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桥宝珠桥
在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城市广场的西南方,著名的仓桥直街北端西侧,龙山后街东边,有一座七折边型单孔石拱桥,名叫宝珠桥。
宝珠桥东西向跨环山河。桥长29.30米, 桥宽3.77米,桥拱高6.50米,跨径7.95米。桥面用石板横竖铺设,长4.10米,宽3.10米。桥面西边有二十四级石台,东边为二十三级石台阶,桥面及台阶两侧置实体石栏。栏高0.52米,厚0.16米,间有望柱,一边九根,共十八根,柱高0.80米,柱头设雕覆莲,风化严重。桥拱内有龙门石雕七块,中间一块最大,上有仙桃浮雕图案,两边六块有龙浮雕图案。
宝珠桥在卧龙山北侧,卧龙山与宝珠桥恰如卧龙戏珠之态。是绍兴市仅存七座七折边型单孔石拱桥之一。
宝珠桥原名火珠桥,也叫宏济桥、卧龙桥。宋嘉泰《会稽志》载 :“火珠桥,在火珠山下。”清乾隆《绍兴府志》记有:“宏济桥,即火珠桥”。清嘉庆《山阴县志》云 :“本名火珠桥, 嘉靖时郡守南大吉名宝珠,知府汤绍恩重修,改今名。”此桥在明代嘉靖二年(1523)南大吉任绍兴知府时所为,明嘉靖十四年(1525)汤绍恩任知府后,又对此桥进行了重修。
宝珠桥东侧拱脚有纤道穿过桥孔,设有纤道,可供人行走,因此该桥可称为古代立交桥。有关专家认定为,桥拱及柱头上的石料,风化程度已有千年以上,与八字桥、广宁桥等古桥的石料风化程度类似,因此定为宋代始建的古桥。
宝珠桥西北侧桥台金刚墙上,嵌有一块高1.40米、宽0.55米的石碑,字迹大部模糊,仅可辨认“……重修桥碑”、“嘉靖十四年重修”等字。
宝珠桥为何名叫宝珠桥呢?民间也有个传说。在明代绍兴东关有个叫章如安的农民,一天与兄长章如华摇船来绍兴城里换人粪料。那时城内的百姓家都有粪池粪缸,囤积着人粪人尿,乡下农民上城来以草茅纸或钱币换取粪尿,用船载到乡下作肥料。那天章如安兄弟两人把船搖到宝珠桥边停埠,兄长如华挑着粪桶穿巷挨户吆喝换料去了,章如安一人留在船上看守。
不一会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倾盆大雨而下,章如安赶紧把船撑进宝珠桥桥洞内躲风雨,船撑进桥洞内躲避了风雨,但奇怪的是还亮如晴天。正当章如安深感迷惑之时,猛一抬头见桥洞内石缝隙间有只拳头大小的蜘蛛,他就用粪勺柄往上一捅,大蜘蛛被捅到船上,他立马上前一脚踩住,又顺势一拖,突然大蜘蛛肚子里滚出一颗珍珠,并熠熠生辉,他好生惊喜,立即拾起藏入怀中。
一会儿雨过天晴,下午兄弟俩换满一船料,就摇船回去了。但当船搖到陶堰白塔洋时,突然风起,前后左右的船只纷纷靠岸躲避,但章如安他们的船却如有神助,狂风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继续平稳前行,平安到家。他们心里奇怪,猜想一定是怀中的宝珠之功力。
后来托人请徽州朝奉先生鉴认,原来这是一颗罕见的定风宝珠。按当时的法令,民间不能私藏珍宝,他们就把这定风宝珠进贡朝廷献给皇上。皇上看了定风宝珠,龙颜大悦,赏黄金万两,并封章如安为献宝状元。后来人们便把火珠桥改名为宝珠桥了。
文革期间,有人曾把宝珠桥改名为光明桥,并在石栏上刻上了“光明桥”三字,现在这三字仍刻在桥上,但是如今人们仍叫它为宝珠桥。宝珠桥是绍兴城内一座不可多得的宋代古桥,至今仍基本完好,来绍兴旅游的人们往往会在桥上摄影留念,体味绍兴古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宝珠桥在2002年8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组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2018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