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信息费用与市场应对
好,我们进入第三卷第八章的学习,这一章主要是讲信息费用的问题,一共六节。张教授有些行文和大陆习惯不太一样,还会介绍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我们挑最重点最关键的知识点来讲解。
所谓有信息费用,我们常见的表达,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在上个世纪很多经济学家看来,包括现在很多传统教科书上,都会告诉你信息不对称一定是对消费者不利的,也就是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然后就告诉你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然后就呼吁政府出来管管这,管管那,来干预这种市场失灵。
我们说没有「市场失灵」这回事,只有市场的缺失或缺位,那么为什么应该有市场出现的地方而没有出现市场?大多数时候是出现了管制,管制导致了市场的缺位,不允许市场发挥作用。
我们先来看关于信息不对称的两则历史传言,柠檬市场和格雷欣法则。(张教授用的葛氏定律,我们大陆最常见的翻译是「格雷欣法则」,也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一、被「打脸」的诺奖理论
1970年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发表了一篇论文并提出了一个理论,在这篇《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例子。
说是在二手车市场,卖车的比买车的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买家肯定不会相信卖家的话,而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家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家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得低质量的产品充斥市场,高质量的产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
柠檬从外面看是好的,而里边可能已经坏掉了,购买的消费者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只看到柠檬光鲜的外表,而购买了坏的柠檬次品。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傻,市场上次品会挤掉良品。这就是简化版的「柠檬理论」,并被用来指责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造成逆向选择降低了市场效率,导致市场失灵,进而要求政府加强监管。
因为用这个形象易懂的柠檬作类比,这个理论广为流传,阿克洛夫也因为这篇论文摘取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被称为「非对称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
遗憾的是,理论并不会因为授予作者诺贝尔奖就变得更加正确。事实上,「柠檬理论」完全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每一个使用食盐的人都需要知道其成分是氯化钠吗?每一个用电脑的人都需要知道电脑的构造和原理吗?每一个使用铅笔写字的人,都需要知道一支铅笔是如何制造的吗?
答案当然是,这些都不需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市场之上,「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根本就是空中楼阁,不存在。
「柠檬市场」的论文中所举的二手车市场将萎缩的市场,如今早已被现实所「打脸」。2015年中国整体二手车实际过户量超过960万量,通过二手车中介方式交易比例大概为85%左右,个人之间直接交易比例为15%左右。
(http://auto.sohu.com/20160123/n435636458.shtml)
事实证明,二手车市场不但没有萎缩,而且还越来越火,成为了一个产业链。中介的作用不光是提供车源,而且还提供对二手车的质量保证,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根据16世纪的英国铸造局长格雷欣(Thomas Gresham)的名字命名的。他发现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却充斥市场。也就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300年后,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把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上升为经济学上的一条定律,并以格雷欣的名字命名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之后演绎为在市场竞争中,「劣」比「良」更容易生存下去,突破基本底线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商品质量的整体降低。
「劣币驱逐良币」之说广为流传,引用者众,通常用来指责「市场失灵」,或者「市场缺陷」。然而果真如此吗?「币」的优劣,自有判断,用「劣币」的一方想把不好的东西用出去,首先得过接收「劣币」这一方的检验,对方有检验和拒绝的权力。
卖方精明,买方就是傻子吗?不是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错误显而易见,这个理论的错误是建立在有一方是傻子,很多人都是傻子的前提下的。如果这个规律真的成立,那么应该是假币横行,真币出局,因为假币更「劣」,更应该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长期的信息不对称。除非信息不对称长期存在,否则「劣币」不会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市场选择最终淘汰的是「劣币」而非「良币」。林肯说的,「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买卖双方有择优而选的权力,造就了市场本身的「净化」机制。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客观存在,每一处信息的不对称,实际上都是一处商机。商业的出现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一家企业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时,也许恰恰是另外一家企业的机会。会出现一批「信息企业家」,像瓜子二手车、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这些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后把市场做大做起来的。
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更好方案,即使才开始出现短暂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竞争之下,这个不对称的程度正在急剧缩小,不对称的窗口期也一直在缩短。
「所谓市场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大量所谓市场经济的毛病,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原本可以竞争更充分的搜索引擎市场,人为制造了壁垒;原本可以通过市场逐步消除的信息不对称,人为设置了障碍。即使暂时无法全部消除,竞争之下也不会如此肆无忌惮。
市场竞争越充分,信息不对称的窗口期就越短,作恶的公司受到惩罚的时间也就越短,公司也就越倾向于追求长期的正常盈利,而不是通过作恶来追求短期利益。
所以我们来看,信息不对称经常被当作市场失灵、需要干预的逻辑和证据,但实际上呢,市场从未失灵,只是缺失。市场本身就会生长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更进一步讲,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市场存在的理由。
道理很简单,市场基于分工和专业化,而只要有分工就有信息不对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其他人没有,普通消费者更没有。比如一部最常用的手机,一支铅笔,靠一个人根本完不成,我们消费者根本不需要知道其中的相关专业信息,花钱购买就可以了。
越来越复杂的分工和专业化,实际上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信息不对称,但也同时使得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不同信息的人能够相互合作相互生产,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正是市场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假如信息不对称真的会导致市场失灵的话,那么市场从来就不会出现,或者说,市场是越来越萎缩的,但是显然这不是事实。
市场自发形成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大致上可以归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缺少信息的被动方主动去获得信息。比如你去买二手车,或者买新车,你会逛各种论坛找测评;我们出行旅游聚餐,都会看下点评,口碑怎么样。这就催生出了提供信息的这些产业,造就了一批创业者。
第二种:掌握更多信息的优势方,主动提供信息,让别人来相信他,信任他的产品,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这个跟第一种很相似,只是第一种更多的可能是买家,这种主要是卖家一方。
第三种机制,原来买卖双方没有第三方担保,但是现在有第三方做担保,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好办法。比如支付宝,在此基础之上的「咸鱼」,像做二手车平台的这种都会有提供检测和担保服务,如果你喜欢摄影的话,二手摄影器材市场也有很多提供担保服务的,像「蜂鸟」的二手检测服务。
第四种机制,就是市场的信誉机制,或者叫声誉机制。声誉机制,本质上是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诱惑,长远利益可能是和消费者共赢的,而如果仅仅是盯着眼前的诱惑,则有可能会损人利己。市场不仅是一直「看不见的手」,也有一双「隐形的眼睛」,市场记录着市场参与者的所作所为,积累成买卖双方的声誉,这种声誉机制之下,使得你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斩获更长久的利益。
那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常会采取哪些方法呢?常见的包括:(1)准入限制。比如未经审批,不能开办医院、不能办学、不能开律师、会计事务所等等。(2)质量监管。要送检,315晚会,各种评比,各种检查、年审。(3)强制的信息披露规定,比如药品上你要写明你的分子式,写明副作用等等。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尽管有这些努力,或者说出事之后的各种表决心表态,但真正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政府能够解决市场失灵的逻辑有三个隐含的前提假设:
第一,政府是无所不知的,也就是说政府的信息比一般人要更加全面;
第二,政府的官员都是为消费者着想的,是真心帮助消费者的,没有自己的私利;
第三,政府是说话算数的,自己的信誉也是有保障的。但我们知道,这三个假设都不成立。
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传统理论以为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需要政府干预,忽略了市场本身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能失灵,特别是政府破坏了市场的信誉机制的话,因为企业就会讨好政府而不是讨好消费者,市场的表现会更加糟糕。
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和督促,一起学习到了这里,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现在再看张五常教授一直强调的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我越来越倾向于奥地利学派把经济学作为一门演绎科学,类似几何推理来研究。
为什么?你看张五常教授自己也说,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世界,但这个实验室很难用,我们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调控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经济学者难以在真实世界调校那些影响人的行为的局限条件的转变。既然难以调校,那么如何来验证才算是准确的验证呢?所有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只要隐藏的足够巧妙,关于历史数据的解读,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就像最低工资制度问题,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做所谓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面对这样的统计研究,你是很难进行数据上的反驳的,能用到的只有逻辑的力量。
我们在逻辑上可以无懈可击的推翻最低工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论调,实证又是对历史数据的解读,怎么解读要看你选的立场、站的队,立场不同,解读就可以不同。所以这一遍学习下来,对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才开始对张教授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现在更加倾向于奥地利学派的推理演绎,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来重新认识身边的世界。
当常识和逻辑相冲突的时候,通常是常识错了。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常识错在哪里,是什么导致了错误的出现。
上一章:价格分歧与捆绑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