一种有目的、自学的活动,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交往,交往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发展,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

2.交往的主体——教师与学生

在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交往。虽然在知识、信息量上教师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教师绝不能以此作为居高临下的理由,况且这种优势也不时被学生所打破。

3.交往的内容——规定中的发展

师生交往的内容是以教材作中介的,交往的范围包括认知、情感、个性特征等方面,而且随着交往层次的不断深入,“超越教材”是完全可能的。

4.交往的结构——“由有序——无序——有序”

“有序”是指这种交往是有计划、预设的,在交往过程中,这种有序也不时地被打破,需要在实质性的交往中重建新的“有序”。

二、对话——交往的表现形式

在交往中师生双方都要敞开胸怀,接受对方并受到对方的影响获得收获。交往中体现着三种属性:互为主体、积极互动、互得“实惠”。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凭借各自的经验,采用各自独特的交往方式,通过心灵的交融、思想的不断交锋、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共有和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堂上,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意见也不断地唤起别人的思考,每一个人的经验都在不断地进行重组和改造,每一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的生成和创造。学习活动和精神熏陶得以及时沟通和融合,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借助于“对话”来实现,“对话”是一种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是在一种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知识在对话中生成,知识在交流中重组,智慧在共享中丰厚。

教师在对话中不仅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而且要实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质疑、发现、合作、讨论、交流、尝试、操作中获得体验。

在平等的对话中,教师被深深地感动了,“真没有想到学生的想法是如此神奇,真预料不到一旦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创造的火花令自己也自叹不如!”教师寻找回归的童年,共享与学生成长的欢欣。

教师必须明确:

对话不是形式,而是相互理解中质的交流;

对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对双方建设性如何;

对话不是为了取得一致,而是在尊重差异基础上求发展;

对话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更是由预设走向生成的统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